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双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2019-12-30王晓娜李宜繁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21期
关键词:双创发展现状问题

王晓娜 李宜繁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战略部署高度重视,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体系[1]。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實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2]。陕西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打造“双创”升级版、培育发展新动能,初步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本文在厘清陕西双创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双创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建议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双创;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21-0205-02

十三五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双创工作,坚持系统谋划、全面部署、协调联动的顶层设计,通过打造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可行性强的双创政策体系,实现了在强化创新创业支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创新创业潜能、打造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的成就[3],培养了一批新生的双创主体,营造了适宜全民创新创业的氛围,初步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1 陕西双创发展现状

(1)形成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链。陕西形成了“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完整创业孵化服务链条[4]。到目前为止,陕西省共建有各级各类孵化载体400余家,累计毕业的企业有4000余家,其中在主办、中小板、新三板等挂牌上市的高成长性企业达120余家,服务的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超过1.4万家。2017年,有213家众创空间被纳入国家科技部火炬统计中,全年提供创业工位4万个、提供就业岗位6万个,孵化出“创途在XIAN”、“中科创星”、“西安创新设计中心”等大批优秀的科技平台,涌现出中科华芯、博恩科技等大批高成长、高技术的科技型企业。

(2)形成投资与孵化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投资+孵化”已成为陕西众创空间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5]。2017年,以纳入火炬统计的213家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全年共支持帮助科技团队和企业746个,获得投融资总额12.15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资占总额的63.13%。同时,加大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总规模,基金到位总额5.592亿元,设立子基金15只,规模达44.83亿元,累计投资企业234家,其中15家挂牌新三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家。

(3)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陕西建立的孵化平台有400余家,围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领域开展建设的孵化平台就有一半以上,主要涉及研发服务、分析测试、检验检测等专业化服务。2017年,纳入统计的213家众创空间,为3200余家常驻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共申请获得有效知识产权4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000余项。

2 陕西双创发展存在问题

陕西双创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整体推进还不均衡、各地市和企业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还不足、主体有待强化、融资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1)政府作用还须加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仍没有完全厘清与市场的关系,行政对市场的干预仍然较多,政府的服务职能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政策落实的效果还不够好,国家、地方政府出台的支持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政策很多,但在配套政策操作性方面还有继续完善的空间[6]。各相关部门都只是在职责范围内推动双创工作,还没有形成协作配合推双创的局面。除了政府内部需要改善的问题外,创新创业者负担较重、创新创业准入门槛较高、双创模式创新等问题,都有待政府来引领和解决。

(2)创新动能还须强化。总体上看,陕西省传统产业仍占有主体地位,新兴产业培育不足,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总数偏少、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水平不高,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不高,造成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企业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有限[7]。在平台建设方面,国家级和省级平台虽已初具规模,但还未能为双创提供深化的空间和试验田。陕西省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园区等孵化平台的建设初见成效,但相较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孵化体系建设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同时,全省科技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高层次人才以及优秀科技人才还较为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比例偏低,尤其缺乏高端专业人才[8]。

(3)双创生态还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双创文化和社会氛围还未完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创业机制还不完善,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还不强劲;双创服务生态圈没有形成,服务资源、服务活动、服务产品和模式与企业创新创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双创企业服务的便捷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审批流程需进一步简化。目前需要双创企业提供的税费减免、资格申报、银行信贷审批、就业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材料较多,影响了企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经济性和主动性。双创企业统计监测体系不够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职校、技校里的双创教育力度较小,导致学生群体创新创业意识没有培养起来,即便有创新创业意识,也不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受经济新常态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紧张、投资意愿不强、创新性项目不多,创新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4)科技激励还须强化。目前,在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工作的创新成果完成人,往往不拥有科技成果的所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导致这部分具备创新能力的群体,反而不具备创新动力。即便创新成果完成人拥有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在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完善的情况下,其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也较为困难,加之目前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大,存在知识产权难于维护的问题,创客们创新的动力较为缺乏。在高校、科研院所中,有创业意向者往往会受职务限制而不能如愿,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部分群体创业的热情。

3 建议与对策

(1)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推动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變,科技工作重点转向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搞好服务。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强化成果导向,围绕企业创新、区域创新、原始创新、人才培养、融合创新、创新生态、科研管理、政策激励等,出台具体改革新政。深入推进“三评”改革,扎实开展“四唯”专项清理,建立科学分类、合理多元的评价体系。

(2)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围绕原始创新,在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在能源化工、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找准产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促进支柱和主导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围绕高新技术创新,大力培育3D打印、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产业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协同部署,制定出台相应政策文件,围绕破解产业创新发展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构建全链条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建设龙头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引领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建设新型研发平台,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省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设小微企业培育孵化体系,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9]。

(4)发挥高新区先发优势,不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水平。制定实施高新区“创新引领、引擎加速”行动计划,优化高新区规划布局,支持西安自创区先行先试,建设世界一流园区;支持延安、商洛高新区升建国家高新区,新建一批省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促进高新区集聚发展,围绕高新区统筹布局创新平台,围绕创新平台匹配部署创新资源,做好“高”与“新”两篇文章,打造高新区先发优势。

(5)打造“双创”升级版,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入挖掘推广“企业内创、院所自创、高校众创”三种模式内涵,鼓励企业、院所、高校创新资源要素自由畅通流动,促进内部外部、线上线下、大中小企业、产学研创新创业价值链有机融合。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作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创客聚集、资源开放、机制灵活、成效显著的市场化、专业化的众创示范空间、孵化器。

(6)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交流,打造“一带一路”创新高地。制定我省关于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若干意见,围绕我省科技资源优势和重大技术需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一带一路”科技中心建设,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格局。围绕重点发展领域,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全面加强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鼓励省内高校、院所和企业与国外相关机构共建科技创新合作载体和平台,深化科技人文交流,联合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促进适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N].人民日报,2018-05-19(11).

[2] 孙乐.创新创业背景下民办高校国际交流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5):29-39.

[3] 王薇.开发区“双创”服务体系探索与思考[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115):9-10.

[4] 永川国家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重庆永川国家高新区:乘势而上开足马力逐梦扬帆再度起航[N].中国改革报,2018-03-19.

[5] 陈晴,孙启新.众创空间发展调研报告[J].创新驱动,2017(06):24-25.

[6] 张振,熊紫含.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打造双创新亮点2017“创响中国”成都站系列活动正式启动[J].中国经贸导刊,2017(15):60-61.

[7] 钟敏,李清泉.自主创新支撑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3-16.

[8] 孙浩进,董正杰,潘伟.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地理科学,2016(9):1285-1292.

[9] 刘慧芳,余丽霞.四川省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下的机遇与对策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6(3):118-121.

猜你喜欢

双创发展现状问题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