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2020-01-01卢旭
卢 旭
(苍南县中医院浙江温州 3258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58岁~85岁,22例广泛前壁梗死,7例前壁梗死,10例下壁梗死,11例下壁加后壁梗死;研究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59岁~81岁,25例广泛前壁梗死,2例前壁梗死,14例下壁梗死,9例下壁加后壁梗死[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分析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低分子肝素钙、肠溶阿司匹林等。研究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在治疗前首先服用阿司匹林310毫克,然后将尿激酶在10毫升0.9%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溶解,然后加入0.9%100毫升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12小时之后,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用药之后应要对患者的注射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可以有效避免药物外泄情况的发生[2]。如果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往往为突发性,病情十分不稳定,所以患者在入院时,不应随意活动,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休息,并对患者的心率进行测试,必要时进行吸氧。另外,医护工作人员应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观察,准备好抢救药物和医疗器械,如果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方便随时抢救。如果患者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在最初几个小时最为关键,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和研究组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的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并未出现死亡情况。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中,显效人数23例,有效患者10例,无效患者17例,有效率为66%;研究组50例患者中,显效人数30例,有效患者11例,无效患者9例,有效率为82%。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分析
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10例血便患者,5例心律失常患者,2例皮肤黏膜问题患者,5例黑便患者,其他患者均无明显症状;研究组50例患者中,有4例血便患者,2例心律失常患者,1例皮肤黏膜问题患者,2例黑便患者,其他患者均无明显症状。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发病率极高,通常情况下会伴有呼吸困难、气促等情况。由于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情况,会存在有濒死的感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带来巨大的恐惧感,使得患者身心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多数患者出现心理疾病,更为严重还会出现猝死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在现阶段,根据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大多数情况都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小板凝聚引发该疾病。另外,在血小板凝聚之后形成斑块,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斑块发生掉落亦或者破裂,堵塞血管,形成血栓,对血流动力产生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缺氧和心肌供氧不足情况,促使细胞坏死,引发病变,从而形成急性心肌梗死。
总而言之,研究组50例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50例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只有少数患者出现并发症,但并发症症状也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内科中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具有危害性大、发病率高等特点,这就需要相关医护工作人员对患者身体进行详细的了解,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才可以使得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利尿剂、硝酸制剂等常规治疗作用也比较明显,只有合理的使用才可以将其疗效发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