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川马飘岭遗址考古发掘与收获

2020-01-01

客家文博 2019年4期
关键词:底径泥质口径

叶 巍

一、项目概况

2008年底至2009年初,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建茂名至湛江铁路项目沿线用地进行文物考古调查与勘探,发现18处遗址、墓地与遗物点,最终确认发现该项目用地范围内吴川市塘缀镇马飘岭等古代文化遗存须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为保护古代文物、配合茂湛铁路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向国家文物局申请进行考古发掘并获批准,随即联合湛江市博物馆等单位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成员包括广东省考古所、湛江市博物馆的专业技术人员。考古发掘工作自2010年7月下旬开始,于2010年9月下旬结束野外发掘工作。

遗址位于位于吴川市塘缀镇山路村(图1)。马飘岭为一处独立的侵蚀台地,地形低缓,相对高度约10米。台地地势平缓开阔,西部略高,地表种植有荔枝、龙眼等果树。四周为农田环绕,东部距山路村约50米,塘缀河由遗址西部约200米处自北向南流经,南距鉴江约10公里左右(图2)。

2010年的发掘在马飘岭中南部坡顶设置半永久性基点(0,0,0),地理坐标为:N21°26′58.0″,E110°33′16.9″,海拔18米。通过电子全站仪建立正方向直角坐标系统,分为四个象限,布设探方均为正南北向、5米×5米规格。本次考古发掘布设探方24个,发掘面积约2400平米(图3)。

本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共清理遗迹33个,其中灰坑31个、灰沟2条,其年代为南朝至唐代,出土陶器、青瓷器、石器等可复原小件标本130余件,并提取土样、碳样以及贝壳等样品标本。

二、考古发现

1、地层堆积

马飘岭遗址文化层堆积保存较好,现以TN8W4东壁(图4)为例将地层堆积情况介绍如下:

第①层,灰色耕土层,厚5~8厘米,土质较疏松,该层在整个探方中均有分布,略呈东南高,西北低坡状堆积,出土少量青花瓷片和泥质灰陶。

第②层,黄褐土,厚5~30厘米,土质较致密,该层在整个探方中均有分布,略呈东南高西北低坡状堆积,出土有大量陶瓷片,可辨器形主要有陶罐、陶钵、青瓷碗。该层下开口灰坑4个,分别编号H18、H20、H24与H28。

第③层,红褐土,厚5~20厘米,土质较致密,此层在探方内除西北角处无分布外,其它区域均有分布,略呈东高西低坡状堆积,出土有部分泥质灰陶、夹砂陶残片和少量青瓷片,可辨器形有陶罐、陶钵、陶釜、青瓷碗等。

③层下为红褐色生土堆积。

2、遗迹

(1)灰沟

共发现2条。两条灰沟虽开口于同一地层下,但从走向上来看无法连接。

2010WMⅠG1 位于TN1W1东北部,开口②层下,打破③层和底部生土。平面呈长条状,剖面呈桶状,斜壁,平底,口宽60-65、底宽50-55、深78厘米。沟内填灰黑色土,夹杂有部分碳粒和少数烧土块,包含大量蚬壳,出土有较多陶瓷残片,可辨器形有盆、钵与器盖等。根据G1形制与填土初步判断其功能为堆放垃圾。

(2)灰坑

共清理31处。灰坑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口小底大、剖面形状似一口袋,习称袋状形坑,是粤西“俚人文化”有代表性的遗迹之一;另一种为口大底小,为圜底或平底。灰坑中出土遗物数量较多,出土器物种类多样。17处灰坑均有陶、瓷、石器等器物出土,并且有陶、瓷器共存,以陶器为主。此外,还发现个别灰坑内有堆填贝壳现象。

2010WMⅠH14 位于TN8W3西北端,开口②层下,打破③层与生土。平面略呈圆形,剖面形制上口部为直壁筒形、下部呈袋状,坑壁光滑,底面平整,口径175-180、上口深50-60、底径180-194厘米、深114-130厘米(图5)。坑内填浅灰色土,上部填土较致密,下部填土含水量大、土质较疏松,夹杂部分碳粒和少数烧土块。出土较多陶器与青瓷器,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灰陶等,可辨器形有罐、罐、钵、碗 、釜等。

2010WMⅠH16 位于TN5E1西南部,南部延伸入南壁中,西部延伸入西壁中,开口于①层下,打破②层及以下地层。平面形状为不规则长条形,弧壁,底部稍平。东西长(清理部分)670、南北宽(清理部分)20~116米、深85~101厘米。坑内填为黄灰色土,土质稍疏松,包含少量白色贝壳,出土较多陶器与青瓷器,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其次是夹砂灰陶等,可辨器形有带系罐、垂腹罐、盆、碗等。

2010WMⅠH23 位于TN6W3的中部偏东,开口②层下,打破③层及生土层。平面呈椭圆形,剖面形制上口部为直壁筒形、下部呈袋状,坑壁光滑,底部向内斜收,底面平整,口径140、上口部深30、腹径210、底径180、深180厘米(图6)。坑内填黄褐色花粘土,局部含灰土、灰黑土和粗砂粒及炭粒。出土较多泥质灰陶器残片、夹砂灰陶残片和青瓷器残片。由H23形制及填土推测其应原为窖藏坑后废弃。

2010WMⅠH27 位于TN6E1东北部,开口于①层下,打破②层及以下地层。平面形状为圆形,剖面形制呈袋状,弧壁,平底,口径96~98、底 径135~137、深180~187厘米。填土分两层:①层,灰褐色土,厚约102~110厘米,质地稍疏松,含少量碳粒;②层,灰土,厚约72~77厘米,土质潮湿松软,含有少量碳粒。出土较多泥质灰、褐、黄色陶片与青瓷片,陶片大多为素面,少量陶片饰有水波纹和旋纹,可辨器形有罐、盆、钵、碗。H27西北侧和西侧各发现一个状灰坑H15和H22,三个灰坑的开口层位、形状结构、出土遗物相近,应为功用相同的同时期窖藏坑。

2010WMⅠH29 位于TN8W2的中东部,开口②层下,打破③层和底部生土。平面略呈圆形,剖面形制上口部为直壁筒形、下部呈袋状,坑壁光滑,底面平整,口径50-55、上口部深50-55、底径170-175、深178厘米。坑内填浅灰色土,上部较致密,下部含水量大且松软,夹杂有部分碳粒和少数烧土块。出土有较多陶瓷残片,可辨器形有罐、罐、钵、釜、碗、盘、豆与纺轮等。

3、遗物

吴川马飘岭遗址考古发掘共出土南朝至唐代文物小件共出土器物小件130余件,种类丰富,主要有陶器、青瓷器与石器,现选取典型器物介绍如下:瓷器有碗、盘、盆、豆、碟、罐等。

(1)陶器

地层出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部分泥质褐陶,烧制火候高、质地坚硬,另有少量泥质黄褐软陶与夹砂陶;纹饰多见刻划水波纹与旋纹,有罐、钵、盆、釜、甑、纺轮、网坠、建筑构件等。

陶罐

2010WMⅠH10:3 泥质灰陶,侈口,卷沿,上腹部有一组刻划水波纹和一组旋纹,腹部横置四耳,深弧腹、平底,口径16、底径16、高26厘米。

2010WMⅠH10:4 泥质浅褐陶,侈口,卷沿,沿下腹部有一组四道旋纹,上腹部横置四耳,深弧腹、平底,口径18、底径17、高30厘米。

陶盆

2010WMⅠTN7W2②:5 泥质黄褐陶,内外皆施青釉,外侧釉不及底,敞口,平沿微卷,深斜腹,平底,上腹部横置四耳,口径37、底径26、高16.2厘米。

2010WMⅠH16:1 泥质灰陶,敞口微敛,斜腹,平底,口径16、底径13、高5厘米。

2010WMⅠTN5E1②:1 泥质灰陶,敞口,圆唇,上斜腹,下腹部微直,平底,口径31、底径19.5、高5厘米。

2010WMⅠTN5W3③:4钵,泥质灰陶,敛口,小平沿,弧腹,平底微凹,口径21、底径17、高4.5厘米。

陶钵

2010WMⅠTN5W3③:4 泥质灰陶,敛口,小平沿,弧腹,平底微凹,口径21、底径17、高4.5厘米。

2010WMⅠTN6W4②:8 泥质灰陶,敛口,小平沿,弧腹,平底微凹,口径20、底径17、高4.5厘米。

建筑构件

2010WMⅠTN5W3②:2 残,泥质灰陶,质地坚硬,一侧有雕刻莲花图案,因残缺较多,原始形状未知。

(2)瓷器

本次考古发掘出土瓷器较多,器型有豆、盘与碗等。

瓷盘

2010WMⅠH21:2 灰白胎,施青釉,釉脱落严重,敞口,尖圆唇,浅弧腹,平底微凹,口径14、底径5.4、通径2.5厘米。

青瓷碗

2010WMⅠTN8W3③:1 灰白胎,施青釉,釉脱落严重,直口微敞,圆唇,下腹部弧收,内底有三个圆形支垫,饼足,口径9.5、足径4、高4.9厘米。

2010WMⅠH25:2 灰白胎,施青釉,釉不及底,直口微敞,圆唇,下腹部弧收,饼足,口径8、足径3.2、高5.6厘米。

2010WMⅠTN6E1②:1 黄白胎,施青釉,釉脱落严重,口微敞,圆唇,弧腹下部急收,饼足,口径8、底径3.2、高4.1厘米。

2010WMⅠH20:3 灰白胎,施青釉,釉不及底,直口微敞,圆唇,下腹部弧收,小饼足,口径8、足径3.2、高4.9厘米。

2010WMⅠH29:4 灰白胎,施青釉,釉不及底,直口微敞,圆唇,口沿外侧有2道旋纹,下腹部弧收,小圈足,口径10.6、足径3.5、高6.3厘米。

(3)石器

马飘岭遗址出土石器较少,有石容器与砺石等。

石容器

2010WMⅠH27:1 灰色,滑石质,残,敞口,浅腹,平底,残存一侧有方形把手。

三、讨论

近年来,为配合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而进行的考古调查工作表明,粤西地区“俚人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较广,遗址数量较多,如高州亚公山遗址、上村岭遗址[1]、 信宜白坟岭遗址[2]、屋背山遗址[3]、 电白丁村遗址、蔡公山遗址[4]、唐代许夫人墓[5]等。这些遗址一般位于山岗之上。信宜、高州等地的遗址相对高度较高,多位于高岗;吴川、电白等地则相对高度较低,多位于低缓的台地。遗址的分布呈现区域性差异,可能与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貌有关。

遗址中遗迹现象也相对单一,基本以袋状形坑与灰沟为代表,其中高州亚公山遗址的袋状形坑较为典型,其形制规整,直口下扩,坑壁经过修整,十分光滑,部分坑内仍可见工具修理的痕迹,有的坑底中间会有较浅的柱洞。灰沟也存在于许多遗址中,一般位于山坡处,可能兼具排水、排污与防御的多重功能。至于柱洞、灶、房址等遗迹则相对较少,墓葬亦较少,基本为瓮棺葬。马飘岭遗址所发现袋状坑数量较多,部分袋状窖藏坑内大量堆填贝壳的现象是本次考古发掘新发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袋状坑的功用与当时土著居民的饮食情况。

以往发现的遗址,出土器物基本以陶器为主,并有部分石器,瓷器数量较少。马飘岭遗址不仅出土有比较典型的“俚人文化”的四系灰陶罐,即卷沿、鼓腹、平底,颈肩部饰有多重水波纹、弦纹或水波纹与弦纹复合的纹饰;灰陶盆、灰陶钵数量也不少,形制与同类遗址基本一致;另外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瓷器,是一大亮点。瓷器类别较多,其中以瓷碗在年代学上的意义比较重要。马飘岭遗址出土的瓷碗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深腹碗,另一类为大敞口碗,与乳源泽桥山墓地出土瓷碗[6]对比可知,其年代大致为南朝至唐代。

综合探方地层、遗迹与出土文物情况来看,吴川马飘岭遗址应为南朝至唐代小型聚落遗址,这批考古资料为研究古代土著俚人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提供了新的材料,对于研究粤西地区南朝隋唐时期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底径泥质口径
前8 个月财政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7%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步枪口径之争(下)
步枪口径之争(上)
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江苏常州金坛方山土墩墓D2发掘简报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