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痰饮论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2020-01-01坚,周

陕西中医 2020年10期
关键词:痰饮水液左耳

江 坚,周 雪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广州 510130)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病程反复发作超过2个月即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日久不愈会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耳胀”“耳闭”范畴,病初起,耳内胀闷感为“耳胀”,耳胀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清窍闭塞,耳内如物阻隔,为“耳闭”。“耳闭”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相似。现代医学认为,耳胀闷、如物阻隔的症状是因为中耳负压,中耳负压会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而分泌性中耳炎渗出液又会导致继发性中耳负压,二者恶性循环,因果均不可忽视[1]。本病以鼓室积液为特征,而痰饮为水液代谢失常,停积于身体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故“耳闭”也属中医学之痰饮潴留。国医大师干祖望认为,本病主要是鼓室内被痰饮之物积潴所致[2]。基于此,笔者认为本病的诊治可以“痰饮”为切入点,现详述如下。

1 痰饮致病

痰饮为水液代谢失常,停积于身体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人体津液的正常运化输布责于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肾的温煦,肝的疏泄功能。津液的输布运行与胃、脾、肺、膀胱、三焦等脏腑密切相关[3]。若因外感六淫,或饮食不节及七情失调等造成肺、脾、肾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失司,导致人体津液吸收、排泄障碍,则水津停滞体内而成痰饮之证。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临床致病,涉及范围广泛,复杂而多变。张介宾说:“痰生百病,百病多兼有痰。”便指出了痰饮致病具有病位广泛、复杂多变的特性。

2 耳闭与痰饮

耳闭病的早期,病因病机多为起居不慎,冷暖不调,而致风邪乘虚而袭,耳窍经气痞塞;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日久可致水湿滞留于耳窍,脉络受阻,其多与脏腑虚损相关[4]。耳位于头面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宜“虚”忌“实”[5]。若水湿留滞于清窍之耳,则出现耳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等症状。

鼓室内积液虽为局部水液潴积,但究其根源,其乃体内津液运行失衡。人体津液的正常代谢有赖于肺气的宣降,脾阳的温运,肾阳的温煦。若肺、脾、肾功能失常则人体津液代谢失常,水液不能正常的输布及排泄,停聚于耳窍而变生耳胀耳闭之病证。痰饮停积于耳窍,质清稀者为饮,质稠浊者为痰。

“耳闭”虽病位在耳,但与肺的关系密切,肺开窍于鼻,耳与鼻以咽鼓管相通,肺气宣通则清阳之气能上走清窍之耳,鼻窍通则耳窍通。肺主气、主行水,肺主宣发肃降,对体内的水液运行、输布和排泄进行调节,肺为水之上源,与正常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而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有赖于肺气肺阳维持[6]。若六淫外邪侵袭犯肺,肺气郁闭,或病久肺气受损,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或减退,通调水道失职,清气不能上走于耳窍,浊气反升,耳窍水液代谢失常而致耳闭[7]。韩潮等[8]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在肺,以感受风寒之邪者居多,外邪客于耳窍,使经气壅滞,耳窍闭阻。而耳窍、咽鼓管为隐蔽弯曲之通道,一旦寒邪入侵,易盘结,且寒为阴邪,易阻气、伤阳,易生痰、生湿,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或加重。故在治疗中应酌加散寒、温阳的中药。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输清阳以出上窍。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对人体水液代谢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性的转输作用。脾的功能正常,则耳得濡养而健旺,说明了脾与耳的病理关系。若平素饮食不节,思虑劳倦,嗜食生冷,或病久脾气受损,脾土一伤,则气机升降失常,不能正常地输布津液,致浊气上逆,水湿停聚,清窍受之蒙蔽成耳胀耳闭证。饮为阴寒凝聚,既可阻滞阳气,又易损伤阳气。脾为湿土,赖阳气以健运。当阳气虚弱或被阻滞,温运化气失职,水寒而聚,导致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9]。耳窍水液代谢失常变生耳闭,其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密切相关。

耳为肾之外窍,耳的生理功能由肾所主持,如《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耳者肾之官也”,肾之精气充沛,上通于耳窍,则听力聪敏。如《灵枢·脉度篇》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若肾脏失职,精气亏虚,则如《济生方·耳门》所说:“肾气不平,则耳为受病也。”《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病诸候上·虚劳耳聋候》曰:“肾候于耳,劳伤则气虚,风邪入于肾之经,则令人耳聋耳鸣;若膀胱有停水,浸渍于肾,则耳聋而气满”[10]。如素体不足,年岁高或病久肾阳气虚弱,温煦生化功能不足,水湿上泛耳窍,则可出现耳内积液。

3 从痰饮论治

本病主要特征是鼓室内被痰饮之物积潴,也属于痰饮病范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文中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原则,运用温阳化饮的方药,“温上”以宣肺之通调,“温中”以复精微输布运化,“温下”以使水行气化,使体内津液得以输布运行,三焦通利,则痰饮病证自除[11]。

3.1 温肺化饮 六淫外邪侵袭犯肺,肺气郁闭,或病久肺气受损,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或减退,通调失职,耳窍水液代谢失常导致耳闭证的发生。治疗上当以温肺化饮通窍为法,运用小青龙汤加减在临床上治疗初期感受风寒且伴有鼻塞、流清涕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状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疗效颇佳。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散寒温肺化饮之代表方,主治肺脏虚寒导致的水饮内停病证。方中麻黄宣发肺气,桂枝化气行水,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五味子敛肺和胃化痰,临证时可加用石菖蒲、地龙、路路通等药物利湿通络开窍,助耳内积液排出;若有鼻塞,流清涕可加苍耳子、辛夷以祛风通窍。林蔚达等[12]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效率达 87.6%,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3.2 健脾温阳化饮 若平素饮食不节,思虑劳倦,嗜食生冷,或病久脾气受损,脾失健运,不能正常地输布津液,致浊气上逆,水湿停聚,清窍受之蒙蔽而成耳闭证。仲景认为痰饮病的成因与脾失健运,水津不布尤为密切,苓桂术甘汤为健脾利湿,温阳化饮的代表方剂,刘谊[13]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26例,治愈13例,好转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6%。临床中我们发现中耳积液清稀量多且反复发作者多伴有食少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舌淡苔白或腻,于是从健脾温阳,化饮通窍的角度选用加味苓桂术甘汤(茯苓30 g,桂枝、白术、石菖蒲、地龙各10 g,炙甘草6 g)进行治疗,重用茯苓以健脾渗湿通窍,桂枝温运脾阳,助苓运化水湿;白术、甘草健脾燥湿和中,辅以石菖蒲、地龙利湿通络开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3.3 温补肾阳 肾开窍于耳,肾主一身阳气,肾之精气充沛,上通于耳窍,则听力聪敏。如素体不足,年岁高或病后肾阳气虚弱,温煦生化功能不足,不能温化水液,则水液停聚,出现耳内积液。治疗宜从温补肾阳入手。国医大师干祖望认为本病分为风邪之痰、湿浊之痰、脾虚之痰和肾虚之痰四种,肾虚之痰治以温补肾阳为法,方用附桂八味汤[14]。林文森[15]认为对于病程缠绵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应为补肾健脾通

窍。附桂八味汤即“肾气丸”改为汤剂。临床上适用于兼有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方中以少量温阳补火药与滋阴益精药配伍,阴中求阳,少火生气,并佐以通散渗利药物,补而不滞,使得肾阳振奋,温煦生化功能恢复正常,临床随证可加用石菖蒲、路路通以利湿通窍开闭。

4 验案举隅

易某,女,54岁,广东广州人,2019年9月5日初诊。主诉:左耳胀闷堵塞感3月。患者自诉 3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左耳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到广州一市属医院就诊,做耳内镜及声导抗检查,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予以抗生素、激素、黏液促排剂等药物治疗未效,又行鼓膜穿刺抽液2次,抽液后好转几天,后又再出现左耳胀闷堵塞感,并逐渐加重,至我院门诊就诊,希望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症见:左耳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时有鼻塞,胃纳稍差,时有胃胀,大便不成形,面色不华,小便不黄,舌淡,苔薄白,边有齿印,脉弱。患者平素不嗜烟酒,但因工作原因饮食不定时,体格检查示:左耳鼓膜呈橘红色、内陷,鼻内镜检查:双下鼻甲稍肥大,中鼻道未见引流,鼻中隔向左侧偏曲,鼻咽部黏膜光滑,双侧咽隐窝对称。电测听检查左耳气导听阈值:125 Hz、250 Hz、500 Hz、1000 Hz、2000 Hz、4000 Hz分别为55 dBHL、60 dBHL、65 dBHL、60 dBHL、40 dBHL、65 dBHL。骨导大致正常,右耳听力正常。鼓室图:左耳为C型图,右耳为A型图。西医诊断: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耳闭(脾虚湿盛,上犯耳窍)。患者由于工作原因,平素饮食不定时,常会过饱过饥,以致脾胃功能失常,脾失健运,则运化水液功能失常,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困阻耳窍而致耳闭病。患者耳胀闷感较明显,且见“胃纳稍差,时有胃胀,大便不成形,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边有齿印,脉弱”等脾虚湿困之象,故治以健脾利湿,温阳化饮通窍为法,方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茯苓30 g,桂枝、白术、柴胡、地龙、川芎、石菖蒲、辛夷花、苍耳子、白芷各10 g,炙甘草6 g,共3剂,1日1剂,水煎服。同时予以中耳负压治疗仪治疗,每日1次。二诊时,患者自觉左耳胀闷堵塞感减轻,听力稍有好转,电耳镜检查:左耳鼓膜淡红,稍内陷,沿用前方继续治疗,治疗2周后患者自觉左耳胀闷堵塞感基本消失,听力基本恢复正常,电耳镜检查:左耳鼓膜完整,无充血,复查电测听和声导抗检查,电测听检查:左耳气导听阈值:125 Hz、250 Hz、500 Hz、1000 Hz、2000 Hz、4000 Hz分别为30 dBHL、35 dBHL、30 dBHL、35 dBHL、25 dBHL,25 dBHL,骨导正常。声导抗检查:双耳鼓室图均为A型图。后随诊2个月未见复发。

5 结 语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耳科的疑难病症,西医认为本病病因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变态反应及多因素复合作用等有关[16]。治疗上主要以使用鼻部减充血剂、口服黏液促排剂、类固醇类激素等药物以及反复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置管、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等手术治疗为主,临床上很多患者因害怕激素治疗引起的副作用,以及对反复鼓膜穿刺及鼓膜置管的心理抗拒,而选择中医药治疗。而基于“本病主要特征是鼓室内被痰饮之物积潴所致”的理论,临床上以“痰饮”为切入点,以温肺化饮、健脾温阳化饮、温补肾阳为治法,选用温阳化饮的方药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减少鼓膜穿刺次数,降低复发率。

据此,从痰饮论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理论基础坚实可靠,疗效较佳,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痰饮水液左耳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小穴位 大健康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左耳问题
左耳问题
凡高的左耳
饮水
痰饮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