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插图传统文化元素及教学思考
2019-12-31万祎
万祎
[摘要]插图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研读统编教材的插图,我们发现其中蕴含不少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学统编一年级语文教材,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整合教材插图,并引导学生赏析工艺品、中国画、民俗民风等,让他们走进插图,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自觉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家国情怀。
[关键词]统编教材;传统文化;插图赏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1—0031—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要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统编教材注重体现这一点。它不仅编排了大量的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而且就连小小的插图也隐含传统文化。不过,它的内容较为隐晦,需要充分挖掘、及时整合与有效利用,才能释放传统文化魅力,实现传承文化的目标。本文以一年级统编教材为例,对插图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教学赏析,以供教学参考。
一、赏析工艺品,走进传统工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工艺品占据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传统手工艺。它不仅实用美观,而且体现东方文化的美。如,《梦溪笔谈》《考工记》《天工开物》等著作,不仅记载了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技能,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而且反映了他们的志趣和精神追求。统编教材将传统工艺品作为插图的重要来源,这是一大创新。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主动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充分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传统文化。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封面,插图是“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内容。它所涉及的传统工艺品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风筝。教师深挖其中的传统元素,不仅让学生感知其乐趣,而且能较好体现语文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从内容来看,封面彩图描写的是金秋十月的景色,远处青山连绵,山上树木葱绿,层层叠叠之间遮掩着几所民居,透露出一种安详;在往下,便是一级级梯田,延伸到近处。树上松鼠嬉戏,林间小狗奔跑,其中最显著的就是金鱼风筝,占据着封面主要位置。金鱼风筝是主体,它摇头摆尾,显得活灵活现;下面是三五个孩童,拽着线绳,在欢悦奔跑。再往远处,可见一只只风筝正在风中飘荡……从内容来看,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唤醒他们的生活记忆,激发他们的兴趣;从传统文化元素来看,风筝可谓源远流长,相传源于汉初“十面埋伏”这一故事。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明天要远足》一课进行教学,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封面,指导他们从远到近说出相应的景物、活动场面,这样能激发学生远足的欲望。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到江南远足,通过观察封面中的江南民居,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品析传统文化的意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到野外远足,了解中国传统风筝制作方法及其象征意义。如,蝴蝶风筝,成双成对,既有梁祝化蝶的美丽传说,又有双栖双飞的美好寓意;而金鱼风筝,寓意是“年年金余”。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不要讲解过深,而要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边讲边引,让学生初步了解传统文化,彰显教学的乐趣。
二、赏析中国画,品析文人志趣
国画,可以说是集传统文化之大成。西洋画强调画实,注意技法;国画强调意境,突出含蓄写意,尤其是人文画。从历史来看,国画可谓源远流长;从其内容来看,大多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这与中国古代文人寄情山水、借物抒情有关。统编教材选择大量的中国画作为文本插图,其目的是通过插图,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走进中国画,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其精髓,从而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文本插图,通过想象与联想,猜测文本内容,助推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天地人》与《金木水火土》这两课,通过蝴蝶页的方式,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傅抱石的经典作品《一望大江开》。教学这两课,除了认字识字外,还可借助插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三才”“五行”。因此,在识字教学与朗读后,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了解插图的主要景物,初步感知国画意境的表达技巧,即留白;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他们体会江水的浩渺、天地的广袤、人物的渺小;最后,再次点出“三才”“五行”,让学生初步感知传统文化气息。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进行识字写字,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初步建立汉字、国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他们感知文人志趣、传承文化奠定基础。
又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池上》这一首五言绝句,内容简单,语言通俗易懂,通过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农村小娃的形象。文本插图不仅与文本内容相对应,而且富有童趣、形象生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展开教学。一是引导学生将插图与诗句进行对照,了解图中的主要景物。二是通过插图,了解中国画特色,感知水墨画的意境、墨韵之美。如有可能,可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走进插图,走进传统文化,感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三是与一年级上册的《江南》一课进行对照学习,让学生结合插图与课文,感知采莲的画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从而加深对水墨画的理解,产生对江南美景的向往之情。
三、赏析民俗风,传承家国情怀
“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风俗相异。这些风俗世代相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风景。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更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之说。相比古诗词、手工制品以及中国画等,民俗与百姓的生活更紧密相连。民俗具体有饮食、民居、节日,还有服饰、姓氏等。统编教材主动将民俗文化纳入文本插图,让学生在欣赏民俗画卷的同时,也能从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感知其中所隐藏的家国情怀。
比如,一年级下册统编教材封面的内容为“儿童晴雪图”。图中大雪铺满屋脊、挂满枝头,门口挂着大红灯笼,大门贴着“福”字;三个儿童,要么在吃糖葫芦,要么在堆雪人,其乐融融。这显然是春节前后的画面,蕴含着较为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研读这一幅图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挖掘其童年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中国的味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比如,冰糖葫芦,春节期间典型的传统小吃,一般在春节前后上市,具有一种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又比如,春节风俗,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春联、灯笼。春联是欢度春节的传统方式,寄托着人们对来年幸福生活的向往;灯笼因其外形与色彩,更被人们赋予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等美好寓意。教学时,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忽略它的教育价值。只有层层引导,才能让学生感知、赏析其中的文化元素。
教学时,教师可将它与第一课《春夏秋冬》联系起来,让学生观察封面插图,了解冬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人们生活方式,理解其所蘊藏的民俗民风。课堂上,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雪景;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冬天景物特征;最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儿童活动的场景,挖掘与春节有关的节日文化。这样从一个季节到一个传统节日,从一张图画到生活经历,从个人体验到民俗民风,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感知体验积淀家国情怀。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只可点到为止,重在激发兴趣,而不能过度讲解,否则容易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插图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他们大多喜欢读图,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走进插图,结合文本内容赏析插图,让插图释放出浓浓的中国味,为传承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