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干预方式对儿童口腔卫生知识及龋齿的影响研究
2020-01-01赵红芳
赵红芳
江苏省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口腔科,江苏盐城 224001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近几年儿童口腔疾病正逐步上升,导致龋齿患病率也逐步递增[1]。龋齿是常见的口腔疾病,好发于儿童中,而由于儿童口腔保护意识较弱,因此,若要预防龋齿主要是通过家长与教师的宣传以及指导。龋齿的发生不仅会给儿童带来痛苦,还会影响其正常生活及学习效率。 有研究表明, 家长和教师对儿童进行口腔清洁宣传或指导,可有效加深其口腔护理意识,减少零食的摄入量,从而达到降低龋齿患病率,提高生活质量[2]。现该文就对比不同干预方法对儿童口腔卫生和预防龋齿的临床效果做出研究,该次选取2017 年10 月—2018 年10 月该市2 所50 例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对该市2 所小学中的儿童进行抽取,共抽取50 例,严格按照系统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 例。 对照组中女童有12例,男童有13 例;最大年龄为5 岁,最小年龄为3 岁,平均年龄(4.05±0.36)岁;幼儿园小班11 例,大班为14 例。 观察组中女童有13 例,男童有12 例;最大年龄为5.5 岁,最小年龄为3 岁,平均年龄(4.08±0.49)岁;幼儿园小班10 例,大班为15 例。通过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以及就读学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次研究均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和家属同意,已自愿签订同意书,并排除不愿配合该次研究者。
1.2 方法
(1)龋齿检查:根据全国第3 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检查标准[3],选用专业的口腔人员对所选取儿童进行检查,让受检儿童在光线充足且对光环境下,采用相关器械对其实施检测。龋齿检测标准[4]:牙齿表面或者是窝沟出现形、质和色改变者均判断为龋齿。
(2)干预方法: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干预方法,观察组予以家属、儿童以及教师综合干预,①告知家长应加强对儿童口腔健康保健的监察,加大口腔相关知识宣传力度,例如可发放健康手册,让家长和教师在空余或是课余时间读给儿童听,使其加强对口腔的保护意识;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可结合这一特点,制作生动有趣的宣传动画,加深其印象。 ②大多数儿童患有龋齿与过多摄入甜食和碳酸饮料有关,家长应限制儿童对零食的摄入量,纠正其错误的饮食习惯,并督促儿童在在吃完零食后对口腔卫生进行正确的护理,并告知其每日刷牙时间应该保持在3~5 min,早晚各一次。 ③对家长和教师普及氟的重要性,在选用牙膏时,应尽量买含有该类物质的牙膏,还应结合儿童年龄,选着合适的牙刷;在对儿童进行氟的相关宣传时,可播放相关的动画片,利于加深儿童印象,教师还应耐心回答儿童所提出的问题,还可组织儿童进行相关的游戏或者是有奖问答等。④学校可定期开展口腔护理的宣传活动,例如各班出黑板报、手抄报和校园广播等; 家长还应带儿童去到相关部门检查口腔卫生,利于及时发现其口腔疾病,控制病情发展。
1.3 观察治疗
采用中国儿童口腔疾病问卷对儿童及家属进行调查[5],内容包括竖刷牙、刷牙超过3 min、选用含氟牙膏等,并对其结果加以整理,发放问卷50 份,回收50份,回收率为100%。 另外,记录两组儿童干预前个人行为和口腔知识了解情况,并在干预1 个学期后对两组儿童采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其刷牙率、健康习惯、 了解率, 其中刷牙率=答对题数/答题数×100.00%[6];了解率=答对题数/答题数×100.00%。另外,记录两组儿童龋齿和牙龈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使用EPI-6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时利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干预前后行为改变情况对比
两组儿童干预前有以下行为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良习惯均有所改善,且良好行为得到培养,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儿童干预前后行为改变情况对比[n(%)]
2.2 两组儿童干预前后个人行为和口腔知识了解情况对比
两组儿童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个人行为和口腔知识了解情况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刷牙率高于对照组(χ2=7.02,P=0.01);健康习惯率高于对照组(χ2=6.35,P=0.01);了解率高于对照组(χ2=7.7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所示。
表2 两组儿童干预前后个人行为和口腔知识了解情况对比[n(%)]
2.3 两组儿童干预前后龋齿和牙龈炎发生率对比
两组儿童干预前龋齿和牙龈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龋齿和牙龈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儿童干预前后龋齿和牙龈炎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对于正常儿童而言,6 岁为儿童乳恒牙交替完成时期,而7~9 岁为牙齿发育最重要时期,该时期如儿童未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或刷牙方式不当,忽略了夜间刷牙的重要性,则会造成口腔内自洁功能下降,造成大量细菌繁殖,增加龋齿、牙周病发生率。 有调查显示, 我国5 岁儿童乳牙龋齿患病率为70.9%,比10 年前上升了5.8%[7]。因此,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降低儿童龋齿率尤为重要。 有研究表明,家长和教师的行为可直接影响到儿童对口腔的护理,对家长和教师对儿童进行口腔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以家长儿童以及老师综合干预在儿童口腔卫生宣教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该研究中,两组儿童干预前有以下行为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良习惯均有所改善,且良好行为得到培养,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家长儿童以及老师综合干预用于儿童口腔卫生宣教中能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能降低儿童口腔疾病发生率。 以家长儿童以及老师综合干预是一种新型的干预方法, 能充分发挥儿童、老师的参与度。由于模仿和求知是儿童的天性,对家长和教师等进行宣教,能让儿童了解口腔清洁的重要性、如何正确保护牙齿等,教师在课间加强儿童口腔方面意识;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则严格督促其完成,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国内学者研究表明:正确的饮食可降低儿童龋齿发生率,而加强以家长儿童以及老师综合干预能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食、饮料等对牙齿表明、牙釉质产生的影响[8]。
国内学者[9]以龋齿患儿155 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教育组(n=78)和健康教育组(n=77),常规教育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健康教育组在常规教育组基础上联合健康宣教,分别从刷牙率、健康习惯率、了解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健康教育组教育后刷牙率为93.01%, 健康习惯率为90.55%, 了解率为89.58%,均高于对照组(刷牙率为51.25%,健康习惯率为64.15%,了解率为51.77%),而该研究中两组个人行为和口腔知识了解情况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刷牙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60.0%(χ2=7.02,P=0.01);健康习惯率88.00%高于对照组56.00%(P=0.01);了解率88.00%高于对照组52.00%(χ2=7.7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加强以家长儿童以及老师综合干预,教育后儿童每日刷牙≥2 次的比例显著升高,不良习惯有所降低,观察组教育后和教育前及对照组相比较,每日刷牙次数在2 次及以上的比例显著升高,且每日1 次或是很少及不刷牙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 同时,综合护理干预的实施能监督其对口腔进行护理,可有效提高刷牙率;通过教师和家长,可让儿童更加了解到保护口腔的重要性,氟重要性的普及, 可让儿童可以使用到更加合适自己的牙膏,在加深对口腔知识认知度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儿童健康习惯,进而更好地达到预防龋齿的效果[10]。 此外,该次研究中,干预后对照组龋齿和牙龈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加强对儿童家属的健康教育,对于降低儿童龋齿、牙龈疾病等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对儿童和家长及教师开展综合干预可有效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了解龋齿知识,降低龋齿患病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