APP下载

信息时代传统节日文化的中和传承发展

2020-01-02法兴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明文化

法兴明

(北方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1 传统节日文化现状

传统节日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 不断地被人们传承发展, 同时自觉自愿地对所需的节日文化加以潜移默化的传承创新,维系节日情感。 “传统节日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有对传统民俗事相的保留,也有根据形势变化作出的发展与创新”[1]。 当下其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几乎所有的节日传承发展态势是:中老年一辈期盼,青壮年一代受于经济压力、观念淡化等原因致使认识节却难以更深的情怀去体验节日所带来的韵味以传承节日文化。青少年受到西方价值澄清观念的影响,与长辈有着极大的隔阂。节日盛宴上表现尤为明显:小一辈找到了更好的世界“电子产品”而陶醉于其中出现沉默,老一辈因小一辈的沉默而沉默。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发展困境极大程度上源于现代价值观念的快速更新发展。受到人成长的阶段性影响,导致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仍然处于“过”“玩”的阶段,还未达到言传身教的阶段。无论是何种文化,人这个意识的主体自觉主动地去做,去传承,去改进,自然会潜移默化地使文化得到传承发展。所以,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不能一味地靠“强调”来使其不断的“深入人心”,给人打上牢固的思想枷锁。

青少年未形成传承发展的文化自觉观, 不能仅归结于西方文化。在教育上我国选择以灌输为主,道德熏陶为手段,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中缺乏文化体验教育,取代的是安全等教育。欧美日韩大片在我国大火,青年是其文化销售主体,以强有力的视觉盛宴、情节设计等迎合观众的口味,受到广大青年朋友的喜爱。西方价值澄清注重认识教育,缺乏内在道德认知的教育,人性系统教育。 青年是国家的主力军,应加强对学生的内在教育。 现代化网络快产品包括文化也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网红文化,金钱文化,奢靡文化,享乐文化,色情暴力文化在网络上不断涌现。 网络文化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对青年毒害不断加深。网络热词“小学生”的出现绝不仅是偶然,手机、电脑等产品对人影响的同时, 网络文化尤其是一些黄暴的游戏文化、广告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量,正在蚕食青年的价值观。

2 东西节日文化历程

节日历来受到众多家庭的重视, 逢年过节我们会不远千里回到我们的家去享受与家人的团聚欢乐,传统节日是一种文化,更是人类情感维系的元素。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观其起源,主要受生产生活实践和原始的自然、 祖先崇拜以及宗教活动的影响而不断发展演变。

西方文明多属于海洋文明, 东方文明则属于大江大河文明,无论是何种文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都没有离开水而存在,就如同离不开情而存在。节正是人们在对自然,对自身的体验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圣诞节源自古罗马,用以迎接新年——农神节,本与基督教无关,基督教的流入发展,人们主动地将这样的文化引入节日中,逐渐演变为纪念诞辰。 人们会说是文化侵略,但是从节日本身的发展来看,是人需求发展的表现。节日文化的主体是人,离开人,节日文化便毫无意义。 人自身的发展诉求出现错乱的文化观,产生侵略的认识;文化本身没有对与错, 只是存在主体人的需求发生改变以后,从主观上否定这种文化,迫使另一种客体需要的主观存在得以在客体的需求中得到发展。

我国春节是在祭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历经朝代更迭,岁月磨砺,直至今天多元一体,形态多样,呈现出了独具中华特色的气息。其中一些文化习俗,在今天很多地方在传承,受现代文明发展的影响,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诸多节日文化传承发展发生了巨变甚至是性质的转变。“在当今全球化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产生于中国农耕社会的“朴素情感内涵”和‘共同上进精神’ 与现代社会生活逐渐不适应不协调,人们对传统节日的传播理念意识日渐模糊,传统节日出现了文化断裂现象。 ”[2]人们抱怨过年没有年味儿,乡愁越来越浓。 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变: 拜年改用微信、QQ、短信等方式使得许多老一辈甚至青年一辈无法从原有的传统中走出来。 其本源是人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没有文化情节,在体验上、思想上感觉到“年”越来越远了。

3 中和之道

事物的发展有3 个形态,激进、消极和中道。 “‘中和’是不同事物构成的统一体的内在平衡,中介是两极的平衡点,相当于‘中’,‘和’是对阴阳两极的调和‘中和’是以中介为中心的内在平衡”[3]。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说:“中国人和印度人一样,在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声名,但无论他们在文化上的声名如何大、典籍的数量如何多,在进一步的认识之下,就都大为减低了”[4]。认为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体系面前不可称之为哲学,孔子、 老子等的哲学只是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规范约束, 没有形成其哲学领域的系统的话语体系,进一步认为中国哲学只是一种浅略的存在,不能称其为哲学。我国的文化体系中,节日文化体现出的是一种内在生命体验的中国哲学文化,通过节日体验,达到对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调和,最终实现对人生命的关怀,是人实践的产物——文化的真正内在价值,是中和的最终目的。我国传统节日——农耕文明,受农业文明的影响, 不似西方海洋文明以认识自然来达到对人的认识,更多的是注重从人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形成统一的阴阳调和状态给予人以生命的关怀。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农业文明演变的基础上自发自觉形成的道路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但其最终归结点又都统一到了人。

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的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也得到演变发展。到了现代社会,传统节日文化发生着现代化转型, 一些在原始农业中产生的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不相适应的文化逐渐被淘汰, 甚至受现代化文明的负面影响逐渐迷失自我。 现代文明的负面在极大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自然环境遭破坏,人在极度的理性思潮中异化,成了一代代认识的机器,用绝对的理性去思考。 反思人类的发展,给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现代化负面冲击。

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渐渐迷失自我, 取而代之的是逐渐被商品经济物化的唯利是图, 丧失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 传统文化的最终归节点是让本我属性得到不断的社会化生命体验,成为符合人类发展的自我,最终向超我实现,这是文化的使命,是人类创造的用以提升自我认识体验的最好蓝本。

在市场经济面前, 文化传承带着一种外在风采无比,内在盲目消极的态度,盲目迎合经济发展。 从长远来看绝对不利于人的发展。 我们现在大力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许多地方积极响应,搞了许多节日传承仪式,以前看不见的,快消逝的文化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保护下,重见天日。一些地方由当地派出所提供家族信息重新编撰家谱,用以重新认识自己的家族文化。这样的确有益于家族文化的认同, 家族文化的传承;2019年己亥公年在甘肃天水举办公祭伏羲大典, 许多在庆典才会出现的表演令观众耳目一新。 这些做有利于节日文化发展。 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政府大力宣传,消耗巨大的财政用以文化建设,表面卓有成效,实则没有形成有效的文化,其效益低微,节日体验感降低,重返原来的状况。

中和,即调和人自我体验和现实需求。要求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的同时, 从意识层面引导消费者形成积极的节日文化,让人们体验其中的快乐,有关部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从而不影响节日获得感。当人们对节日文化的体验出现不认同的状况时, 不应刻意地让民众去传承节日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届时,人们又会形成一种特定的节日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做文化价值观的引导, 使民众传承更多的优秀文化因子。 给人以更好的体验, 达到文化对人的生命关怀,这是自我体验的需求。 现实需求是,人们不得不主动的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必须融入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没时间过节,忙于工作等一列状况导致“情”“仪式”的脱节,使节日缺乏热烈气氛,文化淡化。这个解释看起来与现实十分吻合,但从最终归节点来看,是文化的特质所致,传统的文化没有以看得见的方式传承,但“情”始终没有断,节日文化以另一种方式去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始终没有背离原有的初衷, 我们要做的是调和工作与节日之间的关系, 寻找符合我们现实需要的方法路径。

4 结语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历代祖先智慧的结晶, 对于文化的传承发展,我们不能一味地传承,而更多的应该是立足于我们自身的需求平台, 去取舍文化。 在生活中,不过分苛求传承,亦不全盘按自己的原初设想去传承。 任何事物都要有度,使其中和,不至于高亢而走向衰败。 追本溯源,文化是为我们人自己服务的,不可过度追求现实需要而脱离其本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真正需要的是能使其人民幸福自由的文化, 而不是那些拿来的,强加的文化。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谁远谁近?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