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城市与城市的想象:空间视阈下城市文化产业的价值探讨
2020-01-01徐丹丹
徐丹丹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000)
随着现代经济的蓬勃兴起和科学技术手段的更新迭代,文化产业在全球兴起并迅猛发展,而在现代性背景下,城市、文化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也成为了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兴盛,文化的工业化和资本化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又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经济资本和文化产品,文化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建构了城市的空间,城市、文化与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价值不断显现,其既能够作用于实体场域转化为经济产出,也能够作用于精神场域推动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二者的价值又在城市这个集中的空间中得以统合为一,可以说城市是文化产业二元价值的统一体和共同体。因此,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从空间理论的视野出发,认识和辨析城市空间中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和价值,以及文化产业与城市空间互动的逻辑与行动路径,对于重新定义城市空间和文化产业,促进二者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想象的城市:建设城市空间需要实现文化产业价值
所谓想象的城市,是指城市空间所承载的人们对于城市的记忆、理想与正义诉求的集合,是一种意义表达与沟通的形式,也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的发展史,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学者们敏锐的发现,在物理性的地域空间之外,城市之中还存着社会性的城市空间。福柯(Micheal Foucault)、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哈维(David Harvey)、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索亚(Edward William Soja)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发现并阐述了城市空间的价值。他们认为空间构成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场域,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实践场所,城市空间深刻体现了人类实践和空间特质的相互交织,它既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标志和象征,也是知识和权力规训的场所,同时也是集体意识和消费行为的汇聚,城市空间中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确立了城市的不同发展模式,城市日益成为芒福德(Lewis Mumford)所言的“文化的归极”[1]。
相较于城市的物质形态,城市的精神形态更能够决定城市的本质特征,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像磁体一样提供一种超自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人们聚合到城市之中并赋予人们行为以意义,也决定了城市的个性与意义,有学者指出:“我们不能将城市仅仅看成是自身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由它的市民感受到的城市”[2]。从本质上看,城市空间是一种人化空间,由现实的人在文化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占有和使用,实际上是分享了城市空间所提供的共享文化资源并创造一种生活方式,进而实现对自身的重塑。因此,一个城市空间所能够提供的共享文化资源越丰富,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就越强,并能够通过与异质文化的沟通对话实现人性的丰富和发展;反之,当城市空间因同质化、单一化而走向衰竭之时,人们也会因陷入文化精神的荒原而感到恐慌与不安,城市本体也会因为价值观念的坍塌而走向衰败。
再落脚于文化产业视域,从本质上说,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业态,其具有经济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价值。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比如以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形象和品牌价值的孔孟故里、名人故乡等等,文化旅游产业更是一些城市经济的重要承载。文化产业的精神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城市精神的引领和导向方面。通过精神价值作用的发挥,文化产业可以在城市空间内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凝聚力、生产力和服务力,同时能够以历史的、现实的或抽象的形式抽取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品的生产实践将其符号化和具象化,有机注入城市空间之中,这种注入既可以是文化场所、道路设计、现代建筑等物化的形态展示,也能够以文化精神、城市个性、城市情感等非物质要素的形态所展现,其最终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进而实现人民的城市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空间是人民的一种普遍性精神追求,而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则是实现人民文化权利,建设城市空间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路径。
2 城市的想象:城市文化产业对于城市空间的积极回应
所谓城市的想象,是指人们积极的整合和利用城市文化资本,推动城市空间商场的实践过程,是将人的精神力量实体化、物质化的能动实践。城市缘起于人类的社会需求[3],基本使命是“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4],人类的精神思想是在城市环境中逐渐成型的,反过来,城市的形式又限定着人类的精神思想[5]。城市经济的发展固然能够给人们带来福祉,但是当经济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便总会试图依靠城市空间实现自身增值,当城市空间被资本逻辑所绑架之后,空间资源会被超量消耗并逐步背离人文价值,进而形成空间结构的二元对立等级体系,使得城市空间越发呈现出“拜物教”的特征。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城市空间碎片化、分层化,城市传统文化的消散与城市记忆的丢失,城市传统建筑的损坏与城市内涵流失等问题,都是城市空间异化问题在现实世界中的折射。
作为一种回应,城市可以通过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提供一种超越维度的指引力量,让人从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抵消和对抗机械拜物教的攻击和侵蚀。从产业视角来看,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工业化的产物,其自身具有利用资本实现发展的能力,伴随着现代技术和思想理念的发展进步,城市拥有了更强大的资源动员和组织力量,能够以知识和文化为核心来构造新的经济体系,通过将更多的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和文化资源投入文化产业的生产体系,充分激发城市的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值,实现文化资本的生产和转化,还能够通过资本运行向其他产业赋能,进而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的整体增长,此过程中,文化产业通过改写文化生产关系介入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革,成为推动社会政治文明的结构性力量。从文化视角来看,文化产业秩序与文化精神秩序具有同构性[6],文化产业是一种精神生产与表达的载体系统,文化产业繁荣兴盛可以保障城市文化的差异化、多元化发展,形成和流传城市的内涵与特色。每个国家、民族和城市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沉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曲艺、诗歌、宗教、文学。音乐、建筑、神话、传统等,这些资源既定义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禀赋,也是城市彰显其特色和吸引力的关键。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观念相互交流竞合,如果丧失了文化主体意识,城市原生文化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同化和覆盖,甚至沦为“文化殖民地”[7],当城市原生文化消亡殆尽之后,城市的集体认同就变成无根之水、无缘之木。从二元价值视角看,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作为文化产业的两种重要属性,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文化产业的精神价值是经济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会对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没有文化产业的强大精神内生力,就无法积淀风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也就无法产生开发经济价值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对象,因此,文化产业是义利互补、融合发展的产业,其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在城市空间中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
因此,在城市空间中,更好地进行集体表达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文化产业建设,与此同时,站在时代发展的脉搏上,加强文化产业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指导人们在汲取文化营养的同时,合力建构起精神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可以激励人们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积极的改造世界,在创造更美好城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
3 城市的意义:文化产业优化城市空间的逻辑和路径
所谓城市的意义,是指引城市发展方向,判断城市正义和城市合法性的衡量尺度,体现了城市的想象与想象的城市之间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不应简单的从经济角度来考量,更应该从哲学层面进行观照。一般来说,城市空间所提供的文化资源有着明显的公共产品的特性,是可以为城市人民所共同享有和使用,但是资本逻辑却热衷与将共享文化资源商品化、垄断化,“它的终产物是一个孜孜求利的经济,它除了谋求自己更大的发展之外,没有别的明确的目的或宗旨”[8],城市文化竞争被诠释为资本与财富的竞争。很明显,资本逻辑与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不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资本的发展也并不能赋予城市以更多意义,反而会让城市文化丢失其内涵中深层次的成分。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对于一个城市的意义,实际上是对人民占有和使用文化权利提供一种保护力量,以丰富和个性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消费与发展的需要,以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价值和特色来对抗工业逻辑和文化覆盖。
文化产业实现城市的意义,需要厘清自身发展的逻辑导向和价值导向。首先,文化产业要提供价值引导,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记忆丢失、个性丧失、无序运转等诸多问题,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的是城市理性的异化和人文关怀的丢失,而保持或重建人文价值就需要文化产业提供一种价值理性,即以“文化生产和改革的进步力量”去“寻找方法占领和削弱资本的力量”[9],这种方式包括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保护,对城市文化的开发和系统传播,对城市记忆的建构和有机传承等等,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合理的调度和使用文化资本提升城市文化的活力,进而提供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来引导人们的行动逻辑,这是文化产业根本性的价值所在。第二,文化产业要伸张城市文化正义,城市文化正义观照的是人们平等的享受城市文化的权利,在一个城市中,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聚落人群对城市文化占有的能力是不均等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城市外来人群与城市原生人群,高知人群与低知人群,青年人群与老年人群在占有和使用文化产品的能力上是有显著差异的,如果这种差异扩大化或极端化会将部分弱势人群排除在城市文化消费的场域之外,从而影响他们文化权利的实现。文化产业保障城市文化正义,就需要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合理的回应各个阶层、各个社群对于文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做到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还要通过积极推进各个社群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实现城市文化的多元融合和有机生长。第三,文化产业要保护城市特色,有学者就指出:城市化进程中的格式化、模式化,“千城一面”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最为人诟病的顽症,这是资本运作城市的经济社会后果[10]。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色,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基因,这是经历漫长历史所积淀与留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文化产业参与建构城市空间,就需要根植和理解城市的原生文化,充分发掘其魅力、特色和价值,并以合适的手段实现其展演和延续,从而在为推动人和城市和谐发展的实践凝聚和供给更多价值。
总之,在后现代化的背景下,城市的意义正在被重新定义和发现,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城市是一个发展着的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城市空间成为推动其发展和演化的重要力量。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生产者和书写者,文化产业必须要秉持平等正义逻辑深度介入城市文化生产之中,以多元的文化产品哺育和涵养城市的集体价值,推动资本压迫下被挤压和侵占的文化权利重归人民占有和享用,让人类最终得以“诗意的栖居”在城市之中,这是文化产业的终极使命和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