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事为载体,优化寓言教学
2019-12-31王蕾
王蕾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以故事为载体,鼓励学生参与到寓言学习中。通过听故事,让学生猜测情节的发展;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立体化地了解寓言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描绘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演绎故事,让学生在角色转化中深入理解寓言的内涵。这些方法的运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读懂寓言。
[关键词]寓言教学;故事;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1—0048—02
寓言具有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特点,不仅有鞭辟入里的哲理,也有生动有趣的荒诞故事,还包含了比喻、说理的思维方式。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限,所以很难读懂寓言故事暗含的道理。若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寓言教学的思想性,则学生会感到十分枯燥乏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故事感兴趣的特点,组织学生听故事、讲故事、描绘故事、演绎故事,从而形象化地挖掘出寓言的内涵。
一、听,猜测推理
小学生一般都对有趣的故事很感兴趣,而寓言的特点往往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展现道理。因此,我在教学中便组织学生参与到听故事的活动中。我在背景图画和音乐的渲染下给学生讲述寓言故事,并在关键时刻停下,鼓励学生尝试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倾听寓言的活动中。
在指导学生学习二年级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的《亡羊补牢》时,我鼓励学生先倾听这个故事,然后展开猜测和推理,说说在自己的想象中,故事的情节会怎样发展。我首先让学生尝试说说从文章的题目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学生提出:“从题目来看,这故事说的是如果丢了羊,就要将洞补好。”我接着进行引导:“好,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主人公是不是真的这么做了。”当读到街坊劝说养羊的人把洞补上的时候,养羊的人却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我停了下来,并鼓励学生进一步猜测:“养羊的人没有听邻居的劝告,大家觉得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有学生提出:“虽然丢的羊找不回来了,但是补上洞能够防止再一次的丢失,所以我觉得还是有补洞的必要的。”还有学生提出:“我觉得他一定还会丢羊的。”在学生猜测后我再次讲述寓言故事,并让他们说说倾听的感受。
学者吉姆·崔利斯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学生听故事的能力比阅读故事的能力超前很多。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形成阅读寓言的能力,但是其倾听故事的能力却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加上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因此听故事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整个寓言的基本内容。
二、讲,立体丰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了要求,认为要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组织学生讲述寓言故事。讲故事是一种组织自己思想和经验的强有力的方法,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地理解寓言故事,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语言生动形象的地方,对其中的人物形象也会有更为立体化的理解。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的《揠苗助长》时,我鼓励学生在倾听了寓言故事后尝试讲述故事的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先搞清楚几件事情:“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该主人公在做整件事情的时候其想法和心理活动又分别是怎样的?大家若能将这几件事情搞清楚,然后再整理成语言,讲述的效果就会好很多。”学生尝试根据我所说的内容整理信息:“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种地的人,因为觉得禾苗长得太慢,就想了一个方法,将禾苗都向上拔了一点。看上去禾苗长大了,但是第二天禾苗都死了。这个人原本信心满满,干活累得筋疲力尽,可是最后却一无所获,白白耗费了力气。”在了解了寓言内容后再进行讲述,学生的表述就变得更有条理了,同时,学生对于其中种田人的形象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指导学生讲述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讲述的内容是否完整,语言是否生动形象,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表达的语气和语调,尝试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经历调整自己的语言。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和寓言故事形成共鸣,让学生能够更通透地理解寓言的内容,感受其特点。
三、绘,放飞想象
小学生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对图像十分敏感。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组织他们参与到描绘寓言故事的活动中。我鼓励学生根据作品中的内容揣摩其中的人物形象,并思考怎样用图画的形式展现这些人物。我鼓励学生用单幅图片或者是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绘画中。
在指导学生学习二年级上册第21课《狐假虎威》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利用画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我让学生思考:“这个故事那么长,其中哪些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呢?只有最重要的内容才要画出来。”学生认为:“狐狸被抓住、狐狸欺骗老虎、森林里的小动物逃走,这几个内容都是重点。”于是,我又引导学生想象:“狐狸被抓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怎么展现狐狸的狼狈样。故事中的狐狸是十分狡猾的,你要怎么体现这一点呢?”学生画出了瑟瑟发抖的狐狸,表现出其被抓时十分害怕。但是,很快他们又发现这不符合狐狸的形象。学生认为:“狐狸遇事十分沉着冷静,所以才能编出这么圆满的谎话来欺骗老虎。我觉得狐狸不是那种胆小的动物,反而十分狡猾。”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并尝试表达出了自己的阅读体会。
有研究者曾經调查过课本涂鸦的问题,发现有不少学生都有过涂鸦课本的行为。涂鸦的行为展示了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我将学生的涂鸦转化为理解作品的一种途径,给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将寓言故事中的形象从文字转变为图片,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演,艺术转换
小学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因此我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组织他们参与课本剧的表演。我鼓励学生分成小组,细细地品味寓言故事,并思考该寓言故事主要展现了什么内容,怎样将其改编成剧本,和小伙伴一起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了听觉和视觉,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鲜活的艺术形象,在完成艺术转换的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在指导学生学习二年级下册第14课《小马过河》时,我鼓励学生尝试将该寓言故事用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我在学生展开排练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让他们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展开表演。我提出:“老牛的话和松鼠的话为何会不一样呢?是不是它们中间有谁说谎了呢?”“你觉得小马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这样的妈妈好不好呢?”“小马通过自己尝试,终于知道了河水是深还是浅,你觉得这种亲自尝试的方法是不是好呢?你是否在生活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呢?”在了解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来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学生不仅能展现出完整的剧情,还能将自己的理解融入表演中,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了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在尝试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要学着梳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并提炼出其中的寓意。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概括、分析和逻辑能力的提升,更能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故事作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到寓言学习中,在依托故事创设情境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言语实践中,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