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应用实践
2020-01-02王俊
王俊
(中国共产党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员会党校,辽宁大连 11604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 由此可见,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党和国家已经把基层治理和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把“城乡社区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心”的问题作为重要课题来思考, 并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和精神实质贯穿其中,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价值和实践引领。
1 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可以说,当前城市社区治理走向愈发成熟的阶段,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基层各类矛盾多样的情形下也给城市社区治理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使得治理过程出现了一些短板,例如: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实效不高、服务群众供需作用效果欠佳、价值文化导向作用凸显不够、多方协调凝聚作用发挥不足等。调研总结出造成这些短板的因素主要有: 基层党组织对于自身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定位模糊、 服务群众缺少权责清单、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与利用不够、社区与其他治理主体间缺少合作机制、 各类工作制度设计还不够完善等。
2 哲学思维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的不足和原因分析, 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和问题导向,充分运用哲学思维,发挥其在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中的引领作用,努力回答好一系列问题。
2.1 社区治理的主体——坚持人民为本的核心理念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那天起, 坚持不懈地为全世界人民的解放而矢志奋斗。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样就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在此理论的引领下,需要我们聚焦主体,坚持人民为本的核心理念。
(1)强化居民对自身主体意识的认知。要打破部分居民认为政府才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和组织者的错误观念, 要引导居民认识到自身有参与自治的巨大主观能动性, 要让居民认识到社区治理只有在居民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实践深化中才能取得对自身和大家都有益处的治理效果。
(2)搭建与居民互动的桥梁通道。要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民”的重要论述的贯穿工作之中,必须注重通过居委会、居民代表会议、小组长会等搭建与社区居民的互动桥梁。重视依托议事会、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互动通道, 鼓励和支持居民直接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
(3)改善各类保障因素的供给水平。社区在整合资源方面要在上级党组织与政府的辅助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自我供给实施方案,变“依靠上级提供”为“独立自给自足”,促进人才、经费、场地、信息等共享,使资源保障由“内循环”向“外循环”转变,更加体现出社区的“自治”本质。
2.2 社区治理的保障——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实践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 这也是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来源。 坚持实事求是,基础就在于搞清楚“实事”,关键在于“求是”。 在此理论的引领下,需要我们聚焦实践,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在现有城市社区治理中形成科学性和规律性的认识,进而有效指导实践。
(1)各项工作的制度设计要明确高效。在社区工作制度设计问题上, 一方面要不断回应基层党建中的难题,在政策层面做到及时修正,在具体规定方面做到明确清楚,避免出现条款理解歧义和模糊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在与社区居民达成共识及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不断简化相关政策和各类事项的办理流程, 实现制度的迭代优化。
(2)明确权责分明的治理任务清单。社区要在上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指导下厘清社区治理职权, 明确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科学界定各自的职责范围,弄清楚哪些“必为”,哪些“不必为”,对目前社区承担的行政事务进行划分减负。
2.3 社区治理的重点——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引航
马克思主义重点论强调, 事物矛盾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均衡的, 而是有主次之分。 而善于抓重点,把主要力量投入到那些对全局最重要的事情中,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就能更好推动全局发展。在此理论的引领下,需要我们聚焦重点,贯彻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的重要要求,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引航。
(1)强化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社区基层党组织要注重加强自身的“软”建设,一方面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等,在思想上筑牢防线。另一方面要锻造出一支优秀的基层党组织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基层党组织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 分别在选优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 切实抓好党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和从严从实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等方面下功夫。
(2)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 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社区基层党组织要认识到对社区居民的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是重中之重的政治任务, 要担负好教育党员和宣传群众的职责。
(3)建立区域化党建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社区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量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评价程序,设立激励奖惩办法,将考核结果纳入对街道和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考核中。 特别是在评价方面,应注重调动辖区党员和群众的参与性,以便客观准确地反映社区党建及治理的情况。 努力建成“全面开放考评、定性定量考核、科学运用结果”的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
2.4 社区治理的效能激发——坚持开拓创新的第一动力
马克思一直致力于发展问题研究。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准确地把握了人的实践本质, 即认为人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创新性。在此理论的引领下,需要我们聚焦发展, 将创新贯穿融入社区治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1)创新细化工作方法。应努力改善当前社区工作方法和活动形式的固化性与弱化性。例如,对于大多数社区在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时存在对党员逐个通知的工作反复和对在职党员管理难等问题。 可考虑辖区某单位党员整体落入所在社区, 开展活动前只需联系此单位专门联系人即可。另外,可考虑推广在职党员社区活动反馈工作办法,尝试对在职党员进行“单位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模式,为提高在职党员服务居民、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制度保证。又如,在党员的管理方面要针对党员实际结构尝试分层管理、分年龄管理,避免一刀切。
(2)推进智慧化社区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其中“智能化” 就是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科技网络的发展。 社区基层党组织一要积极创建社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利用新媒体拓宽网络服务渠道,协调整合服务需求信息,充分运用网络工作平台开展社区工作。二要增强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引导舆论的能力。三要增加社区治理信息化的投入,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技术培训, 提高其运用网络化手段进行社区治理的能力。
2.5 社区治理的合力形成——坚持全面协调的治理联动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认为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在此理论的引领下,需要我们聚焦整体,从各个角度普遍织网、汇集资源,促发全面协调的治理联动,以形成社区治理的巨大合力。
(1)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社区治理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 政府要培育引导社会组织投入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提高其在社区治理中的认可度。
(2) 激发非公企业党组织和群团组织活力。 一方面,要密切联系非公企业,“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增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话语权,挖掘其服务群众的资源和能力,抓住对社区党建和治理最为关注、最具有改变能力的企业带头人; 另一方面, 要紧密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切实发挥其组织群众和调动群众的作用。
(3)广泛争取资源支持。社区治理事务存在多、杂、小等鲜明特点,涉及的方面也很多,这就造成一些问题的解决单靠社区自身去解决会存在很大难度的现象。所以,如果能充分调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参与性,获得他们的资源支持,形成做好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
3 结语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这个方法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以至在将来,都会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在面对一些困境的时候更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精髓并以其为引领, 努力打造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