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思想近20年研究综述

2020-01-01周丹丹

文化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默克罗比伯明翰

周丹丹

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安吉拉·默克罗比(Angela McRobbie)在文化研究的学术事业中独树一帜,她从性别视角出发解构了20世纪70至90年代的英国女性亚文化,在对资本主义父权制进行批判的同时扩大了文化研究的学术论域。近20年来,国内对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思想的关注呈上升趋势,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

一、研究概况

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自20世纪后半叶成立至21世纪初解散经历了40多年时间。其中,于1974年在伯明翰学派当中产生的“妇女研究小组”(Women's Studies Group,WSG)也陆续受到国内女性学者的关注。小组成员安吉拉·默克罗比在女性亚文化方面颇有建树,其研究自成系统,国内关于她的思想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作品译介与思想传入

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思想的引入,为国内学术界深入探讨文化研究的学术论域奠定了关键一步。最早在由田晓菲于2000年译介的《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默克罗比的名字进入了国内学者的视野,她的女性亚文化思想也初现端倪。此后,从事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陶东风在译介阿雷恩·鲍尔德温的《文化研究导论》(2004年)时也进一步增进了人们对默克罗比的认识。其他的译介作品还包括李庆本于2007年译介的《文化研究的用途》,张岩冰、彭薇于2011年译介的《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这些囊括了国内到目前为止关于默克罗比的译著。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开始在译著作品的基础上解读并传播默克罗比的学术思想。杨志芳结合由詹姆逊提出的“日常生活美学”概念,介绍了默克罗比在流行音乐与服装中解读出来的意识形态内涵。石丽薇紧跟学术热潮,最早以硕士论文的形式初步系统介绍了默克罗比的女性亚文化思想,为后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维度细化研究

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术界走向了对其批判方法和理论工具等方面的扩展研究,从而证实了默克罗比在女性亚文化思想上的学理性。其中,王冬梅的《默克罗比的大众文化批判》对默克罗比在女性杂志、流行音乐、电视媒体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考察。韩昀于2015年发表的《伯明翰学派女性青年亚文化及其研究范式转换》是目前为止唯一一篇从纵向梳理女性亚文化研究范式转变过程的文章,其中默克罗比是作者的重点关注人物。崔连瑞在其硕士论文《麦克罗比的后女性主义研究》中结合后现代主义思潮突起的背景,探究了默克罗比的女性文化思想与后现代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成果都开始偏向于从某个切入点出发,挖掘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思想的深层内涵,为其他人了解其思想提供了方方面面的有效材料。

(三)女性亚文化在中国现实境况中的理论运用

这个阶段到目前为止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联系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思想的相关研究还不多。金叶于2018年发表的《中国综艺节目女性主持的“异化”研究——兼评安吉拉·默克罗比的后女性主义理论》结合消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国内主持界存在异化现象,女性主持普遍存在自我规训的意识形态,同时表达了对女性主持的合理期待。由此也可见,将默克罗比的女性亚文化思想运用到中国的现实境况还有很大的理论空间。

二、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的理论内涵

(一)女性亚文化的基本内涵

1.亚文化

学术界对于亚文化一词的最早出现时间稍有争议,黄瑞玲考察了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发展历程,并指出亚文化一词最早于1886年被提出[1]。但是后来石丽薇从词源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亚文化’(subculture)作为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芝加哥学派最早使用”[2]。后一种说法受到更多学者赞同。

关于亚文化的定义,人们往往将其与主流文化(mainstream culture)进行对比,以显示其独特之处。黄瑞玲借用西方学者的定义,说明“主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一个社群的、地区的或社会的某一群体所持有的足以区别于其他的文化或社会的行为特性,这些特性可能包括年龄、种群、地区或职业”[3]。翟明杰通过描述和梳理亚文化的特征和类型给读者展示了何为亚文化。他认为亚文化具有“抵抗性、风格化、边缘性等特点”[4],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民族亚文化、地域亚文化、种族亚文化、年龄亚文化、性别亚文化、网络亚文化和宗教亚文化。前述的种种定义清楚地展示了亚文化的具体内涵,但是缺乏与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或mass culture)、主文化三者之间界线的进一步区分。

2.女性亚文化

女性亚文化在伯明翰学派内部又可被称为性别亚文化。和磊在《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一书中专辟一节介绍伯明翰学派的女性研究以及默克罗比的学术思想,并将女性亚文化的出现归因于当时学派内部研究大众文化时女性立场的缺席[5]。简言之,女性亚文化就是在亚文化内部以性别为准则进行二次划分,此时亚文化的主体变成了女性。但是,对于女性亚文化的产生原因,石丽薇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就内在动力而言,女性亚文化思想主要得益于女性主义和后现代思想的启发。”[6]也就是说,这其中既有伯明翰学派内部发展的现实考量,也存在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二)女性亚文化的基本内容

默克罗比在女性杂志、流行音乐、舞蹈、二手服装和电视媒介等多个方面均有经典分析,但是女性亚文化应该明确包括流行音乐、舞蹈和二手服装,因为只有这些文化形式才带有女性对资本主义主流秩序的反抗意味。

1.流行音乐

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流行音乐文化中,男孩儿往往是占主导地位的表演者,女孩儿则扮演乐迷和唱片的收集者。默克罗比认为其原因在于摇滚乐表现出的是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工人阶级的亚文化,而在中产阶级风格的音乐中(如嬉皮士),女性显示了更多的主动性,尽管在其中女性是边缘化的,“但是她们毫不掩饰展示身体所带来的乐趣”[7]。杨志芳认为,默克罗比对流行音乐的分析虽然遵循吉尔罗伊的理论,但也有她的独特之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一贯坚持的女性主义立场,使她发觉流行音乐中反映出的性别问题[8]。但是,对于这种“温柔的抵抗”形式,流行音乐作为女性反抗资本主义主流秩序的工具是否具有持续性和足够的撼动力量,默克罗比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2.二手服装

默克罗比认为,在文化研究领域,时装风格的展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是时装的挑选和购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二手服装,默克罗比认为:“年轻女性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因为正是她们重新发现了旧衣并且重新改造了它们。”[9]石丽薇将默克罗比对女性在二手服装改造方面的创造力考察总结为两点:“其一是‘贝贝装’(Baby dress)及其所体现的对成人世界的拒绝,其二是穿男士西装的女人及其所展现的‘雌雄同体’概念。”[10]在后一种风格当中,王冬梅认为“男装款式的流行反映出了意义的混杂,既是对主流传统、成人服装的反抗,也是女性性别意识模糊的追求,反映出女性主义发展的轨迹”[11]。与此同时,二手服装和高级服装之间的界线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再明显,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阶级意识在逐步淡化。可以确定的是,随着二手服装改造的流行,女性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长。

3.舞蹈

作为女性休闲活动形式之一的舞蹈,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英国发生了变化:跳舞的女孩儿们不再作为被观赏的对象,甚至有时候拒绝男孩参与其中。比较典型的舞蹈形式有“雷吉”(Ragga)舞蹈,即配合“雷吉”音乐(一种黑人音乐)发展起来的舞蹈形式。“年轻的黑人女孩儿依靠突出的性语言,为她们自己找到了一种新的自我形象——大胆、扎眼、混合了不同的民族传统、富于挑战性。”[12]舞蹈对于女孩儿来说更多是指创造性的、身体的满足[13]。石丽薇认为,女孩儿在舞蹈中表现出来的活跃反映了她们的自恋观念。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是,就其反抗资本主义主流秩序的意味来看,舞蹈在受众范围和影响力方面或许会受到极大限制。

随着默克罗比译介作品在国内逐渐增多,其女性亚文化思想的全貌得到了整体描绘。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人还停留在翻译、搬运默克罗比文字的层面,少有人深入分析女性亚文化对资本主义的内在解构机制,这是未来研究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思想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三、默克罗比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研究

(一)研究方法:民族志

民族志由“ethnography”一词翻译过来。有学者认为,民族志研究方法就是要求研究者深入某个特殊群体的文化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介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观察情况,倾听一切,询问问题,广泛地搜集材料,从“其内部”提供有关意义与行为的解说[14]。民族志研究方法在伯明翰学派内部的运用最早是由理查德·霍加特发起的,默克罗比把这一方法运用到了调查工人阶级青年俱乐部当中,并由此发现女孩儿们表现出来的“温柔”的破坏、微小的颠覆,偶尔也是一种正面的对抗[15]。戴雪红也发现了民族志研究方法对于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如果缺乏真正的民族志研究也无法深入。”[16]只有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我们捕捉到的表象进行理论提炼才更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二)理论范式: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斯图亚特·霍尔于1970年出任文化研究中心第二任主任时推行了结构主义的研究范式,默克罗比在其影响下开始注重分析意识形态对女性亚文化的建构作用。韩昀认为,这一时期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研究的特点在于她改变了学派内部的阶级论域,更多走向了性别。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结构主义研究范式自身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为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性,逐渐难以对新时代条件下复杂多样的女性现状进行分析。随着,后现代主义潮流来袭,旁人眼中“意义的碎片化”时代却受到默克罗比的欢迎。她认为:“后现代主义在英国出现,无疑像是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17]此时的默克罗比更多关注女性受压迫体验的差异性。

四、结论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默克罗比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内容表示一致赞同,但是就目前收集到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思想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其理论来源的专题探讨不足。有多个学者在研究时都提到了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思想受到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等理论思潮的影响[18-19],但是并没有学者对此进行专题探讨,我们也就无从知晓各种理论思潮对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思想的重要性区别。

其二,缺乏横向比较研究。默克罗比自己构建的理论体系固然应该是我们关注的核心,但是仅仅关注她一家的理论可能会限制学界进行女性亚文化研究的视野。就伯明翰学派内部来说,女性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如珍妮丝·温希普(Janic Winship)后期也加入了对电影电视中的性别亚文化的研究队伍,这也是默克罗比后来的关注方向。对不同学者进行横向比较,更能了解各家理论特色,从而为中国性别亚文化研究提供某些有益启示。

其三,现实关照不强。目前学界关于其女性亚文化思想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理论文本解读层面,没有挖掘出其现实关照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但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施是否就意味着不存在对女性的隐性歧视?这些都是有待探讨的领域。

综上所述,提升对伯明翰学派女性研究小组的关注度,在理论研究逐步纵深化的基础上联系实践生活进行思考,是学术界研究默克罗比女性亚文化思想的下一个重要目标,这有待学者们拓宽研究视野,进一步发掘默克罗比学术思想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默克罗比伯明翰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纸醉
换一种方式思考
猫王再现
为罗比寻找彩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垃圾围城
伯明斡度假
“罗比”和他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