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市场结构的角度看过剩背景下产能逆势扩张的动力*

2019-12-30朱治安梁工谦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最大化利用率利润

朱治安,梁工谦

(1.西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西安 710072;2.西安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021)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在较长时期内一直是政府、企业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尽管如此,产能过剩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反而越来越严重。即使“关、停、并、转”的强有力措施也没有明显的“疗效”,甚至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所谓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历经十余年的调控治理后都取得了重大发展,产能持续扩张,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1],这不禁让人对过去关于产能过剩问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理的有效性产生怀疑。产能过剩往往采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产能利用率等于行业运行产能/行业潜在产能,产能往往用产出来衡量,所以,行业产能利用率等于行业实际产出/行业潜在产出,实际产出用工业总产值代替,潜在产出利用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方法测算而得[2]。理论上来说只要产能利用率小于1就存在产能过剩[3-4]。一般而言,当产能利用率在1附近出现小范围的波动时,并不被认为是产能过剩,只有当产能利用率在较长时期内偏离1较大时才被认为是产能过剩。定义产能利用率处于0.95~1.0之间时为轻度过剩,处于0.85~0.95之间时为中度过剩,小于0.85时为严重过剩[5],对比我国36个行业2000—2014年的产能利用率,发现有16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6]。国内关于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产能过剩的成因方面,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分析了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但这些研究缺乏系统化,并没有建立起内在的逻辑关系,甚至有些观点之间还存在着矛盾。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关注,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过剩的长期性与日益严重性相并存的特点,而产能过剩的长期性与日益严重性正是企业的逆势扩张行为造成的。从根本上来说,企业是产能的直接制造者,不管是政府的干预还是周期性经济因素等原因,企业的扩张行为都应该被视为符合其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策略性行为。研究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关键是要抓住过剩的长期性与日益严重性相并存的特点,将已有研究提到的产能过剩成因视为中国产能过剩逻辑链上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逻辑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企业的扩张行为与利润的内在联系上。按照SCP的分析框架,结构—行为—绩效是一种强逻辑关系。有研究表明市场集中度与产能过剩状态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7],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从而提高产能利用率[8]。所以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企业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尽管存在一些非市场因素,但也可通过变量间关系转换纳入分析模型,比如政府的补贴行为可视为企业成本的影响因素,而成本是模型中的重要变量。

鉴于此,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通过分析企业行为与利润的内在逻辑,解释中国产能过剩行业中企业的逆势扩张现象。通过构建企业产量行为变量与企业利润之间的数理模型,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优化目标,研究过剩背景下企业及行业产能的演变机理。

1 产能过剩成因分析

国外关于产能过剩成因的研究,一是“窖藏”学说认为企业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将多余的生产要素储备起来,随着经济周期性的变化,就出现了产能过剩[9]。二是“壁垒”学说认为企业为了阻止潜在进入者,故意保持一定程度的过剩以形成进入“壁垒”[10]。无论是产能过剩的广度、程度及持久性,中国产能过剩都不符合“窖藏”说和“壁垒”说。

国内关于产能过剩“成因”的研究比较多,归纳总结起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市场失灵说,二是体质弊端说。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容易对下一个有前景的产业产生共识,从而出现投资上的“潮涌现象”并随之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11-12]。经济发展阶段转换时期国内增长速度放缓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也会导致产能过剩矛盾短期内凸显[13],但中国产能过剩并不是短期现象,所以单从需求的波动来解释中国产能过剩是不足的。

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扭曲了市场价格,配置效率低下,政府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从而优化产业结构[8]。政治集权、经济分权、土地产权模糊、预算软约束以及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加剧了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异化,使得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竞相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并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来实现该地区财政收入的增加,从而导致了过度的产能投资和重复建设[14]。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优惠和降低土地等要素成本诱导性地干预企业的投资决策导致企业过度投资,同时在竞争中,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有利于激励本地企业扩张生产规模,沉没成本及资产专用性也形成了企业的退出障碍[15]。体制扭曲与资产专用性对产能过剩有显著的消极影响[16]。政府对企业投资的优惠,本质上是政府对企业成本的扭曲,导致了企业行为异化。政府干预发生作用的前提是干预程度达到使企业在市场上有利可图,企业在有利可图的条件下仍然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行事。政府的干预究竟在产能过剩中的贡献是多少,并没有数据支撑。

孤立看待已有研究中提到的产能过剩“成因”都不足以解释我国产能过剩的现象,我国产能过剩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13]。在梳理现有主要文献的基础上,得出如下产能过剩的逻辑链,如图1所示。

图1 根据已有文献整理的产能过剩逻辑链

现有大量文献解释了节点①向节点④的演变,虽有文献笼统提到节点④向节点⑤的演变,但是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市场结构—企业产量行为—企业绩效之间的共变关系及其行业产能演化机理缺乏研究。

2 产能逆势扩张的动力分析

所谓逆势扩张指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企业继续扩张产能,导致行业产能增加,行业产能利用率越来越低,逆势扩张的动力指企业扩张产能的力量来源,对于企业而言,根本的动力是利润。有研究以古诺博弈模型对企业产能扩张行为进行分析,古诺博弈是以寡头市场结构为前提条件的,而中国产能过剩行业显然不符合寡头市场的结构。按照博弈的方法来分析,参与博弈的主体必须能够获得足够的共同知识,且企业策略能够相互影响,显然,在资源分散的行业中不可能满足这样的条件。基于中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基本特征,分析企业产能扩张行为不能采用博弈的方法,采用优化的思维比较合适,即企业基于当前行业总体状况而非针对具体的企业采取最优策略。在符合上述特征的市场结构背景下,企业均是价格的接受者,且只能通过产量策略的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即使存在可变成本的差异化,企业最大化利润仍然是通过最优产量来实现的。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最优产量是手段。企业产量直接反应了企业产能的大小,产能的扩张可以通过产量的扩张来测度,企业产能扩张的动力也就是产量的扩张动力。

2.1 产能逆势扩张现象及行业结构特征

按照新古典经济理论,价格信号能够调整企业及行业产量(产能),从而使得供求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且不至于出现严重的供需失衡状态。在中国产能过剩行业中,过剩不仅仅是产能利用率的降低,绝对产能总量也是越来越大,说明随着产能利用率的降低,行业总产能也在增加。如在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从2007年的90.37%连年下降,到2014年产能利用率下降到了72.66%,在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的过程中,产能从2007年的54 140万吨持续增长到2014年达到了110 622万吨,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企业并没有缩减产量,反而扩大产能增加产量,导致企业及行业利润越来越低。

过剩行业资产专用性及沉没成本等问题导致企业不愿或者难以退出市场,如果行业不增加产能,需求的下降会导致一部分运行产能转化为潜在产能而不是退出市场,从而降低了产能利用率,这种过剩属于正常的周期性过剩,按照周期性过剩观点,过剩背景下的行业产能不可能增加。显然,我国产能过剩并不是周期性过剩,顶多是受到了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从钢铁行业的历史数据来看,从2007—2014年,需求在增长,产能在增加,产能利用率在降低,这一阶段行业总体上处于过剩状态,且过剩程度从中度过剩演变到严重过剩,这属于典型的逆势扩张现象。产能逆势扩张与过剩并存的现象具有特殊性,其主要特征体现在过剩的长期性和日益严重性。由此可以假定过剩背景下扩张产量企业是在当前市场结构下的最优选择。要分析产能逆势扩张现象,必须认清行业结构,我国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行业的主要特征包括: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受到过多的优惠政策、由于国内或国外原因导致需求骤降[13],行业集中度过低、资源分散[8]。产品同质化严重使得产品替代性强,任何企业的产品难以形成对市场的价格垄断,国内外需求下降加重了产能过剩程度,但不能解释逆势扩张现象,行业集中度低及资源分散使得单个企业的产量策略对行业总产量及价格的影响程度很小。当企业无法对市场造成可控的影响时,企业只能根据当前市场结构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在整体过剩背景下,企业可选择缩减产量,也可以扩大产量,在过剩的市场结构下,究竟是选择缩减还是扩大产量,完全由策略选择与企业利润目标的关系决定。

2.2 企业最优产量对产能演化的影响

在产品同质化、资源分散的的市场结构背景下,企业通过行业总产量及其市场价格而不是针对某特定企业的产量来进行产量决策,且假定企业在任何时期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假设在行业中有n家提供同质化产品的企业,企业i的产量为qi,其他n-i家企业的产量之和为qn-i,市场反需求函数为p=a-bq,则企业i(因不影响结论而不考虑可变成本)的利润为

πi=qi(a-b(qi+qn-i))

(1)

(2)

式(2)说明企业i最佳产量为n-i家企业的剩余市场的一半,假设理性的企业均按照最佳产量进行生产,短期内由于产能的限制可能无法达到,从长期来看可认为假设是成立的。

2.2.1 不考虑可变成本差异时

不考虑可变成本并不是因为企业没有可变成本,而是可变成本相同或者差异较小的情况下,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关于产量的演化模型中,可变成本是一个无关项,为了简化计算,略去了可变成本。假设行业中每个企业均根据市场总体产量来优化自己的产量,每个企业都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如果可变成本相同,企业均无成本优势,在不改变结论的情况下,

第2期企业i、j的产量之差为

(3)

则第t期时,企业i、j产量之差为

(4)

式(4)可以看作企业i,j之间产量之差的动力学方程,由此可以推导出第t期产量之差与第1期产量之差的关系为

(5)

由式(5)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间产量之差越来越小,当t足够大,即时间足够长时,可认为企业的产量趋于相同。如果不考虑可变成本,即没有企业退出的情况下,行业的分散程度越来越严重。当企业产量均相同时,有以下方程组成立为

(6)

(7)

式(5)和式(6)中,q为市场总产量,化简方程组可以求得市场最终稳定产量为an/b(n+1),单个企业的产量为a/b(n+1),单个企业的利润为a2/b(n+1)2。由此可知,行业中企业数量越多,市场总产量越大,单个企业的利润也就越低。当行业中存在有企业某期产量未达到其最佳产量,则该企业就有动力增加产量,增加的产量又会打破行业的平衡,所有企业又会调整自己的产量,必将导致行业总产量的增加。只有当所有企业产量相同时,行业总产量会稳定下来,行业总产量的增加最终会导致总产能的增加。所以,当行业中企业间产量存在差异时,就有企业会增加产量,从我国当前产能过剩的行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间仍然存在产量差异,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即使行业产能过剩,企业仍然会选择增加产量来实现当期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逆势扩张的动力在于,增加产量是比不增加产量更优的策略。

2.2.2 考虑可变成本存在差异时

在实际生产中,行业中企业可变成本是有差异的,假设企业i的可变成本为ci,则满足企业i利润最大化的最优产量为

当行业产量稳定时,有

由此可求得

(8)

化简式(8)得到市场总产量为

(9)

(10)

当k>1时,可以直观看出来d是关于k单调递减函数,其反函数也是单调递减,说明成本差异性越大,在位企业就会越少。将式(10)代入式(9),可求得此时的市场产量为

(11)

由于k表示企业数量,必有k≥1,可以将q看成是k的单调递增函数,表示企业数量越小,产量就越小。由式(10)及式(11)的单调性质可知,产量与可变成本公差的函数q=F(d)也是单调递减的,说明,企业可变成本公差越小,市场产量就会越大。c1是行业中最小可变成本,当行业可变成本差异一定时,其大小决定了行业可变成本的大小,式(11)可知,行业可变成本越小,行业总产量就越大。此时,企业产能逆势扩张的动力在于,只要满足市场价格大于企业可变成本,企业依据当前市场价格及可变成本总能计算出满足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最优产量,企业按照最优产量进行生产时,势必会导致行业产量向理论值q=(a-c1)k/b(2+k)演化,那些可变成本较小的企业更有动力通过增加产量来实现满足当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已有文献中提到的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实际上变相降低了企业可变成本及行业平均成本,势必导致企业产量和行业产量的增加。

2.2.3 当需求函数不可知时

当需求函数不可知时,任何企业均只能通过市场价格来作出反应。当某期市场总利润为π=pq时,企业i的利润为πi=pqλi(λi为企业i的市场份额),由于企业无法对行业总产量q产生显著的影响,且因市场知识的不足而无法找到最优产量,则企业i的利润大小由其市场份额决定,所以企业有动力增加其市场份额从而增加产量。通过增加产量以增加市场份额的策略又会导致整个行业利润的降低,但可以增加企业i在行业总利润中的份额,通过份额增加来弥补因价格降低而导致的利润损失,这也是有可能的。客观来说,简单的市场份额追求是企业缺乏足够市场知识条件下的非理性行为,但在企业看来是唯一有效的策略。当所有企业都陷入市场份额竞争时,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差异可能并不大,竞争最终会导致市场总产量持续增加,行业总利润降低,行业的产能也就越来越大。

3 结 论

1) 文中以解释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的逆势扩张现象为研究目标,简化研究的假设条件,以利润最大化追求作为前提假设。企业产能扩张行为本质上与行业是否过剩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企业在行业中的产量水平及企业可变成本决定了企业的策略。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逆势扩张的动力在于:通过最优产量可以实现当期市场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的最优产量会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恶化。

2) 需求函数可知且企业可变成本差异较小(接近于相同)时,行业资源的分散程度会越来越严重,随着行业资源分散程度的加重,企业间产量差异越来越小,规模较小的企业比规模较大的企业更有动力增加其产能,导致行业产能的平均化及行业总产能的增加。行业可变成本存在显著差异时,可变成本较小的企业更有动力增加产量,行业最终总产量由行业平均可变成本及需求函数决定,在达到行业最大可能产量之前,会有企业增加产量。如果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知识以找到最优产量,企业会陷入市场份额的竞争,市场份额的竞争仅仅有利于企业尽可能的保持或增加其所占行业总利润的份额,且会导致行业产能越来越大,绝对利润有可能越来越低。文中从数理逻辑方面论证了企业产量策略与利润之间内在逻辑及其行业产能演化的趋势,后续的研究工作也可以从其规范及实证的角度做进一步考察。

猜你喜欢

最大化利用率利润
勉县:力求党建“引领力”的最大化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The top 5 highest paid footballers in the world
2019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0.6%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利润1万多元/亩,养到就是赚到,今年你成功养虾了吗?
化肥利用率稳步增长
浅议如何提高涉烟信息的利用率
板材利用率提高之研究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