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管理视角下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维度测度研究

2019-12-31李倩何亮李丽君柳玉寿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营销界 2019年25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测度制造业

■李倩 何亮 李丽君 柳玉寿(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一、研究背景

现阶段关于创新能力研究共识是,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的增长方式也因其载体而体现出非线性增长特点。刘微微、李倩(2016)对知识创新能力的系统性进行分析,从群体智能视角,分析知识创新能力具有自组织、间通信、涌现性的特点。因为本文结合制造业企业的特点,从知识挖掘能力维度、知识共享能力维度、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对知识创新能力进行剖析。

二、知识创新能力维度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知识挖掘能力维度的测度指标

知识挖掘能力体现在捕获外部知识的过程中,知识是分散的、隐藏的,需要企业具有辨识的能力,从浩瀚的知识中,寻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1)辨识可利用知识的速度(A1):企业内外部环境中存在者大量的游离的外部机遇,需要企业行使监听者职能,搜寻、识别出有价值信息。

(2)引进外部知识的速度(A2):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有决断、有实效的快速对内外资源进行置换,为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基础。

(3)企业研发机构数及研发设备(A3):研发机构与研发设备是知识创新过程的重要载体,是知识转化发生的集中场所。

(二)知识共享能力维度的测度指标

知识共享能力衡量的是指知识在企业成员间的传递强度,知识共享是区分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的重要指标。

(1)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意愿(B1):这一指标可以衡量企业的组织文化是否适合创新,也能够衡量组织结构与企业创新目标的耦合度。

(2)企业知识内部扩散程度(B2):企业的知识创新是一个流程、一个系统,有必要从知识链条的角度,分析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传播的范围,决定了企业的协同性。

(3)企业与研发机构知识交流(B3):研发机构、产品销售部门分别是知识创新的始端载体和终端载体,与之交流能够保证知识的更新。

(4)企业组织结构对知识共享的匹配程度(B4):企业结构的层级数量管理幅度均会影响企业知识创新,能够影响企业的创新效率、信息的传播速度

(三)知识吸收能力维度的测度指标

知识吸收可以解释为企业对知识捕获、学习、接收和转化等一系列活动,并对活动逐步优化,演化出持续搜罗知识的能力。

(1)整合新旧知识的能力(C1):外界知识纷繁复杂,企业必须分析自身条件基础,与自身知识体系结合寻求可利用知识。

(2)当年企业发明的专利数(C2):制造业企业发明的专利是考核知识转化效率的直接指标,代表知识转化的速度

(3)将新知识提供给企业员工的速度(C3):知识存在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职员中显、隐知识的转化依赖组织的支持,组织的培训和交流是影响知识转化的直接指标。

三、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为了验证维度划分方式的正确性,本文设计了针对维度测量的调查问卷,调研共选取了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共3 所制造业企业为调研企业样本。共发放问卷300 份,共回收242 份,其中有效问卷202 份,回收率为80.7%,有效率为67.3%。

本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 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关于制造业知识创新能力构成维度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二)信度检验

本文运用SPSS19.0 对卷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 所示,三维度的Cronbach' sα 值分别为0.877、0.920 和0.923,均说明了因子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可以认为制造业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构成维度的测度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可靠性,数据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计算。

表2 知识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KMO和Bartlett检验

(三)效度检验及相关分析

本文对数据进行效度检验,利用巴特莱特球体检验、KMO 样本充分性测度指标辨析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统计相关关系。由表2 可知,KMO=0.862,Bartlett 球形度检验结果中的df 为55,Sig[0.001],达到显著性水平,证明效度结构良好,此样本可以继续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本文采用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共旋转四次,正交化后识别出了三个因子,符合本文提出的知识创新能力维度划分数量的假设,可以将知识创新能力拆分为知识挖掘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吸收能力三个维度。

由表3 中的解释方差可知,三维度共解释了总方差变异的81.3%,其中知识共享能力占29.4%,知识挖掘能力占29.5%,知识吸收能力占22.4%,可以证明知识创新能力演化过程中,三维度起到的作用巨大且均衡

而后进行相关分析,从表4 数据分析,知识创新能力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三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表4 知识创新能力各构成维度的相关分析

四、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方法,发掘了制造业企业在培育知识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体现出了系统动力学的机理,并通过的PSO 原理对比分析,认为知识创新能力的演化可能在知识挖掘、知识吸收、知识共享三个方向有所体现,因而提出了知识创新能力维度的假设,通过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得出,该假设正确,为研究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演化打下了理论基础,后续研究可在该维度划分基础之上,研究知识创新能力层次演进机理。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测度制造业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