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学术话语权提升与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2020-01-02郭凯
郭凯
高校辅导员学术话语权提升与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郭凯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200093)
争夺话语权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辅导员学术话语权的缺失已引起高度关注。辅导员的身份定位、知识形态和工作特点等因素制约了其在学术领域的发展,致使该群体的学术话语权偏弱。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给其学术话语权的构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其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使其有了职业归属感。
辅导员;学术话语权;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争夺话语权是新时代一个显著的特征。个人或群体力求通过获取话语权来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同时通过知识的组织和传播来影响人际交往。在高校,学术话语权的争夺极其重要,但辅导员的身份定位、知识形态和工作特点等因素制约了其在学术领域的发展,造成该群体学术话语权偏弱。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壮大,辅导员亟需拥有自己的学术话语权,即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身的诉求。从高等教育体系内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开展与身份相符的行动,这已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辅导员学术话语权现状及缺失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辅导员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较低;参与科研团队、学术会议、课题研讨等学术活动的机会较少,参与的人不多,其中部分辅导员由于陷入事务性工作无法脱身而没有时间参与到各类学术活动,导致群体学术氛围比较淡薄;整体上从事科研活动的较少,科研方向不集中、易变,科研成果较少且质量不高,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上述状况使得他们在高校学术话语权的争夺中总体处于劣势。可见,辅导员群体学术话语偏弱、学术话语权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模糊的身份定位束缚了学术话语权的获取。
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希望辅导员双线发展,但“既是 A又是B”的定位在现实中往往会演化成“既不是A,也不是B”的状况,使得辅导员处于两头都没有着落的境况。同时,人们对辅导员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认为他们是除了教学工作不干,其他事情都得干的学生保姆。许多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没有清晰的认识。
(二)辅导员碎片化的知识限制了学术话语的构建
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团学、就业辅导、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多方面知识,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然而,多数辅导员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高等教育专业出身,工作中又缺乏系统的培训,而且在“干中学”的过程中积累的碎片化知识也无助于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一现状不利于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搬运工多,设计师少”。
(三)事务性工作牵绊了学术话语的构建
辅导员通常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性工作,但日常事务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非常繁琐,导致辅导员无法聚焦主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此以往,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动力和应用能力不足,从而被认为是“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也往往不被认可,因此在高校这个学术共同体中很难获取学术话语权。
(四)繁琐与繁重的工作束缚了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多数辅导员都有进行学术科研的打算和继续在职深造的想法,但平时繁琐与繁重的工作制约了辅导员对学术问题的思考和学术积累。学术创作需要独立的空间以及安静的时间,但辅导员不是在干工作就是在思考工作,长此以往很难完全沉浸在学术创作的状态,束缚了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给辅导员学术话语权构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专业化发展给辅导员学术话语权构建带来的机遇
专业化发展为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的理念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为内容创新提供了给养来源,为载体重组提供了平台保证,为机制完善提供了根本保障,从而有效提升辅导员学术话语权。学术话语权的提升又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育人实效性。
1.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辅导员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初级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中级辅导员除了指导初级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外,还承担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咨询服务、个体谈话指导、“一对一”帮扶等;高级辅导员则可打破传统的“带班”要求,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专项学生工作,成长为辅导员团队里的“专科医生”。这种工作模式既有利于年轻辅导员尽快掌握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成长为能满足学生多维需求的“全科医生”,也有利于将“专家型”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知识、技能的专业化提升,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以及学术话语权的构建打下基础。
实施《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能够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夯实辅导员学术话语权;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2. 专业化发展使辅导员有职业归属感
专业化发展有利于辅导员增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专业化发展为辅导员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职业发展路径,使辅导员对未来的发展不再迷茫,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在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辅导员能心无旁骛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工作,并把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上升到理论高度,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上升到学术话语,有效提升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术话语权。
3. 设立辅导员工作室,把工作积累融入到学术话语权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鼓励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各高校陆续设立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工作室的设立有利于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树立一批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辅导员名师,使“辅导员工作室”成为展示辅导员风采的窗口,推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品牌化。辅导员工作实践性比较强,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辅导员把工作积累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并融入到学术话语权的构建之中,争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
(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给辅导员学术话语权构建带来的挑战
1. 政策支持不够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需要有效、完备的支持体系。当前缺乏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总体方案和针对性设计,针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例如,有的地方和高校受岗位和编制的制约,把辅导员或划归为“行政管理岗”,或与专业教师一起归入“专业技术”岗位,使得“双线晋升”无从谈起。再者,个别地方和高校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要求辅导员承担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另一方面在职务、职称晋升和工作考评上对辅导员不作单列,简单参照高校其他岗位员工或专业教师的考核要求,导致上述政策落实不到位。
2. 辅导员对专业化发展认识不够
辅导员对专业化发展没有清晰的认识。有些人认为辅导员工作只是一个进入高校的跳板,之后再想办法转成专业教师。而一旦无法转成专业教师,这部分人就会对辅导员工作产生“职业倦怠”,不能好好完成本职工作。还有些人认为辅导员是吃青春饭的,早晚要转岗,所以疏于对辅导员工作的研究。这两类人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对本职工作缺乏深入研究,无法构建起学术话语体系,难以提升自身的话语权。
三、辅导员学术话语权提升的根本路径
(一)政策设计要有体系
辅导员学术话语权的构建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首先,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并制定配套政策文件。协调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参与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其次,研究构建科学的辅导员学术话语培训培养体系,加强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的养成,并逐步构建辅导员学术话语权。再次,打通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职业上升通道,切实提升辅导员自觉走专业化道路的内生动力,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思想问题的解惑者、专业学习的指导者、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和生活心理的关怀者。
(二)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融入到学术话语体系
由于高校学生已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理性思维能力,纯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而简单的宣传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会让他们感到不满足。相比之下,学术话语体系以刨根问底式的追问、严谨且有逻辑的思考、缜密且有理据的分析见长。从学术角度进行探究能从理性思维层面把问题讲得更清楚、更透彻,以学术话语进行阐释能让观点更具信服力与内渗力。可以说,学术话语体系能为价值观念提供理性支撑,能更大程度地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而也更容易经由主动认同来实现从知识到信念的升华。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融入到学术话语体系,能有效提升辅导员的学术话语权,使辅导员有机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
(三)正确处理好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关系
1. 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稳定性与时效性之间的关系
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中,稳定性主要指政治性、立场性、学理性的观点、话语和内容;时效性主要指现实生活中的流行性话语和词汇以及被学生广泛认可,能引起广大学生共鸣的话语。一般来说,稳定性是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时效性是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的特色,后者能够更好地反映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新”、“鲜”、“活”等特征。处理好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稳定性与时效性的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理论支撑现实并解释问题,现实体现立场并完善理论,并且要找准辅导员学术话语的切入点,运用灵活的形式和方法体现两者的统一性。
2. 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丰富性与针对性之间的关系
学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00后学生与90后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工作要与时俱进,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也要具有较强的时代变化感。学生工作涵盖了奖勤助贷、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思政、党建、团学、网络思政、就业工作等一系列工作,包罗万象,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给人的感觉就比较繁杂、琐碎。然而,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是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主线,如何在丰富的话语体系中坚持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并实现立德树人,是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问题。
3. 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互动关系
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建立在辅导员话语体系之上,辅导员话语体系供需两端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辅导员话语供给不足。第一,由于辅导员队伍并非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或马克思主义学科出身,所具有的理论素养也参差不齐,因此部分辅导员理论功底不扎实,难以回应学生关注的各种难点和热点问题。第二,辅导员话语表达能力欠缺。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很多辅导员缺乏丰富的技巧,话语形式过于单一,话语表达不够丰富,话语内容以说教为主,忽略了学生的话语需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鉴于上述情况,辅导员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到换位思考,提升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能力,从而提升辅导员学术话语水平。
(四)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辅导员学术话语权的内涵建设
1. 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辅导员开展学术科研的制度及保障措施,鼓励辅导员开展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学术研究;建立健全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做到学术自觉
首先,就辅导员的工作而言,实践多于理论,因此辅导员要养成写日记、记笔记的习惯。日记涵盖了辅导员的工作实践、工作心得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和做好工作的思考等。这些日记和笔记日后会成为辅导员论文写作的宝贵素材和案例来源。其次,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能够发现问题。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有研究的动力以及创新的欲望。辅导员针对学生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一方面能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做好学生工作。此外,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关注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并结合实际思考问题;认真观察学生群体的新思想、新变化、新需求;及时了解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的新成果、新动向,从而不断发现研究热点。
3. 鼓励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鼓励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使其通过提前备课和课堂教学把理论内化为个人认识,结合学生工作中的具体实践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并且用实践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同时,辅导员把内化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学术论文以及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提升学术话语权。
4. 构建完备的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
要提升辅导员的学术话语权,必须从构建学术话语体系入手,使他们关于学生工作的话语表述能得到接受和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认可的程度并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也亟待强化。该领域内的话语权一般被思政课专任教师、专业研究人员、高校管理层所掌握。学科的划分体现着学术话语权的划分。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类下,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研究热点,可以充分吸收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融入学生工作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用好“外脑”,而且调动辅导员的研究力量。高校可通过界定研究对象、构建基本理论、形成方法论来搭建研究框架,充实学科内涵,并在专业设置、学科发展、保障措施上予以丰富和拓展。
搭建辅导员学术研究团队。辅导员学术团队与专业教师组成的学术团队有所不同。首先,学生工作涵盖了党建、团学、思政教育、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奖勤助贷等,研究方向比较分散,而且具有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其次,辅导员的学术背景各不相同。把来自不同专业的辅导员捏合成一个学术团队来从事之前从未涉及到的研究,这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多数高校对辅导员的学历要求普遍不高,导致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教师相比尚有差距,这就要求在制度、经费、交流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辅导员学术团队扶持,加强辅导员学术团队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培训,鼓励学术交流并培养学术带头人。
理论创新和学术话语创新赋予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以蓬勃的生命力。建立一个开放、包容、不断创新的辅导员学术话语体系,有助于促进新思想、新理念、新实践的迸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辅导员学术研究平台,搭建支持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体系。只有创新的体系和浓郁的学术环境才能激发辅导员的学术潜力,提高其学术话语的“影响力”,进而提升其学术话语权,逐步构建自身的学术话语体系。
[1] 杜鹏. 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弱化与重构[J]. 教育与职业, 2012(27).
[2] 王秀彦,沈自友,张玥,等.高校辅导员学术团队的组建模式及运行影响因素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0(2).
[3] 王胤. 提升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交际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用语的语用研究[J]. 中国轻工教育, 2012(3).
[4] 杜鹏.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高校辅导员话语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3).
The Promotion of Counselors’ Academic Discourse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GUO Kai
Fighting for the discourse power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new era. In recent years, the lack of counselors’ academic discourse power has aroused great concern. Such factors as status identification, forms of knowledge and features of their work limit 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academic field, which leads to weakness in their academic discourse power. Th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rings about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academic discourse power,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and gives them a sense of professional belonging
counselor; academic discourse power; discourse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5
A
1009-1114(2020)04-0052-04
2020-05-09
郭凯(1979—),山东蓬莱人,上海大学博士,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文稿责编 杨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