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酷”后成长
2019-12-31周晓李运恒
文 周晓 图 李运恒
科技文化传播不是一个特别热门的赛道,果壳花了9年的时间慢慢成长到今天的样子,我相信各种可能性
不停地试,不断地创新。果壳在人们的视线里,扩大边界,努力生长。
有一天,人们发现,那些不起眼的小科学、小知识,早已钻进个人生活的角角落落,解决了大大小小的问题。
从一名神经生物学博士,成为一名科普写作者,再成立科学松鼠会,然后创办果壳,姬十三带着团队蹚出了科普传播的路子。
2019年的深秋,《博客天下》与姬十三进行了一场对话。关于果壳,关于成长,也有他自己。
“试”是日常
博客天下:果壳成立9年了,这些年,大家看得到果壳作为一个科学文化传播平台,也进行了很多尝试。
姬十三:果壳是一个内容生产平台,对我们来说,内容是所有事情的基础。在内容之上,我们会去做很多尝试,但从外界感情来讲,可能还是果壳做得最好。我们在果壳基础上产生、教育了很多项目,比如说“在行”(一个知识付费项目),它的本质是职业教育,关乎职场成长。“在行”是我们项目中做得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过很多失败的项目。
果壳本身是媒体,这个行业的发展是天花板式的。我们作为一个成长性公司,希望能够架构一些纵深项目,往深里走。其实果壳团队的创新性以及创新能力非常强,每年平均有四分之一的人力和精力用于孵化各种各样的项目。每个项目可能就是两三个人,他们的任务就是不停地试。
创业本质上讲成功率。如果你只有一个项目,你的成功率必然非常低,如果你有10个项目,有机会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但你其实不知道哪个项目会成功。所以本质上我们做好成功的准备,也做好失败的准备。当然失败的准备要更充分,因为失败的机会要大得多得多。
既然成功是有概率的,就要不停地试(对、错),才能试出一些项目来。这样不停地试对整个团队来说,有一个鲇鱼效应,能够持续激活创新精神。这几年下来,果壳被大众知道的项目大概有20多个吧。
内部创新孵化池不停地做事情是果壳的日常。项目的生长,一般都有一个周期。到什么时间点,应该加大一点投入,什么时间点应该再加大一点,什么时间点发现它可能没有增长机会了,我们就会把它转掉或者停掉。
博客天下:转掉或者停掉的项目,它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姬十三:比如我曾经做过一个备孕软件,APP的名字就叫“研究生”。果壳的主题是科学,就是希望帮助人们科学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生”这个产品本身做得蛮好的,也有一帮小众用户喜欢。但是深入了半年以后,就会发现,这个事情干不下去。
一个项目刚开始生长的时候,它的逻辑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做到一定程度,比如用户突破10万人以后,就会产生细分方向,必须在垂直方向达到很深以后,才可以做透。所以,对于“研究生”这个项目,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果要把“研究生”做下去,就得花很多精力去跑医院,跟医生对接,而我自己的更多精力可能要去关注妇产健康。我就觉得:哎呀,没法太深入下去了。运营了半年左右,就把它给停掉了。
转掉,就是说它的目标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项目原来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快速成长型的项目,但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它成长相对缓慢,那么,内部对它的预期、指标和团队的配置就会变得不一样。
果壳之前有一个叫“饭团”的项目,效果不是很好,它就是一个转掉的项目。现在它变成果壳电商平台下的一部分。这个团队一直比较稳,七八个人,一年会有一些营收,它成为一个营收部门。
分答(后改名为:在行一点)也算是一个失败的项目。相比之下,它在社会上的动静有点大。
如果项目要停掉,我们会一一跟员工沟通,看他们是否能够分散到团队里面去。
果壳团队平均年龄28岁。我和团队里一些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的人,都会说自己是团队里的夕阳红。
博客天下:跟年轻人之间会有代沟吗?
姬十三:其实会有,特别是做C端产品的时候,跟用户沟通起来,感觉有代沟,沟通变得越来越难。因为作为产品的创造者,你需要了解用户在想什么。这种来自年龄的体察,让我觉得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其实很难跑在第一线。
会因此有一点点焦虑感,不过不怎么需要排解,关键是要用好年轻人,团队里要有年轻人,要让年轻人冲锋在第一线。现在年轻人很厉害,有些人也就只工作三五年,但都能独当一面。
还是要学会发现年轻人的多种能力,并且相信他们。
只想“酷”的两年青春期
博客天下:从个人经历来讲,大的时间节点是,你2004年写文章,2008年成立科学松鼠会,2010年创办果壳。从神经生物学博士到自由撰稿人,再到公益人,然后是创业者这样的路线。从公益到商业,这个转变是不是最难的?
姬十三:科学松鼠会是一个公益机构,果壳一开始就拿的就是风险投资,是一个明确方向的商业机构。但是刚创业前两年,其实我们完全不懂创业,现在想起来也挺有趣。我们刚开始创业的2010年,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什么创业教育,跟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现在会有很多垂直的创业媒体,哪怕是大众媒体也会有大量的采写商业模式的文字,这样就给人们带来了创业方面的经验和教育。因为未必自己尝试过,但至少看过猪跑嘛。
对创业两眼一抹黑的我们,那时候什么都不懂。现在想想,创业前两年都是在玩,满脑子都是只想做有意思的事、酷的事,完全不考虑商业回报。
第一个投我们的机构叫挚信资本,他们当时也很理想主义,前后投了豆瓣、单向街、穷游、蓝狮子等,全是各个领域跟文艺结合的项目。他们找到我们的时候,会说他们的投资理念是他们觉得中国亚文化的各个领域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不同的方向,他们都应该去押注。他们认为科学在未来会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们投的那些公司都比较长期,也都比较慢,不一定商业上成功,但或多或少,这些名字、团队都影响到了人们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把这个观点放在现在这个大趋势里重新来看,10年的时间尺度,我还是觉得完全是对的。
博客天下:那这些年里,果壳经历的最大的坎是什么?
姬十三:我们接到首笔投资的两年以后,钱花完了,正好又遇到了经济危机。
大概是2012年的下半年到2013年年初,融资特别不顺利,特别难,不只果壳,全行业都是这样。我们当时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融资还没到位,到春节前,我发现账上没钱了。只够两个星期的花销,远远不够发当期的50多名员工的工资。运气特别好的是,一笔商务汇款及时地就进来了。其实当时我不太敢在春节前跟大家说工资发放遇到问题这件事,我怕说了以后,不知道春节后还能回来多少人。
这件事情过后,我们就开始重视商业变现,真正像一个公司那样去运作,所以,这些年来,果壳一直是一个盈利公司。现在想想,这是果壳这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关卡。
有些东西是你必须去面对的,就像你要像一个商人那样去考虑问题。那件事情对公司是一个挺大的转折,有同事说那件事情以后,果壳从孩童期走出来了,走出了青春期。果壳的前两年,我们一直都是青春期。但真的要成长,要变成成年人一样的公司。
可能正好也赶上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点,2010年前后,算是互联网创业的一个小高峰。我甚至经常说那是一个比较理想主义的年代。因为大量的跟商业看起来比较远的项目都拿到投资了,投资人也比较理想主义。大家经历的失败比较少,对前景更乐观。
所以我们有机会在团队完全没有商业经验,又有两年就是想玩酷的状态下,成长为现在更成熟的模样,我们还蛮幸运的。
最近几年,项目想要得到投资,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同样的团队条件,如果到今天肯定是拿不到钱的。创业真的是要胆量也需要运气,因为大环境的背景在。
如果加上孵化的项目,果壳现在有200多名员工。从这个角度来讲,果壳一直是一个比较慢的公司。科技文化这么一个方向,其实不是一个特别热门的赛道,所以成长也不是当红公司那样指数型增长。
我们花了9年的时间慢慢成长到今天,我相信各种可能性。
独自成长
博客天下:前两天豆瓣广播解禁的时候,一个网友在微博上说她的豆瓣广播首页,你是第一个发帖的。
姬十三:我还决定在豆瓣玩,豆瓣是我APP里面前五位,在我的首屏。
这两年豆瓣出现在公共视野里的事件比较多。其实豆瓣的底子很稳的,因为它核心业务的用户增长数非常好,特别是它这两年对中国电影的关注,而电影这两年发展迅速。反过来果壳就没有那么好的底子,相比之下,科普是一件更小众的事。所以我们在业务发展上其实要更焦虑。我们最近跟豆瓣交流蛮多的,这些年大家都做了很多尝试,做了很多努力,在不同的方向上。
我最早的投资人就是在豆瓣上找到我的。他在豆瓣上给我发了一个豆邮,编了一个不错的话术,稍微有点加工的成分,那时候我也没见过什么人,所以就答应见一下。
博客天下:2009年,你和你的团队已经拥有比较稳定的读者群了。
姬十三:那时候科学松鼠会在圈子里比较有知名度了。如果说谁要找国内最好的科学写作团队,那肯定会是找我们。所以,当时我跟投资人谈了好几轮以后,决定单独做一个品牌,而不是把一个公益机构做成商业机构。这在当时还非常纠结,花了很长时间去梳理。其实很多问题放在今天来看都不是事儿,因为这样的案例太多太多了,但是当时自己就很纠结。
博客天下:纠结什么呢?
姬十三:我明明做的是一个公益机构,怎么就突然做商业了?大家(科学松鼠会同事)会怎么看我?别人(外界)会怎么看我?每天就想这些,想了很久。索性就还是单独做一个平台出来,让公益归公益,商业归商业。
博客天下:用商业来反哺公益?
姬十三:相互支持吧。公益最难的一点是招不到人,很难招到全职员工,它的钱可能只够招一个人或两个人,那它的团队感、成长感甚至在哪办公都是问题。员工不稳定,机构和员工的安全感也非常差。
博客天下:你曾说自己是史前互联网人,作为一个个体,你经历了互联网发展的迭代,果壳也是身处浪潮之中。
姬十三:互联网经历了好多轮变化。一直以为,果壳其实跟得不是那么快,因为本身是一个做内容的团队,我们最早创业的时候叫web2.0,现在听起来像是一个史前互联网的概念。后来才出现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然后移动互联网兴起,各种各样的改变,到今天大家讲智能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不管互联网大的概念和风波起来多少波,果壳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科技文化品牌。我们通过内容去构建跟科技紧密相连的一个文化平台,所以在这个事情上,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概念可以跟。相对而言,我们提供的是比较持久和恒定的价值感,就是如何在科技领域创造好的内容,如何在适合用户的情况下进行科学传播。
博客天下:果壳做过一些知识付费项目,是不是一种跟?
姬十三:这基于我们的价值感,我们会想做一些周边延伸的可能性。但是当遇到一些可能跟原来组织能力不太一致的事情时,我们会把团队剥离开来。比如果壳孵化了一个科幻团队,叫未来事务管理局,当我们认为它可以成长起来的时候,它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团队。那知识付费也是一个,它毕竟跟内容、知识、教育相关。我们有能力去长出这么一件事,但当它长出来的时候,它就不应该在果壳里继续成长,它应该单独出去,因为两件事情的组织能力非常不一样,比如说“在行”。
博客天下:2018年,一次采访时你曾说知识经济是千亿万亿级的机会,现在也这么认为吗?
姬十三:要分怎么来看。知识付费其实跟教育、出版项目融合得非常密切,很难隔离。你很难简单去定义一个项目说它是知识付费。现在市场上有的项目不会承认自己是知识付费,会更愿意说是自己是知识服务,但会有大量的教育和出版的印记在里面。教育和出版是非常大的市场,教育是万亿级,出版是千亿级。
博客天下:科学松鼠会第一套科普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影响了很多人,人们好像突然发现原来科普文章可以这么好玩。
姬十三:以前其实蛮少有这种科普小品文,我们创作了一些文体,用两三千字或者一两千字来写科普。过去中国有这个传统,但是写科学的比较少,松鼠会是一个新时代的年轻语言,重新把科普产品的事情捡起来。所以那套科普书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新鲜。包括今天我回头来看,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的比当时多得多的科普型作者,论其渊源,跟我们2009年的探索与尝试不无关系。松鼠会影响了非常多的创作者。
从今天来看,当年那些出版物还是蛮稚嫩的,但是放在10年前,在当时那个年代,那些文章领先度还是很高的,也是特殊的。
里面的作者,都是松鼠会的成员,他们今天的作品都更成熟了。很多人都是大V,是百万级的粉丝的博主。10年前可能很多人都刚刚开始写作。
解决一个人群的问题
博客天下:分答的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突然间打破圈层,然后没有声响,这个项目带给你的是什么?
姬十三:分答也是大起大落。它应该是2016年整个互联网领域最现象级的几个产品之一。但是分答在出生两个星期以后,停了两个月,这对于一个新的项目来讲是摧毁性的。我们后来又改名,但是就非常艰难了,因为完全没有当初的势头了,改了以后也不是很成功。
其实分答是我们所有孵化项目里准备最不充分的一个项目。它的开发只用了10天,只有一个很小的团队做这件事情,它刚开始可能更像是一个市场项目,我们只是想做一个活动玩一玩,真的没什么大的指望。而且10个人在10天的时间里,都是用业余时间做的,下班以后干个半天,周末加一加班。但是上线3天后,我们感觉不对,因为比我们想象的要好。我把全公司的人叫到一起,这个比我们想的要好太多了,我们把所有资源放到这里。
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又是果壳所有人努力的一个结果。所以,后来大家会问我,你们怎么能快速地在一两星期里突破重重圈层,让各个KOL到里面来。当时团队的整个能力是非常强的,其实市面上出现过类似的一些项目,可能在一周的时间里没有破圈,没有破圈就没有指数级增长机会。
奥迪e-tron内饰
我们当时意识到,一定要突破圈层的鸿沟,只靠互联网用户来玩是不够的,所以当前3天互联网用户进来以后,我们马上跨界,找作家,找明星,在一两个星期里,迅速传播出去。
这样的操作,如果换任何一个小的团队,突然有机会在3天里爆红,大部分团队是撑不到后面的。
所以分答后来产生的社会级现象,是整个公司的能力在那一刻都爆发,才有了那个结果。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所以像分答这种快速起来,又快速下去,这种机会其实很少见。
博客天下:最不抱希望的项目,爆红了,有没有寄予很大的希望,结果反响平平的?
姬十三:所有孵化项目在做的时候,我们都会寄予很大的期望。任何一个项目从idea到idea成形,内部至少得三个月。从成形或者说准备去做,到demo出来,第一版出来,需要3个月。第一版出来到稍微成形,3个月,9个月就过去了。9个月以后你大概知道这件事情是成还是不成。但往往又会遇到争执,争执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会再看3个月。所以一个项目成或不成,可能要花12个月才能判断,这个周期非常长。
每个项目开始的时候,为什么总是抱以希望,因为或多或少都在解决一个人群的问题。只是说到最后你可能会发现解决得不够彻底,或者面对的人群可能不够大,或者解决的方式不够好。几乎我们所有的项目也都会得到一批死忠用户。今天回看,我们关掉的很多项目可能都有一群很忠实的用户。
果壳曾经有一个社区叫果壳性情,主要讲两性关系。很多用户还在怀念它,明明是讲性经验的社区,但是氛围非常美好,大家非常和睦,而且是真的很认真地在帮助别人。有很多忠实的用户以及真诚的评论,被留存、传播,我就收到过别人转发给我过,那时候就会觉很有成就感。
当然很美好,但你知道不真实
博客天下:个人来讲,更喜欢哪个阶段(社会角色)呢?自由写作者、创业者。
姬十三:说不上喜欢吧,写字的时候最自在,不考虑商业模式,最没有压力。果壳成立的前两年,那是最轻松的两年,但之后要背负越来越多的人的生计,要考虑企业的成败、得失,压力很大,企图心也更大。别人对你的期望会增加,投资人给你的压力会更大。所以创业最早的两年是最稚嫩,也是最轻松的,因为他就像人类的青春期。
当然很美好,但是你知道不真实。
博客天下:创业这几年,你会觉得你和果壳的高光时刻是怎样的?
姬十三:我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很奇怪。我其实不太记得高光时刻,如果要硬掰,可能有一些,但其实创业一直是在战斗,所以当你在当下战斗的时候,上一个片刻的高光时刻都不太在意。
难受的时候,印象是更深刻的。比如那一次发不出工资的时候,是果壳这些年压力最大的时候,当时真的是非常认真、严肃地考虑要不要关掉,后来也遇到过压力很大的时候,但有这么一个经历在,后面的都不是事儿。
博客天下:你觉得果壳现在遇到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姬十三:其实企业的瓶颈永远是创始人的瓶颈,不断会有。一开始我们没有商业经验,而且选择科普这件事情本身也有瓶颈,因为它是一件非常非常系统的事。它本身离商业很远,怎么为这个事情找到一个商业模式,并且在今天这么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去成倍增长,这是不断会遇到的瓶颈,其实始终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博客天下:现在的科普环境比起你刚开始做科学松鼠会的时候,你觉得怎么样了?
姬十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年前我们刚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互联网上贡献科普内容的人可能就一两百人,屈指可数,关注的人也非常少,但现在整个社会对科技的欢迎度是非常高的。科技是这个时代的显学,国家也很推崇。所以整个科普环境到了10年来最好的时候。
社会还是给我们做科普的挺大的宽容和支持的,因为科普这个事,其实一开始都还蛮小众的,但是整个社会都觉得它还蛮重要的。所以不管松鼠会、果壳,始终得到了蛮多的社会支持,类似感受还是蛮明显的。很多人在关心我们、支持我们。
博客天下:现在有想过如果说当时去国外读博士后的话,会是什么样子?
姬十三:我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是这么干的,很多人都在海外做研究,有些人做得非常非常好,在名校当终身教授,我觉得非常好。对我来说,我可能是选择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我可能还是耐不住性子做研究。
往后退一退
博客天下:很好奇你说最近考了驾照。
姬十三:我一直把生活过得比较简单,出门就打车,后来有了滴滴,就更方便了。着装的话,每天就穿同样的衣服。同样的衣服、裤子,我多买一点,不同颜色或同样的颜色一排,基本上都是黑色款、黑白款。
博客天下:这两年能看到果壳参与了不同行业很多品牌的科技叙述,有金融行业也有汽车行业。
姬十三:果壳的商业模式之一是帮科技品牌去讲他们的科技故事,这两年汽车品牌合作得比较多。因为整个公司的品牌合作体量增加还是蛮快的,当然汽车行业的也就很多。为了顺应趋势,每个行业都在积极探寻未知。人工智能、科技爆炸、互联网的加速进步,也把汽车行业推上了时代的浪潮中。
博客天下:关于汽车行业,最近两年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你认为科技与汽车产业的结合,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姬十三:汽车的发展见证了科技的发展。从蒸汽时代,到内燃机时代,再到近代的电气革命,每一次进步其实都是发动机动力的革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科学周期。所以,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和相关产品的成熟,归根结底是电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随着相关产业越来越成熟,汽车产业也一定会随之飞速发展,这些都是科技为新能源车带来的进步,在今后也会辐射更多的领域。
博客天下:你对电动汽车的发展怎么看?比如说未来10年之内,大概会是怎样的?
姬十三:电动车的出现,有人觉得只是车内的操控增加了更多的花样,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电动车内部指令全部由电压和电流来传递,变得更像一部手机、电脑那样容易联网操控,为未来的智能社会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接入点。在智能化的未来,不仅电动车将会完全普及,甚至道路和建筑也可以变成纯电驱动。
科技改变生活,前提是科技为生活所用,电动汽车会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魅力,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传递新品质生活理念。
唤起大众对科学的兴趣,让科学流行起来,这是果壳一直的理念。但是让科技触手可及? 作为一个科学行业从业者,我始终相信科技改变生活这句话。过去十年里,和普通人最息息相关的科技改变莫过于智能手机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真正做到了触手可及。汽车行业也同样如此,科技在飞速更迭,其中混动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大街上电动汽车将成为主流。
博客天下:奥迪品牌在你心目中的印象是怎样的?
姬十三:科技感与历史积淀感的结合。100多年的历史,不变的品质。但一直紧紧跟随时代脚步走在科技前沿,这样的品质我很欣赏。奥迪首款电动车e-tron11月18日国内上市,它让我看到的是,大幅创新和严谨创新的结合。作为奥迪首款纯电动SUV,e-tron经历了严苛实验室测试和超500万公里试驾打磨,才把出色的一面呈现给消费者。这一点与果壳很像。我经常说科学就像坚果,外壳坚硬但内心饱满,果壳就是把深奥科学大浪淘沙,经久打磨,以有趣、简单的方式,抵达公众。我个人看重汽车的人性化。汽车智能化其实更离不了人性化设计,不能一味追求高科技高智能,因为所有的科技都是用来服务于人的。我愿意选择成为e-tron车主,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和我一起享受奥迪e-tron的精髓之道。
博客天下:社会活动还是很耗费精力的。
姬十三:不得已,公司需要。其实我个人更多还是喜欢往后退一退。
我觉得一家公司在初创期可能因为公司本身品牌小,所以创始人应该都往前突一突,因为人的品牌更容易带。但是公司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包括自己也到一定年龄了,就希望能往回退一退。而且我的个性也不是那么喜欢对外的,创始人也不应该在公司品牌里长得太突出了。
博客天下:好退吗?
姬十三:我觉得现在的状态还可以,有些必须出现的场合我就会去参加,但是能不出来就不出来。肯定会很占精力,也很繁琐。我不是那么喜欢说话的人。
当下公司需要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我最重要的当然是企业本身,尽量不让自己的兴趣去左右企业,能够让组织能力有更多机会。一个成熟的机构的支撑点是组织文化,而不是说创始人的品牌、创始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