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英德市博物馆馆藏汉晋文物资料刍议

2020-01-01邝茂盛

客家文博 2019年4期
关键词:英德底径双耳

邝茂盛

英德市地处广东省中北部的北江中游,是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东邻翁源县、新丰县;南连佛冈县、清新区;西与阳山县接壤;北与乳源县、曲江区相连,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英德市历史悠久,在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踪迹,其后的青塘遗址、牛栏洞遗址等距今2万余年至1万年的遗存为深入认识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演变过程提供关键证据[1],史老墩遗址则是新石器时代一处大型石器作坊[2]。进入秦朝属南海郡,南越国时期,赵佗于浈水(北江)与匡水(连江)交汇处建洭浦关。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国灭,汉武帝在今英德境内设浈阳、含洭二县,属桂林郡,三国吴甘露元年(256)二县属始兴郡,其后,归属郡多有变动,但地域变化不大,南汉乾和五年(947)设英州,南宋庆元元年(1195)改为英德府,元代为英德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英德县,1994年撤县设市。英德从置县至今已经两千余年,可谓“岭南古邑”。

本文写作基于两个方面考量:一方面,英德市汉晋遗存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发现,目前已知汉晋遗存近20处,但以往相关资料公布有限[3],笔者对此进行整理以供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之用。另一方面,近年来岭南战国、秦汉、六朝时期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对该时期本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以及岭南中国化进程等方面的研究亦多有进展,笔者期望英德馆藏汉晋文物可以为上述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

英德市博物馆馆藏汉晋文物较多,本文选取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包括张陂镇虱嫲岭、英城区梅花墩、帽子峰、水边镇中潭角村、浛洸镇黄屋村和河洸渡等六处汉晋代遗址出土的四十余件汉晋文物予以介绍,由于器物皆为采集品,其埋藏背景暂无从判断。本文行述时以字母ZS、YM、YF、SZ、HC、HH作为遗址编号,以阿拉伯数字作为器物顺序号。

该批文物有陶器、釉陶器、瓷器、青铜器及铁器四类。陶器有罐、碗、盆、钵、井、魁、鼎、三足釜、陶动物、陶人等器物,釉陶器为罐、壶,瓷器有钵、碗等,铜器有铜镜,铁器有铁支架、刀、削、矛等。

(一)陶器

1、陶罐

根据形态可以分为无耳罐、双耳罐、双系罐和四系罐。

无耳罐5件,根据形态可以分为三型。

A型 长身,短颈,共2件。YM3:灰色硬陶,尖唇,短颈,鼓腹,凹底,器身饰小方格纹。高28.5、口径18、底径19厘米。SZ3:灰色硬陶,尖唇,束颈,鼓腹,凹底,体饰方格纹和戳引文。高16.6、口径12.9、底13.5厘米。

B型 颈部较长,圆鼓腹。共1件。YM25:灰色硬陶,器表施黄褐色釉,圆唇,束颈,鼓腹,凹底,腹上部饰有三道凹弦纹。高7.4、口径9.3、底径8.9厘米。

C型 颈部较短,圆鼓腹。共2件。YF1:胎呈米黄色,器表施黄褐色釉,敞口,圆唇,束颈,溜肩,圆鼓腹,平底,高8.5、口径10.2、底径8.7厘米。YF2:灰色硬陶,敞口,圆唇,束颈,溜肩,圆鼓腹,平底,高9.3、口径9.5、底径8.2厘米。

2、双耳罐,1件。HH1:灰色硬陶,尖唇,束颈,圆肩,斜鼓腹,凹底,双耳位于肩部,呈双桥状,肩部处有一圈凹弦纹,器身饰小方格纹。高22.1、口径20.9、底径13.9厘米。

3、无耳盆,1件。YM13:灰色硬陶,敛口,尖唇,圆肩,腹部弧状内收,平底,肩部饰有两周凹弦纹,高7.1、口径16.1、底径11.8厘米。

4、四系盆,1件。YM10:灰色硬陶,宽平沿,圆尖唇,束颈,斜弧腹,平底,腹部有四耳。高8.7、口径21.2、底径13厘米。

5、魁,1件。YM12:敞口,尖唇,圆鼓腹,附兽首状柄一个,平底,腹部有一周凸棱,凸棱上端饰有水波纹,口沿内壁饰有一周水波纹,高4.4、口径11.3、高6.5厘米。

6、井,1件。YM15:胎呈米黄色,敞口,尖唇外撇,颈略长,鼓腹,平底,高9.7、口径10.4、底径14.9厘米。

7、熏炉盖 1件。YM9:呈圆锥体,盖顶上部捉手为一只展翅鸟,周边有三个尖锥状凸起,盖面上部有三个圆形穿孔,下部有三个竖向长方形镂孔,高9.7、底径14.9厘米(图1)。

8、有盖簋 1件。SZ1:敞口,圆唇,颈部微收,鼓腹,下附广圈足,口沿下有两周圆形镂孔,镂孔间有双线交叉弦纹,腹部有两周凹弦纹,器盖圆形,盖钮呈半球状,盖顶有两个圆形穿孔,盖下部有四道凹弦纹,高19.1、口径22.2、底径13.2厘米。

9、灶 1件。YM16:灰陶,灶身呈长方形,前部有挡火的额墙,灶面有2个火眼,灶后烟道作龙首形,素面,长13.8、宽10.9、高18.3厘米(图2)。

10、三足洗1件。YM8:胎呈米黄色,器身呈直筒形,平底,三足短小呈尖锥状,器身上下两侧饰水波状梳篦纹,器身中部饰三角状梳篦纹,器底饰水波状梳篦纹,高19.8、径23.8厘米。

11、陶动物7件。

Ym17:陶牛,泥质红陶,形体肥胖,昂首蹲卧状,背脊突出。长16厘米。

YM18:陶羊,泥质红陶,昂首蹲卧状,前肢残缺,后置前伸。长12.6厘米。

YM19:陶猪,泥质红陶,昂首蹲卧状,前肢后屈,后肢前伸,嘴微张,双耳竖立。长14.3厘米。

Ym20:陶鸭,泥质灰陶,形体肥胖,头部前伸,扁鸭嘴,尾巴上翘,背部刻划羽翼,长15厘米。

YM21:陶鸭,泥质灰陶,形体肥胖,头部前伸,扁鸭嘴,尾巴上翘,头部弯曲回望,长11.9厘米。

12、陶人,2件,造型相同

YM22:泥质灰陶,直立状,面部表情丰富,双臂弯曲抱一扇状物,身着裙。YM22高16.8厘米,YM23高17.7厘米。

(二)釉陶器

1、双系罐,2件。YM2:胎呈米黄色,器表施黄褐色釉,小口,圆唇,斜肩,斜直腹,凹底,肩部有横向双耳,双耳上部有两圈弦纹。口径12.3、高9.2、底径13.9厘米。SZ2:胎呈米黄色,器表施黄褐色釉,小口,圆唇,斜肩,斜直腹,凹底,肩部有横向双耳,双耳上部有两圈弦纹。口径10.1、高12.4、底径13.2厘米(图3)。

2、盆 可以分为无耳盆、双耳盆两类。

无耳型,2件。YM14:胎呈米黄色,器表内外施黄褐色釉,敞口,尖唇,束颈,折肩,斜腹,平底,口沿内侧饰有两圈凹弦纹。高4.9、口径15.8、底径6.7厘米。

双耳盆,1件。YM11:胎呈米黄色,器表施黄褐色釉,小口,圆`唇,斜肩,斜直腹,凹底,肩部有横向双耳,双耳上部有两圈弦纹。口径12.3、高9.2、底径13.9厘米。

3、壶,1件。YM1:胎呈米黄色,器表施黄褐色釉,盘形口,尖唇,长颈,肩附对称环状双耳,圆鼓腹,器身饰有凹弦纹和水波纹图案,不见器盖。高23.4、口径9.7、底径11.7厘米(图4)。

4、鼎,2件,根据形态可分为二型。

A型 , 1件 。

YM5:胎呈米黄色,器表施黄褐色釉,平唇外凸,圆腹,圜底,三足外撇,上腹部有双耳,腹中部饰有两道凹弦纹,高13.2、口径15.5厘米(图5)。

B型,1件。YM6:胎呈米黄色,器表施黄褐色釉,子母口,圆腹,腹中部有一圈凸出外檐,圜底微平,三足外撇,双耳残缺,腹中部外檐以上饰有一周刻画叶脉纹。高15.5、口径16厘米。

5、鐎斗,1件。YM7:胎呈米黄色,器表施黄褐色釉,盘形直口,束颈,圆鼓腹,平底,三足外撇,腹部最大径偏上有双耳,最大径处有三道凹弦纹,高18.7、口径10.3厘米。

(三)瓷器

1)碗,共两件,根据形态可以分为二型。

A型,有实足,1件。ZS2:泥质灰白陶,敛口,圆唇,鼓腹,平底,矮实足。器身中部有四周凹弦纹。高9.2、口径17.6、底径10.1厘米(图6)。

B型,无实足,1件。ZS3:泥质米黄色陶,敛口,尖唇,鼓腹,平底。高6、口径15、底径8.5厘米(图7)。

2)钵,4件。ZS4:胎呈米黄色,器表施黄褐色釉,敛口,圆唇,斜弧腹,平底。高4.2、口径12.2、底径5.5厘米(图8)。ZS5:胎呈米黄色,器表施黄褐色釉,敛口,圆唇,斜弧腹,平底。高3.1、口径7.5、底径4.2厘米。ZS6:胎呈米黄色,器表施黄褐色釉,敛口,圆唇,斜弧腹,平底。高3、口径8.7、底径4.9厘米。YM4:胎呈米黄色,敛口,圆唇,腹部微鼓,小平底,器身轮制痕迹明显,高3.4、口径8.9、底径4.8厘米。

(四)青铜器

铜镜 YM24:圆形,镜面微凸,半球形钮,圆钮座,镜图案分内外两区,内区钮座外饰浮雕龙虎纹饰,外区饰锯齿纹和水波纹,直径10.7厘米。HC1:圆形,半球形钮,镜面微凸,背面图案分内中外三区,内区由青龙、白虎、朱雀等26个高浮雕神像构成,中区由锯齿纹及半圆方枚铭构成,铭文为“吾作明镜,幽练三商,现像世京,敬□臣良,百目举乐,□□出师,世德光明,富贵安乐,子孙番昌,士至高升,其师命长”,直径15.6厘米(图9)。

(五)铁器

1)铁支架 YS7:环形支座下接三个扁足,足残缺严重,向外撇,高18.9、口径22.9厘米。

2)铁刀 YS8:扁长身,环手,柄体相连,单面刃,锈蚀严重,残长14.5、宽1.9厘米。

3)铁削 YS9:扁长身,锈蚀严重。残长29.7、宽0.2厘米。

4)铁矛 YS10:锈蚀严重,残长27.6厘米。

张陂镇虱嫲岭出土器物有四系罐、铁支架、刀、削、矛等器物,与连州华景雅苑M1出土四系罐、铁支架等器物具有共同特征[4],其年代为东汉中期至晚期阶段。瓷碗、钵等器物与揭阳东晋墓、韶关小茶山M13等东晋墓[5]出土器物相近,年代大致为东晋时期。

英城区梅花墩出土器物有壶、双系罐、无耳罐、钵、鼎、三足釜、三足洗、熏炉盖、四系盆、双耳盆、无耳盆、魁、陶井、灶、陶动物、陶人和铜镜等器物,陶器器物形态与器物组合关系与番禺汉墓M11、连州湟村砖厂M2[6]皆相似,年代约为东汉晚期阶段。

浛洸镇河洸渡出盖簋与番禺汉墓M11:15[7]、 佛山市郊澜石汉墓M1:5[8]同类器物较为相似,而双系罐、无耳罐等器物在广东地区东汉晚期墓葬中常见,年代初步判断为东汉晚期。浛洸镇黄屋村、英城区帽子峰、水边镇中潭角村几处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铜镜也都多见于广东东汉晚期墓葬之中。

近些年,对岭南地区秦汉时期的越式、楚式和汉式器有了更为详尽的认识[9],汉武帝元鼎六年灭亡南越之后,汉文化因素占主导地位,但在这一时间段内也保存着一些与北方不同文化的特征,东汉晚期的双耳罐仍然具有越式器特征。进入六朝阶段,英德市境内除本文所涉及的张陂镇虱嫲岭遗址外,相关资料多有公布,其主要发现集中于浛洸一带[10],从其文化特征与粤北、珠三角一带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南北文化差异渐趋弱化,其原因当与“北人南迁”和“岭南开发”这一背景不无关系。

本文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出发对英德市汉晋文物资料进行简单讨论,认识不足之处还请方家见谅。从地理环境上看,英德位于粤北与珠三角地区的结合部,地处北江中游,滃江、连江在此交汇,自古以来就是粤北进入珠三角的水陆要冲,视野进一步放宽至整个岭南地区,其水陆条件优越之处尤为突出,自赣南走浈江、自湘南顺武江、连江入南岭后,多条水陆通道在英德相汇合,进入粤北后最为重要的交汇点,这是英德所在的地理位置优势。从历史背景看,南越国赵佗在此设洭浦关,汉武帝时期则进一步设浈阳、含洭二县,这两件政治措施无疑对历史上的英德具有极强的政治导向,是英德地理位置优势的直接体现,与此同时,对该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对日后六朝时期北人南迁、岭南开发以及岭南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英德市汉晋文物与广东省同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无明显区别,是岭南汉晋时期文化圈范围内,但其依然有其独特的意义,其一,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北江流域汉代物资文化与社会历史,是窥测粤北地区乃至整个岭南汉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窗口。其二,是“北人南迁”“岭南开发”的历史背景的直接体现,对探讨汉晋时期岭南考古学文化的演进、区域间交流与融合具有积极意义。其三,英德作为岭南古代交通要道之一,英德市汉晋文物资料也为进一步研究古道研究提供了实物材料。

猜你喜欢

英德底径双耳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轻叩双耳好处多
轻叩双耳好处多
卢英德:百事可乐女王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江苏常州金坛方山土墩墓D2发掘简报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不与对手正面交锋
轻叩双耳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