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整组观照 有序推进教学
——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2019-12-31周吉芳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整组刺猬自然段

□王 琦 周吉芳

统编三年级教材创新编排方式,每册有六个普通单元和两个特殊单元,在课程目标的落实上注重单元整合。为了避免单元教学时“谨毛失貌”,教师应具有全局视角,整组观照,抓住单元“神韵”,统筹设计教学,有机落实目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笔者尝试在整组观照的视角下对单元教学展开思考。

一、观于“神韵”——确定单元的学习原点

教学从来都是立足文本和学情的。对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必然出发于学习的原点。为此,笔者从客观和主观即教材和学情两个方面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原点。

(一)教材编排

教材中每个单元对语文要素的落实,不是在某个环节独立完成的,而是精心整合内部的各个环节,使其形成有机的整体。

1.导语的引领

虽然统编教材仍然是文选型教材,但与之前很多版本相比,在语文本体性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上,不仅脉络更加清晰,而且在学习目标的呈现上努力做到了“显性化”——在每个单元的“导读”中直接进行表述。三年级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导语页:用形象语言概括本单元主题,用抽象语言揭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配上精美的背景图,开启一个单元的学习。第七单元导语页的背景图是绿草绿叶,嫩芽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盈满的绿意带来扑面的自然生机,呼应导语“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概括了第七单元“人与自然”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习作要求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以上内容引领整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和学习要点。因此,设计单元教学时教师应将导语中的语文要素一一落实。

2.板块的整合

统编教材加强了单元板块间的整合。一般来说,教材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课文中引导学生学习与运用方法;在“交流平台”中梳理、总结语文要素,提炼方法;在“词句段运用”或“习作”中引导学生实践运用。如下图所示。

本单元围绕“人与自然”主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和《带刺的朋友》,课文之外还有一次口语交际、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第七单元的具体内容和主要语文元素编排如下表。

板块《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语文要素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通过词句感受、积累描写声音的词语。试着写美妙的声音抓住文章内容信息,有理有据地对父亲形象做出判断。在特定情境中感受词语的表达意味,抄写积累生动的语句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刺猬偷枣”过程的生动语言和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味。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现象的看法。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写清楚现象和自己的想法,还可以提出改进方法或建议阅读时积累词句的方法“得”的用法、顶针的写法撇和捺要写得舒展诵读品味古诗《采莲曲》课文《带刺的朋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由上表可知,三篇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关系密切。教师应在课文中落实“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一语文要素,在语文园地中梳理总结并进行实践运用。此次口语交际和习作联系密切,和课文学习关联不明显,但学生也可以适当地将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到表达中。

3.单元间关联

整组观照,不仅关注单元内部各板块的整合,还要关注单元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

比如在“读”的方面,第四单元提出“预测”这一阅读策略,学生在阅读趣味盎然的《带刺的朋友》时,在题目、故事开头和结尾处都可以练习预测,增加学习意趣;第六单元提出“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学生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和《带刺的朋友》两篇课文时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如在“写”的方面,第七单元的“习作”要求对身边的小事、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旨在让学生从小养成关注社会现象并公开表达想法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实际操作中,公开表达既要有内心的触动,又要有合适的外部环境,比之私下表达,条件要苛刻得多。日记是尽情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师可以将本单元的写作内容与第二单元的日记写作融为一体,自然地让“写”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二)学情基点

三年级尤其是上学期,是由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过渡的时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转折期。三年级学生要从第一学段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学习容量加大,学习难度加深,学生之间容易拉开差距。单元整组观照时要考虑到这个问题,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总体要求出发。

本册注重在阅读中关注相关的词句。从第一单元提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到第二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再到第七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它们具有内在的联系,那就是“理解”。学生关注词句,掌握了词语的理解方法并灵活运用,是“感受”和“积累”的基础。

“人与自然”这一人文主题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管是第二单元,还是本单元,都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这个单元的三篇选文,语言或灵动明快,或意味深长,或趣味盎然,吸引学生去阅读。学生天性喜欢亲近自然,在生动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更是富有一番趣味。

二、赏于“形象”——明确教学的设计要点

基于整组观照,从单元的学习原点出发,确定如下“整组化”单元教学的目标、主题和内容。

(一)“整组化”目标

根据对本单元课文的解读和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可提出三层教学目标。

其一,基础目标。初步培养阅读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内容的文章的兴趣,关注文中生动的词语、语段,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朴素情感,拥有留心观察生活的积极态度。

其二,特色目标。理解并感受文中生动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意趣,积累喜欢的语句。

其三,提高目标。采用多种方法摘抄积累课内外精彩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二)“整组化”主题

整组观照下的单元教学注重加强教学主线的整合,以形成主题教学的大格局。本单元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人文主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根据语文要素,可以把单元主题确定为“生动语言的感受和积累”。与之相关的课文重点语段和课后题见下表。

课文《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第三、六、十一自然段重点语段第二、三自然段《带刺的朋友》第一自然段,第五至十一自然段课后题第三题“读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第三题“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第一题“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第三题“读下面的句子,看看‘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以上自然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语段,覆盖课后题中有关词语体会的内容。当然教学时并非平均用力,而应根据语言点区别对待。比如可以采取先扶后放的策略,强化自学。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学《带刺的朋友》,体会描写偷枣过程的生动语言时,重点学第五至十自然段。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学其他语段时,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三)“整组化”内容

单元内板块组织具有一般化特性。在整组观照下,教师可以灵活处理单元内各板块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可设计四个板块。

板块一:导语+《大自然的声音》+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板块三: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这样,一方面把语文园地的有关栏目和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落实语文元素,学用结合;另一方面,把口语交际和习作有机联系起来,实现说写结合。这就形成了整组化的单元教学。

三、精于“微末”——细化课例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立足学习原点,胸怀全局;带着“整组化”教学要点上路,注重关联;科学细化目标,统筹设计。以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带刺的朋友》为例,笔者研读文本后,发现全文语言生动、明快,细致描写了刺猬偷枣的过程,条理清楚,动词使用准确。文中抓住了刺猬的动作,运用了诸多充满趣味的语言,比如“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匆匆地爬来爬去”“急火火地跑去了”……把刺猬的机灵、敏捷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刺猬本事高明。对刺猬的称呼的变化也饱含情味,“那个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都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积累描写刺猬偷枣过程的生动语言,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刺猬偷枣的过程;(2)体会刺猬偷枣本事的高明,从刺猬称谓的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味。

(一)勾描:着眼“关键的语句”

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后,笔者让学生浏览全文,用横线画出作者评价刺猬偷枣本事的句子,并借助近义词理解“高明”的意思。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这个句子既是作者对刺猬偷枣本事的评价,又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是记叙刺猬偷枣这件事,可以说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只要找到这个句子,学生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沿用前一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个方法。句子中的“高明”一词是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使用了怎样的生动语言来表现小刺猬偷枣的“高明”。

(二)皴擦:品味“生动的语言”

围绕关键句,笔者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刺猬偷枣的动作来品味生动的语言。从阅读感受到积累运用,层层递进。

1.感受

环节:学习“偷枣”,感悟高明。

(1)默读课文,按照顺序用波浪线画出刺猬偷枣的句子,并圈出描写它偷枣动作的词语。

(2)组内互相交流。

(3)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句子,并逐句圈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动词,体会刺猬偷枣的“高明”。

①教学第二至五自然段。(教师示范)

引读,圈出动词“爬”,板书“爬树”,理解“缓慢”“诡秘”,从中体会小刺猬偷枣时的小心谨慎,体现“高明”,并指导朗读。

②教学第六至九自然段。(教师引导)

交流动词“摇”。板书“摇枣”。借助近义词理解“兴许”。了解拟声词“哗哗、噼里啪啦”,感受刺猬摇枣树的用力,体现“高明”,并指导朗读。

③教学第十自然段:红枣摇下来了,小刺猬是一个一个运回去的吗?(自主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学生说说从哪里体会到刺猬偷枣的高明,找到动作“归拢、打滚、扎、驮、跑”,理解词语“归拢”(把散落的东西堆到一起)。板书“归枣”“打滚扎枣”“驮枣快跑”。教师引说小结。

作者正是抓住了刺猬的动作,才呈现了它“高明”的偷枣本事。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这一有趣的过程。教师在交流感受语句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策略,使教学张弛有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积累

环节:复述“偷枣”,练习表达。

(1)复现圈出的动词,巩固认读:爬、摇、掉、归拢、打滚、扎、驮、跑。

(2)练习复述: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上表示先后关系的词语“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说一说刺猬偷枣的过程。(同桌之间互相说,指名说,教师小结)

(3)师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

(4)从第一至十一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认为写得生动的句子摘抄在学习单上,并背诵出来。当堂交流分享。

抓住描写关键动作的词语,用上表示先后关系的词语练习说说偷枣的过程,再摘抄句子,这样做旨在感受语言之后,让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进一步积累生动的语言。

3.练笔

读写结合的落脚点是语言的运用。关于“刺猬偷枣过程”的学习,笔者在最后环节做了延伸:观察生活中小动物的活动情景,写下它的某个活动过程(比如:小猫爬树)。课文是《带刺的朋友》原文的第一个故事,教师还可以拓展阅读原文,让学生选择原文中的一个部分,尝试用日记的方式来简单写下那个部分的故事内容。经常结合课文学习进行小练笔,能让写作形成一种习惯。

(三)点染:体会“情感的变化”

本文语言的生动不仅体现在对刺猬准确的动作描写上,还表现在“我”对刺猬称呼的变化上,这同时也是情感变化的线索。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课后第3题具体展开。

环节:品味称呼,感受喜爱。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至十一自然段,思考:“我”对刺猬的称呼前后有什么不同?找出相关的语句。

(2)交流相关句子,指名说说“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变化,体现“我”对刺猬的态度怎样变化。随机出示:

①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

②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③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一开始“我”称刺猬为“那个东西”,后来称刺猬为“那个家伙”,最后称它为“聪明的小东西”,学生从中体会到“我”对刺猬的态度由惊讶到钦佩继而非常喜爱。语言形式的变化承载了丰富的情感,这正是语言的生动所在。

此外,本文结尾留有悬念和余味,是作者的匠心使然,也是教师渗透不同故事结尾形式和策略的好机会。

总之,在整组观照视角下,教师要使教学设计更具有全局性,更好地发现和厘清各学习内容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在教学中有机落实,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整组刺猬自然段
基于单元整组 用好习作支架 落实语文要素
论前置作业的目标性和实践性——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为例
秋天
美丽的秋天
青海某陆军预备役步兵旅严密组织整组工作检查验收
浚县人武部扎实抓好民兵整组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