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堂印记:馆藏特殊木刻楹联释考

2020-01-01王昌武

客家文博 2019年4期
关键词:兴宁楹联

王昌武

楹联,俗称“对联”,又称“对子”“楹帖”,原特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由对应悬挂或张贴的两条竖排书写的长幅组成。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是具有中国文化隐喻的文化符号,为广大百姓所喜闻乐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已经或正在悄然消亡。因此,搜集整理、辑佚释读、研究展示是保存楹联、传承楹联文化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学术界楹联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客家楹联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楹联集成·梅州卷》(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2012)、《中国客家对联大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梅州历代名联辑注》(中华书局,2016)、《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商务印书馆,2017)等专著。其中,《中国客家对联大典》,堪称目前最全面、最完整、最权威的客家楹联典籍。

深圳博物馆收藏有楹联100余副,年代以民国居多,工艺以木刻为主,大部分征集自粤东梅州。其中,有一副楹联较为特殊——征集于兴宁地区,但具体出处缺失;正反两面皆有字,正面为木刻,反面为毛笔书;经历过“破四旧”运动,却能基本完好地被保全下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没能明确这副楹联具体来自哪个乡村,出自哪座宗祠。本文结合地方文献史料、楹联文字释读内容及访谈资料,尝试考证其来源和所属宗族。

一、木刻楹联基本情况

此楹联为1998年我馆工作人员在兴宁地区征集,入馆时完残情况为:旧,上联下部中间破裂,下联下部中间残,缺一块中指大小木片。所采用材质为普通木料,通长244.5厘米,宽21厘米,厚2.1 厘米,上下联顶端都钉有铁环以悬挂之用。

楹联两面都有文字(图1)。正面红底金字行书阳刻十二言:出联(出句)为“星野分斗牛系出頴川延世德”,应联(应句)为“聚居联粤赣源从漳水衍宗支”,无上 款 下署。背面红底黄字行草毛笔书:上为“大海航行 靠 舵手”,下为“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因上下字数不相等,且无对仗,故不称上联和下联。

从楹联的材质、形制、用漆、字体等方面综合考量,专家鉴定这是一件近代文物,但背面文字为“文革”期间书写。由于楹联具体出处的缺失及所属宗族后人的缺位,其具体年代无法明确。

二、木刻楹联文字释读

“楹联藏乾坤”,这副特殊的木刻楹联同样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以下从楹联的一些关键词分别解读。

1、星野,古天文学说。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的九州(或封国、州县)的位置相对应。就天文而言,称为分星;就地域而言,是为分野。天文与地域对应,则为星野。[1]《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古代各邦国对应的星次,以及所属的州及其所对应的星宿,见图2:

2、斗牛,星宿名,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唐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宋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清萧南乡举人黄元寿《一览亭》“江流吴越判,星野斗牛高”都提到这两星宿。《汉书·地理志》称“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2]“粤”在古代通“越”,古时江浙粤闽之地越族所居,谓之“百越”,亦作“百粤”。由此看来,楹联提及的“斗牛”应代指吴、越地区。

3、頴川,即颍川(“頴”为“颍”的异体字),郡名。颍川置郡始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禹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3]因此,楹联中“系出颍川”是在追溯族源。

4、聚居,即“聚族而居”“合族而居”之意。这是客家人在多次迁徙中逐渐形成的典型的居住方式。他们迁徙到新的住地,筑造围龙屋(围堡、土楼),以抵御外族入侵、盗寇侵扰,也增强了宗族凝聚力。“客家围是血缘宗族的聚合,聚族而居的躯壳。”[4]今深圳市龙岗区罗瑞合社区保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鹤湖新居”客家围,内门楼牌坊上镶嵌着石刻的“聚族于斯”四字,昭示鹤湖罗氏家族(源自兴宁)兴建围堡聚族合居、安居乐业的愿望。其实,不少客家大屋都有这样的题匾。

5、联粤赣,联结广东和江西之意,即粤赣相接地区。广东设省于明代,因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江西因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赣”。粤赣相接地区有粤北韶关市仁化、南雄、始兴、翁源,粤东河源市连平、和平、龙川和梅州市兴宁、平远,赣南赣州市崇义、大余、信丰、龙南、全南、定南、寻乌。

6、漳水,河流名。其称谓早在《尚书·禹贡》中就已出现:“覃怀厎绩,至于衡漳。”[5]这里的“衡漳”即今天卫河支流漳河,古称衡河,在山西南部、河北西部,由清漳河和浊漳河在河北涉县与河南林县之间汇合而成。漳水有清漳水、浊漳水二源,《山海经》中有记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浊漳之水。”[6]其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设有“浊漳水、清漳水”条目:“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7]上党、长子县和发鸠山,其名称在今天的山西依然保留了下来,而河北邯郸市则有临漳县、合漳乡、合漳村、清漳村。

经查,漳水不止一处。北宋沈括称“其详不能具载”,他在《梦溪笔谈》中做了列举:“赵、晋之间有清漳、浊漳,当阳有漳水,灨上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8]他认为清浊混合就是漳。章既指纹彩,也有区别的意思。具体来看,赵、晋之间的清漳、浊漳上文已述。当阳的漳水即今长江支流沮漳河上游的漳河,亦名漳水。源出湖北南漳县,南流经南漳、荆门,至当阳两河口汇合沮河之后称沮漳河。灨上的漳水,即今赣江上游的章水。赣江为江西境内最大河流,古称豫章水,又称章水、章江,上游有东、西两源。东源贡水出武夷山脉,西源章水出大庾岭,在赣州市会合后称赣江。[9]赣江北流在南昌注入鄱阳湖,最后在九江与西江1汇合。因此,鄣郡2的漳江,即赣江流过南昌、九江后与西江合流后的河流。漳州的漳浦,因唐初时设县治在漳江之滨而得名。此漳江,原名云霄溪,发源于平和县,流经云霄县注入东山湾。今漳州保留有漳浦县名和漳江河流名。亳州的漳水,即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境内的漳河,为涡河支流。源出河南淮阳县东南边界,东南流称洺河,经郸城县中部至安徽涡阳县称明河,在涡阳义门入涡河。[10]安州的漳水,即古章水,又称漳河,为府河支流。源出湖北随县西南大洪山之东。东南流入京山县界,经安陆县西注于涢水西支。[11]故沈括称“云梦则漳、郧3合流”。

明代方以智编撰的《通雅》则载“漳有十一,以清浊合流为名。”[12]不过,《通雅》中提及的漳水囊括了沈括所列举的漳水。不在其中的有:“巩昌4漳水”,即今甘肃定西市漳县漳河,经武山县与榜沙河合流,为渭河支流。“宜章5漳水”,即今湖南郴州市宜章县的白沙水和玉溪水两条。白沙水又称章溪水、章水、白石渡水,南流到广东坪石白沙桥与武水汇合;玉溪水又称宜章水、廖家洞水,在广东坪石三里坪注入武水。[13]

此外,考察发现,今福建龙岩有漳平市(古属漳州府),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这里的漳水即今九龙江,又称漳州河,由北溪、西溪两大支流及南溪组成。[14]今安徽南部也有漳水,为繁昌与南陵两县界河,属长江支流。西汉时名淮水,北宋时称漳淮水,元、明两代上游名漳水,中游名淮水,下游名鲁明江,清代始统称漳河。[15]

7、“大海航行靠舵手”,本为民间俗语,后成为“文革”期间代表性标语口号之一。有资料显示,今贵州天柱县远口镇黄田村吴氏分祠的门柱上也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等“文革”痕迹的标语。[16]福建惠安县崇武人民影剧院边的街门东侧内柱联字现已剥落,从底部字形可辨为“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17]

“文革”掀起了“破四旧”运动,各地红卫兵冲击寺庙、古迹、宗祠,焚烧书籍,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巨大的损失。这副木刻楹联留有鲜明的“文革”印记。而它在那段特殊的、喧嚣的历史中,竟能躲过一劫,想必是有机灵的族人为了保护宗祠楹联,在背面挥笔疾书了这条革命标语,表明态度,瞒天过海。至于宗祠其它楹联的结局,因历史烟云蔽目及缺乏亲历者的口述资料,我们无从得知。而馆藏中同样征集自梅州、兴宁等地区的一部分匾额,其匾文中的上款、下款被铲凿掉,这显然是人为刻意为之。特定的历史时期,匾额所属族人在不愿意完全破坏匾额的情况下将与自己祖先有关的信息处理掉,这是出于对自身、家族和文物的保护的需要。[18]

三、对楹联来源及所属宗族问题的思考

囿于楹联的单一和所提供信息的有限,尽管笔者参考了方志、族谱等地方文献,综合考量一些访谈资料,然而要确定其具体来源和所属宗族依然深感不易。以下为考证后的几点思考。

(一)楹联征集自兴宁地区,但不一定出自兴宁

由于历史的原因,征集时统一登记为1998年征集自兴宁地区,但缺乏具体来源。参与当年征集该楹联及同一批次文物的两位亲历者其中一位已逝世,另一位的口述资料虽然提到兴宁,但因时隔较久,记忆有些模糊。而兴宁东连梅县,南邻丰顺县,西接五华、龙川(河源市),北界平远、寻乌(江西赣州市),不排除这件文物是从周边县域被辗转送来兴宁的可能。经查,1998年在兴宁地区征集的同一批次文物,有的文物有明确款识,可以确定的有平远、梅岭、寻乌。另外,笔者对藏品清单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前后几批征集自兴宁地区的文物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楹联为客家地区的祠堂楹联,当载入族谱

从楹联征集地域以及前文对楹联文字的释读内容来看,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副出自客家地区的祠堂楹联。一般来说,祠堂楹联应当载入族谱,特别是修谱时会收录之前新增的祠堂楹联。此联为近代文物,1998年被征集前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修谱高潮。2006年出版的《客家祠堂楹联辑注》为谢崇德先生跑遍了广东、福建、江西几十个县市区,查阅各地客家各姓族谱和当地文史资料编著而成。[19]不过书中未收录该联。再查《中国客家对联大典》《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两书都收录了兴宁等梅州客家地区的对联,却都未见此联。

2019年7月,笔者向兴宁市方志办发去信件,该办安排专人查对了当地堂号为“颍川堂”的陈氏、赖氏、钟氏、邬氏4姓族谱,然而其所载堂号、堂联中未发现记有该副对联,也未发现兴宁哪支姓氏渊源与漳水有关。另据兴宁市文学艺术界协会称,目前他们手头资料未能查到此联,建议联络当地陈氏、赖氏、钟氏、邬氏四姓宗亲会负责人代为查证,很遗憾也没有结果。

个中原因,让人百思不得解。有这样一种可能,1998年该楹联被征集走后,该宗族未及时做新的挂在宗祠。随着时间推移,这块楹联连同文字逐渐淡出了族人的记忆。他们可能不知道,二十年后的今天,那副楹联被悬挂于深圳博物馆展厅“龙田世居”客家围(复原场景)的堂屋正门两柱上(图3),静静地向观众讲述着客家历史。

(三)以颍川为堂号的客家宗族不止一氏,陈氏居多

考察发现,《客家祠堂楹联辑注》中,赖、葛、钟、赵、韩、陈六姓都有“颍川”堂号。《中国客家对联大典》收录的对联中提及“颍川”的宗族有陈氏、钟氏、邬氏、赖氏、韩氏、黄氏六个。他们的对联有明显的追溯族源的文字,如“颍水”“颍地”“颍川”“颍川世德 ”“颍川世泽”“颍川望族”等。[20]有意思的是,对联中高频率出现“颍川”“世德”“颍川世德 ”“颍川世泽”者却是陈氏。以楹联的征集地兴宁为例,当地陈姓各支系中堂号以“颍川堂”居多,且堂联多用“颍川世德”(表1)。究其原因,可能与陈氏人数众多、家族兴旺、尊祖敬宗、不忘根本、崇文重教有关。

?

(来源:1997年《广东省兴宁市陈氏族谱总谱》)

(四)楹联提及的漳水可能近指江西或福建的漳水,远指北方之漳水

前文已述,全国范围内的漳水至少有十二条。梳理《梅州市志》《梅县志》《兴宁县志》等方志发现,历史上的梅州、兴宁客家,既有从江西迁入的,也有从福建迁来者。据此分析,楹联提及的漳水可能在江西,也可能在福建。

从客家迁徙路线(图4)来看,他们离开中原(山西、河南等地)南下经过了今天的安徽、江西、福建。巧合的是,这些地区正好都有漳水。有学者认为,“这种南北方都有漳河地名的现象,显然与古代民族的迁徙有关。”[21]据《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和漳江的命名,与“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祖母魏氏有关。魏氏“指江水谓父老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22]这说明,客家有着强烈故土家园情结,迁徙到新的地方,遂以故乡的地名来命名新家园的山水。

综上所述,这是一副出自粤东客家地区的祠堂楹联,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反映客家先民南迁及迁徙源流的“门堂印记”,是我们开展客家研究重要的一手资料。

注释:

1 这里的西江即长江,长江自西往东而来,在九江市湖口与赣江交汇。民国十年(1921年)刊成的《湖北通志》载:“豫章,西江与鄱阳之浸,浩瀚吞纳,而汇於湓口,则九江为之都会。”

2 此处的鄣郡应为豫章郡,以南昌为治所。而1996年《中国历史大辞典》所载“鄣郡”,治故在鄣县(今浙江安吉县西北),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微两省长江以南,浙江省新安江流域以北,江苏省茅山以西地。

3 郧,古国名,在今湖北省安陆县。郧水,一作涢水,经安陆城西。

4 巩昌,即明代巩昌府(今甘肃定西市陇西县有巩昌古镇)。明洪武年间,原“障县”因“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裕国”而改名“漳县”。

5 2016年《中国地名掌故词典》载:“宜章,隋为义章,县有大章、小章二水。北宋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为宜章。”

猜你喜欢

兴宁楹联
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举措探讨
画作欣赏
忆1949年9月兴宁坭陂象狮岭战斗
孔府的年节楹联
梅州兴宁组团慰问驻兴部队
应用双曲函数性质巧解函数问题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教学初探
楹联简史三字经(九)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