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护理模式运用于骨科术后患者中的进展
2020-01-01青通讯作者
洪 慧 赵 青通讯作者
(江苏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昆山 215300)
骨折可由直接、间接暴力等因素造成,骨折会对关节软骨和周围韧带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疼痛、关节僵硬、行走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日常生活。随着护理观念的不断完善,对骨科患者实行切实有效的护理管理至关重要[1]。快速康复理念下护理干预模式受康复理念医学思想而产生,实际护理过程中强调以患者临床实际为出发点,结合护理人员实际经验,充分考虑患者实际需求后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实施,确保护理措施的规范性和实用性,旨在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护理效果。
1、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定义、内涵
1.1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定义
快速康复外科(FTS)具体是指围术期通过优化处理等诸多措施,缓解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的同时,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在缩短住院时间的同时确保患者快速康复。
1.2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内涵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理念知识,该模式有效涵盖了麻醉学、心理学以及营养学;术前开展理论讲解,术中给予对症干预,术后开展科学护理。经临床研究证实,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打破了传统护理模式的局限,弥补了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在围术期完善心理疏导、术前检查、围术期禁食等干预,确保护理程序更加完整和合理。
2、在骨科护理实践中具体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2.1 术前干预
禁食护理:前期做好宣教工作,叮嘱患者术前8-12h禁食、4h禁饮,但调查发现,长时间禁食会导致患者出现“烦渴、饥饿”症状,加速脂肪分解速率而促进胰岛素拮抗,因此对创口愈合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血容量不足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等反应。因此在2017年修订的术前禁食最新版指南中,将禁食、禁饮时间有效缩短,且加速康复外科专家组也提出建议,对于不存在肠胃功能障碍的骨折患者,术前可将固体饮食禁食时间缩短至6h,清流质饮食禁食时间缩短至2h,从而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且在早期禁食时,需对患者及时补充糖分,进一步减缓蛋白质分解速率[2]。
心理护理:受多方因素的影响,患者心理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与患者进行交谈,明确其内心情绪状态,做好心理评估的同时分析诱发因素。组织患者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学习讲座,将骨折知识、遵医嘱服药重要性、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等作为教育内容,通过治愈案例的讲解来增加患者治疗积极性和自信心。护理期间充分尊重患者,对其生活起居进行关心,主动询问患者生活困难并给予帮助,确保其可以充分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爱护,消除抵抗情绪的同时转变心理状态,从而提升患者治疗期间的安全感。强化与家属的沟通,通过宣教等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家属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和帮助,通过亲情、友情的支持来消除患者消极心理。患者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消极情绪,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主动并且加强与患者间的交流,通过沟通来了解患者内心的实际状况,而后综合其文化程度和自身职业、性格特点等信息开展支持心理护理,从而最大化的消除患者消极情绪。
疼痛干预:有效评估骨科患者术后康复疼痛情况,可准确反映患者康复效果。以往临床评估疼痛,多借助传统的询问、观测等方式开展,但以上传统措施实施期间,极易受患者自身忍耐能力、家庭关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评估骨科患者术后康复疼痛情况,可以借助问卷调查、面部表情、数字评分等方法开展;通过有效的疼痛评估工作,可确保医护人员更好、更充分的掌握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得知患者疼痛程度,采取对症干预措施及时缓解疼痛。在开展日常护理工作时,教导患者进行缓解疼痛,确保其快速康复。
2.2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低体温是骨科手术麻醉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调查发现,约有70%的患者,均会在长时间手术操作下出现低温情况;低体温会导致器官正常新陈代谢速率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变差的同时引发大出血等反应。此时可通过提升手术室温度、预热等方法来减少低体温产生;一般而言,手术室温控制在22-26℃即可,术后对患者隔15-20min量一次体温,避免其出现低温和其他并发症[3]。
2.3 术后护理
营养评估:对术后患者开展营养评估至关重要,定期检查身体状况,并对检查结果做出分析和总结,寻找患者身体缺失元素,在后期护理中给予对症干预,有效调养患者身体,确保日常饮食满足身体所需营养。
术后管理: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较为强烈,要求医护人员强化术后干预,若患者疼痛剧烈,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品,避免患者出现心理负担。
总结
据资料显示,约60%以上骨科患者病情重且当前护理效果并不理想,而骨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所以在实际护理中,建议推广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有效规避护理风险的同时可全面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