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德炉赏析

2020-01-01谢映明

客家文博 2019年4期
关键词:炉体宣德艺术

谢映明

在收藏界,宣德炉可谓是大名鼎鼎。但是,它能传承至今,并不是宣德炉本身的神奇,而是超脱物质宣德炉之外的宣德炉精神。据考,无论是故宫博物院的还是民间存藏的宣德炉,无一能确定为宣德本朝的真品,其大多为明末和清代仿制。但历代所仿宣德炉尤其清早、中期即康雍乾三朝亦不乏精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此映见华夏艺人素有追求崇高艺术、传承优秀文化的恒心。本期推介四件宣德炉,与读者共赏。

一、蚰龙耳宣德炉

蚰龙耳宣德炉为清中所仿,亮点是器身超扁矮(所有圆型宣德炉皆为扁矮风格,只是扁矮程度不尽相同而已),炉体重心明显向下,格调低调沉稳,在蚰龙耳炉“氏族”中不多见。炉体光素无纹,线条优美流畅;胎体厚薄适中,托掌心有压手感,可见铸炉材料炼制精细。平口微撇,颈部徐收,炉腹圆润得体;圈足外撇厚拙,唇口边线明快犀利,手抚之如抹刀口剑尖;底铸“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中规中矩,气定神闲,典型的清中书风。炉肩颈对称位置设蚰龙耳,简练利落;所谓蚰龙,乃蚰蜒虫的神话也。《宣德鼎彝谱》赞蚰龙耳炉“款制大雅,为诸炉之冠”。又明末清初文学大家冒襄《宣德铜炉歌为方坦庵年伯赋》云:“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据说蚰龙耳炉是宣德皇帝至爱,常年置放书房。朝野文人雅士纷纷效之,美言蚰龙耳炉具潜龙之象,含韬晦之志,以拥有为大幸、大雅。

二、鬲式宣德炉

现代审美认为,人体突腹(俗称啤酒肚)视之不雅不美,而鬲式宣德炉的美点恰恰在此,其丰圆可爱的腹体神似“容天下可容之事”的如来佛肚,也只有深谙释迦文化的中国人才能创造出如此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仅从艺术角度来诠释,圆腹的圆弧线,比之圆筒形、方形等作品更具有艺术张力,即更具美感和艺术感染力。故友宣炉最妙在色,最神在线条之说。

鬲式宣德炉源自宋瓷鬲式炉,而宋鬲则源于西周青铜鬲,西周青铜鬲的始祖是新石器晚期流行于甘肃、河南一带的陶鬲。鬲先为炊具,西周演进为煮水器和礼器,至唐宋时,鬲正式向炉转化,鬲式炉由此定格。主要用作祭祀、品香和赏玩,直至元明清不变。

此鬲式炉应是明末清初的作品。平口边沿起线,直颈弧肩鼓腹,徐收腹底,器底平置三足,足根着地处微撇,稳重不失美观。底款刀刻“大明宣德年制”,粗拙有力,合晚明风格。该炉最妙之处还在其色,印证了宣德炉“妙在色”之盛评。宣德炉本为黄铜、红铜或紫铜所冶,此诸色为本色,然经人为盘养之后却能幻变出意想不到的各种颜色,本炉的蟹壳青色是其一,由此不得不拍手称妙。该炉盘养还未到火候,若假以时日,定能宝色内涵,珠光外溢。

三、冲耳宣德炉

冲耳炉是宣德炉的经典造型,排在宣德炉的第一位,原因有二:其一,冲耳炉是敬天法祖、信仰祭祀的精神承载。其二,冲耳炉最具商周古青铜鼎之遗韵,意为上达天听,皇宫议政时专用。

此至尊冲耳宣德炉年代为清中晚期,型制简洁明雅,不附着,不赘饰,仅仅只是鼓腹巧耳的形状,已足够大方明确,尽展风采。器型饱满,冲耳向上伸展呈祈拜姿态,圆唇口与肩颈平缓圆转。炉腹重心下垂,收底渐平,底置三足,等分鼎立,足尖渐收,足底窄平。原始皮壳老旧厚重,色泽金黄略隐红紫,肃穆而古朴。手头偏重,品相完好。底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其底平整,字体与比划分朗有力,起承转合间如手笔运写,大方浅刻,工精字佳,疏朗明快,章法严谨。不足之处是,清中后期的宣德炉仿品已缺少了明宣德炉的思想,完美有余,个性不足。这也难怪,清人毕竟不是明人,时过境迁也。

四、鱼耳宣德炉

鱼耳炉又称双鱼炉,创于宋代官窑,是为窑炉。明宣德时,以宋瓷为范,依样铜铸出鱼耳宣德炉,且随古意,寓意“鱼水之欢”。人有男女,相和鱼水,生命得以繁衍。据资料显示,宣德炉有117个款式,而其中的一些款式有特定使用空间。鱼耳宣德炉是其中之一,此炉只宜在卧室使用,其它地方出现有悖规矩。

这尊鱼耳宣德炉,为清中期所仿,虽为谱见常规品种,但制作规范,端庄得体。炉扣外撇,颈肩徐收,腹部下坠,状比包袱,又似悬胆,器底内收,圈足宽平边,足内圈如瓷器挖足,由外向内孤弯。足中刻“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工整有力,法度严谨。皮壳老旧,包浆厚润。铜色金黄,比若佛家经纸。两鱼耳与炉分铸,后再嵌入,纹丝密缝,不露痕迹,可见巧作工精。更可喜鱼耳如两条向上游动之小鱼,形态生动,栩栩如生,与简素静态的炉体造型形成强烈反差,动静在对立中和谐统一,加深了鱼耳宣德炉立体层面的艺术感染力。

“却挂小帘钩,一缕炉烟袅。”“锦帐添香睡,金炉换夕熏。”但愿千年隽永意象,成为今天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页细节,不遗风情,抱守优雅……

猜你喜欢

炉体宣德艺术
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特征
全氧燃烧熔块炉
宣德炉探究
纸的艺术
炉中岁月长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综合式多功能节能炉
爆笑街头艺术
说不尽的明宣德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