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传承趋势研究

2019-12-31杨允磊

知识文库 2019年2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受众校园

杨允磊

1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环境教育力量,具有导向、教育、凝聚、激励等作用。对大学生而言,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优化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塑造过程;而对学校而言,校园文化是其发展的“灵魂”,通过校园文化相关作用,或可实现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升育人能力等效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对于高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所以,如何在发挥校园文化作用的同时实现有序传承,保障其功能持续发挥,一直深受关注。长期以来,校园媒体一直是师生们了解校园文化的最直接的天然媒介,从宣传栏、校园报刊,到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再到“微信公众号”等校园新媒体平台,高校校园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承过程中一直担负着不可忽视的责任,充分利用不同的媒体传播形式,影响和加深师生们对于校园文化的认知程度,能够直接提升传承效果。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校园文化传承又入新阶段,新的机遇与挑战并行而来。因此,只有在充分了解融媒体时代的基础上,紧握机遇,规避风险,才能更好地保障校园文化有序传承,持续发挥其助力学校发展、引导学生成才等效果。

2融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融媒体时代宣告来临。融媒体并非普通媒体,而是一种通过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全面整合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既有共同点、又存互补性的不同媒体,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网络直播、自媒体等媒体形式的出现,使得媒体人和受众的界线正在淡化,一篇描写事件“经过”的新闻有可能在其发生的同时便已成为了“旧闻”,随之而来的是各类新媒体平台发布的角度迥异的深层报道,读者们再不用等到“下午四点”或“晚间七点”等固定的时间节点,便可即时了解事件深层情况。在这一时代,新媒体的地位不断攀升,逐渐跻身主流媒体序列,单一的传统媒体,因其受众群被其他媒体形式切割、蚕食,处境艰难。人们的注意力很难再集中,边看电视边“刷”手机成为普遍现象,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成为主流,传播需要开门见山,需要创新猎奇,再有意义的信息内容也有可能因传播形式的选择不当而瞬间失去热度,例如冗长的篇幅、晦涩的内容等。

融媒体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非取代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传统媒体保障着权威性,为融媒体提供必要支撑;新媒体则保障着时效性、群体定位的精准度等,是融媒体有效外延的重要保证。融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开放性,留言、评论、转发、“点赞”等功能的出现,使得受众参与舆论的方式变得更加直接,个人影响力也被放大。各类媒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同类型、不同范围、不同所属的媒体间再无绝对的“界限”,所有信息几乎都直接公开于全社会,哪怕是传统意义上微不足道的“小点”,都有可能因为视角、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而变为“热点”。

3融媒体时代促进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机遇

基于上述特征,高校在落实校园文化传承工作时,应更加积极主动应对变化,快速、深入的发掘、研究与领会融媒体时代的时代机遇,从而依托机遇进一步分析、制定出更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有序传承的路线与方案。融媒体时代促进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时代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融媒体时代能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更为高效的传承载体。融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媒体并非单一媒体,而是各类媒体融合形成的“全媒体”。由于整合了所有媒体资源,融媒体在覆盖范围、深度、广度等方面极具优势,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能够有效支撑图像、文文字、视频全包含的立体化传播方式,从而保障传播准确性。依托全媒体载体,能够有效实现在保证时效性的基础上,准确无误的将内容信息有序传达至传承对象的目的。全媒体是一种高效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承载体。此外,融媒体丰富的互动性还为传承效果反馈提供了良好路径,通過评论、回复等内容反馈,能够及时有效的评估掌握传承对象的文化内容接收效果,发掘创新点,通过即时调整优化相关思路,保证传承有序进行。

第二,融媒体时代能为高校校园文化营造更为适宜的传承环境。融媒体传播层次丰富,传播范围广、强度高,以之为载体进行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环境营造,能够有效支撑传承有序进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通,使得融媒体的“辐射”范围同时涵盖线上、线下,同时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无论受众的获取信息渠道习惯如何,总会被融媒体辐射涵盖,继而顺利实现传承信息传播。校园报刊、广播、宣传栏等形式保障着传承的全面性与权威性,而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的使用,则为传承实践的提供了必要的创新空间与时效支撑。直播、微视频、图文简讯、深度报道等形式依托不同平台,伴随着传承需要依序推出,能够有效保障着传承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融媒体时代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创造更为丰富的传承资源。在融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或许都蕴藏巨大的力量,高校校园文化也不例外,文化体系中的任一“小”点,都有可能成为触发文化传承的“钥匙”。融媒体并非“以点概面”,而是“以点带面”。单一媒体无法直接利用的“现象”、“典型”、“事件”,在融媒体时代都有可能产生文化价值,成为助力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此外,融媒体良好的体验感也是一项重要的传承资源。例如,学校举办了一场校园文化相关的活动,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活动参与者数量有限,但融媒体良好的体验感,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即使不参加,也能获得相同甚至更深的参与感受。

4融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在带来上述机遇的同时,融媒体时代也为高校校园文化传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校园文化并非尽是物质文化,精神、制度等其它文化的占比相对更高,与物质文化不同,这些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更易受到外部条件干扰,产生偏差。因此,在面对挑战时同样需要优先掌握具体情况,便于应对。融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传承需面临以下挑战:

首先,融媒体时代较强的开放特征易使传承主体的权威性受到冲击。融媒体的传播过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媒体人与受众的界限不再明显,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也可依托自媒体等手段成为信息源。然而,并非所有的信息源发布的信息都真实可靠的,由于自媒体手段带有强烈的主观特点,信息发布者本身对于信息的理解认知情况成为了发布前唯一的审核关卡,一旦出现“管中窥豹”、“断章取义”等现象,则直接损伤信息真实性。受此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传承主体在使用融媒体手段开展传承实践的过程中,其权威性易受到其他信息源的冲击,传承对象在接受文化信息的过程中,一旦被其他不当信息源的偏差信息“先入为主”,极易使其成为下一个不当信息源,继而影响更多的受众。

其次,融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易使传承流于表面。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是融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快节奏的当今社会用于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受众借助搜索引擎等手段有的放矢的接收所需信息,从而省去了大量耗时。但是,碎片化方式也有其不可规避的弊端,即受众在接收信息内容时,缺少深度思考,缺少其背景等周边信息认知,使得传播流于表面,未能深入人心。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承过程中,知晓校园文化基本内容并不意味着传承的成功,只有经过深刻体会与理解真正走入受众内心的文化内容才是发挥其潜移默化育人作用的真正依托。融媒体时代的碎片化特征缩短了人们悉心思考、观察体会的时间跨度,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有序传承易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由于信息高度互通,融媒体时代还易导致校园文化“千校一面”结果,使传承内容产生偏差。高校校园文化本应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高效特征,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内容条目,其在各自具体解释中往往也是迥然不同。以“创新”为例,不少高校选择使用创新作为校训,但究其释义却各有不同,有的指“与时俱进,追求新高”,有的则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及求是创新精神的培植”,有的则指“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然而,高度互通的信息使得正上述差异逐步被统一,不断的相互模仿、借鉴使得各个高校开始说同样的话,办同样的活动,建设同样的校园文化,导致“千校一面”,致使校园文化的内容在传承过程中产生偏差。

5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机遇与挑战并行将是高校校园文化传承工作的长期趋势,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回应挑战对高校而言尤为重要。时代的发展也对高校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合理的人员配置、更加专业的业务团队以及更加高效的工作方法保障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传承有序,从而持续助力校园发展,引导更多大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受众校园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校园的早晨
曲艺受众分析
春满校园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