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桔子:科普其实有道德枷锁

2019-12-31周晓

博客天下 2019年21期
关键词:果壳桔子博士生

文 周晓

有人说我们直接把人家的财路给断了。对于我们来说,这样更安心

见到姬十三之前,有杂志社的编辑问桔子:“你知道姬十三吗?”桔子看过他写的文章,“也是一个博士生,在江湖的定位很神秘,做了一个很多博士生没有做的选择”。这个对话场景发生在11年前。

2008年1月,桔子以第一批成员的身份加入科学松鼠会。她是里面有代表性的科普作者:北大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在读博士生,曾在比较大的科学平媒(平面媒体)做过记者,喜欢科学,写科普。

加入科学松鼠会以后,杂志上不太能容纳的文章都可以发到网站上。那段时间,桔子是最高产的作者。一直以来,中文世界的科学写作者没有集中的点,科学松鼠会让他们找到了平台。

随后经常会有平媒找到桔子,“要把网站上的文字修改成平媒的文字”。桔子意识到,科学松鼠会对于对科普传播有变革的作用。2010年桔子毕业, 5月底回国,加入果壳。

姬十三在GIC全球创新者大会APEC青委会专场演讲

桔子从小就喜欢科学,经常读硬核的《科学美国人》,“里面都是科学术语”,长大后,桔子也曾给自己小时候喜欢的杂志(《科学美国人》)做过翻译。“距离老百姓还是很遥远的。”果壳的文章就不一样,“门槛降了下来,让人们可以懂一些科学,实操一些事,解决一些问题。”

“在那之前,你不知道你的读者看懂了没有。但是互联网上就不一样,读者、作者、译者之间是互动的。所有的信息是流动的。”

在桔子看来,这件事情本身就带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

对在美国读博期间的导师来说,他说桔子是他珍贵的博士生,很珍贵。他支持桔子的选择,同时也说欢迎她随时回去做科研。“用给我留有后路的方法支持我。”

刚开始时,有特别贴身的同学劝她,因为认为果壳是一个创业公司,“毕竟不稳定”。父亲作为中国电信的退休人员,语重心长地对桔子说:“我见证了中国电信30年的发展,你要确定你所在的行业是否是这样?”

反过来正是这个价值观让桔子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假如我60岁退休,我应该可以很骄傲地说,我见证了中国科普传播30年的发展和变革。”那时候回国做科研是常规路子,对桔子来说,“做科普传播是新时代新兴的社会价值”。

父母的潜意识里对桔子的选择其实还是有所保留的。

他们在(北京)昌平买了套房子,对桔子说,生命科学园就在旁边,到时你可以去那里工作,要么就说你去北大医院吧。桔子也理解,“毕竟我的专业是细胞生物学,学了那么多年”。

有时候她也在想,她做科普传播也有9年了,加上写文章,时间更久。“这时候,就看双方话语权的掌控吧。反正关于幸福与否的界定,很多时候是:你自己是否幸福,别人看你是否幸福。”

在果壳这些年,桔子有感觉特别闪耀的时刻。“但是如果用一生来衡量,仅仅也就是一些成就感吧。”比如抢盐风波发生时,果壳科普“吃盐并不简单”,比如孕妇的防辐射服,比起有一段时间满大街都是防辐射服,现在很少再会看到。“有人说我们直接把人家的财路给断了。对于我们来说,这样更安心。”

人们看到了不太关注的领域,这些领域切切实实地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也有挫败感,桔子有时觉得也很正常。比如2012年MOOC的引进,“这是中国第一次说到终身学习的概念”。桔子当时怀着孕,跑英国、美国开会,最终MOOC撤出中国市场。“还是挺遗憾的,有点耿耿于怀。”尽管如此,桔子相信当时他们做的那些努力的影响力还在,有时她就在想:知识付费是不是当时MOOC的延续呢?

桔子说她脾气暴躁,“十三低调、柔和,不太喜欢冲突,讲究沟通方法”。每次她要发脾气的时候,姬十三就说,先冷静一下。大家就都不急切地去正面交锋。“他善于学习,我们这些生物博士不懂经营。”2010年以后,桔子说姬十三的书架,原来更多是生物科普书,后来则更多是投资、管理方面的书。

有意思博物馆活动现场

因为是项目制,各自负责不同的领域,大家的交集并没有那么多。桔子甚至有点觉得姬十三在平时工作管得太少,“还是希望他能给我更多指导、帮助”。

自从创立了“在行”以后,姬十三与桔子在两个楼层工作。“他这几年,产品思路上更加清晰,已经是一个特别专业的创业者了。”

果壳当初对桔子的吸引点,这些年里,“依然在,没有大的冲突”。在桔子看来:果壳符合道德,自己养活自己(对员工负责),专业创新走在前面,“这三点定了以后,其他都是细枝末节”。

做科普会有一定的道德枷锁,所以,会有一些粉丝认为果壳这些年变化比较大,商业味道越来越浓,“从内部来考虑,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但这不违背科学”。

果壳、“在行”都有面临的问题,“他是一个好人,他想着要对得起投资,要对员工负责。他的压力就特别大”。

压力之下的姬十三把自己作为一个试验场,他经常跟别人分享说:“褪黑素试一下。”他也尝试了冥想、跑步、攀岩,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关键词:放松。

刚开始写作时,姬十三会有一些讲究选题技巧,有一些书生气,比如说写到接吻,他会用手练习。他会告诉别人说,他找到了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写作方法,比如说先写一个故事,让读者有一种代入感,“现在就不用了,不用编造故事,就是本真示人”。所以他会说果壳越来越有意思了,但是他变成了一个无趣的人。

以前,桔子也会词藻华丽,文思泉涌,“现在觉得它们不那么重要”。桔子不觉得他无趣,“肯定是更笃定了”。

文人加商人的角色在他身上叠加,“没有冲突,让他越来越丰富”。比起单纯的文人来说,“他冷静、客观、理性,这就是他的精神气质”。

2008年,桔子回国时,她和姬十三等很多人一起吃饭,“他话不多,就是默默地埋单,很仗义”。后来这群年轻人跑到内蒙古去玩,也是很随意,“想骑马就骑马,想宅就宅”,大家拍照,“他就在一边,还是默默的那种”。

有时不免有人会进行比较,“我从来不会在意别人说,谁谁是阿里的,我是果壳的。从来不”。

猜你喜欢

果壳桔子博士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快乐吃桔子
山竹果壳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空果壳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桔子味
桔子熟了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身陷果壳,心游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