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湛江东海岛人龙舞龙纹服饰解读

2019-12-30

山东纺织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龙身龙舞龙纹

曹 丹

(岭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海南 湛江 524048)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1]。根据湛江东海岛人龙舞的民俗文化和舞蹈服饰特点可知,人龙舞的组合形式和表演精髓在于人既是龙,这就要求人龙舞龙纹服饰在颜色、图案和细节装饰上营造出强烈的龙形特征,才能达到人龙一体的表演和观赏效果。因此,对龙纹图案历代特征的解读,以及东海岛人龙舞在服装上如何体现出人龙特征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1 龙纹图案基本概述

1.1 龙的概念

龙,历代相传为神灵之精,四灵之长,自夏朝龙图腾之后成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文化发祥和象征,代表江山社稷和九五之尊。龙并非真正存在的物种,据《尔雅翼》中记载:“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2]。”总体来说,龙纹图案经历了从抽象到写实、从简练到复杂的历程,每个朝代龙纹的身形体态、气势姿态、搭配图案及艺术审美都在发生变化,这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心理需求和艺术风格都息息相关,能反映朝代和国力的变化。

1.2 中国历代龙纹图案发展历程

以新石器时代、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现代为时代划分来看龙纹图案的发展历程,表1为每个时期对应的龙纹图案。新石器时代人类由于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催生了原始宗教中带有龙特征的动物纹饰,起初龙形较为懵懂,没有比较完备的体态特点;商周时期龙纹初次以纹样形式出现在装饰领域,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龙纹多用于陶器、青铜器和玉器,并未在服装和纺织品上应用和推广。龙形简练概括,抽象性强烈,具有吉祥寓意,龙的造型承史前卷曲状,开始出现龙角和龙足,龙身装饰扉棱状脊骨和各种几何纹,龙由为宗教服务转化为皇权服务;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高潮,纺织技术、原料和纺织品流通不断进步,使得龙纹图案开始出现在帛画、刺绣和服装中,出现了清新的艺术风格,龙纹自由而不凌乱。春秋时期龙形飘逸,战国时期龙形大气;秦汉时期龙纹已失去了狞厉的特征,龙的形象趋于成熟写实,简练灵动,此时龙开始腾云驾雾的造型,且吉祥寓意得以加强。龙的身躯加长呈“S”形或“W”形的总体形态特征,龙头细长,长角尖耳,额下首次出现了须,爪逐渐打开,尾部细长;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的传入,龙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常用长线条来表现空中的风和云朵,画风清新脱俗;唐朝时期的龙更加成熟与完善,给人以自信和力量。龙袍上开始使用龙纹样,龙纹图案日趋工整,讲究均衡对称,布局严密。龙身各部位结构分明、体型饱满、四肢延展、爪子锋利、龙须茂密;宋元时期龙纹进一步规范和完整,只有帝王才可使用龙纹,龙完全具象化写实性强,龙形修长纤细、清秀典雅。宋代龙变幻莫测,龙纹周边常伴有花草纹、海水纹和祥云纹。元代龙身细长,龙头较扁长,龙角向后伸,体态飘逸轻盈,彰显出凶猛无比的神力和威严;明清时期龙纹样应用广泛且技艺非常成熟,注重于写实手法,图案刻画细腻逼真。明清国力强盛期龙非常强悍,国力衰弱期龙画得草率古拙,明代龙多为侧面龙,身躯柔美,嘴部有张有合,发部粗密怒发冲冠,流行四爪,爪子苍劲有力,配海水、花卉、祥云为辅助图案。清代龙龙头毛发浓密,张口伸舌,鬓发造型呈锯齿状,尾部呈叶子状,龙纹在服饰上成圆形装饰,有“和”之意;近现代龙纹工艺和图案表现手法依靠科技越发丰富,龙纹图案组合不同的服装面料能达到各式各样的效果。

表1 中国历代龙纹图案(图片来源于网络)

2 湛江东海岛人龙舞服饰解读

2.1 人龙舞基本概述

湛江东海岛人龙舞相传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东山镇东圩村,具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渊源,舞蹈鼓点强劲,气势磅礴。具有“东海一绝”美誉的人龙舞与其他舞龙形式的区别,在于它不需要借助其他任何的器物或媒介,依靠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构成“龙”形,即龙是人,人是龙,这种简单、方便的组织形式反映了当地居民率真、直爽的性格。“人龙”结构分为龙首、龙身和龙尾,整条人龙由舞龙者用身体环环相扣,相互接架而成。最前面一段为龙头,由1个健壮有力的青年身负分别饰演龙角、龙眼和龙舌的3个孩童,青年同时还要手握两个盾牌,身挂龙头,这样才接近龙头的真实形状;中间一段为龙身,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由龙桩和龙脊组成,龙桩由数名青壮年担任,龙脊由身穿龙服、头戴龙缨龙冠的数名儿童担任,龙脊骑坐在龙桩肩上,上身后仰,头枕在后一龙桩的右肩上构成一段一段的龙节;最后一段为龙尾,由龙桩青年肩扛着一个双脚叉开而坐的小孩,小孩随着舞姿时而立起时而后仰,舞动起来较为吃力,但很接近龙摆尾的效果。正式起舞时由老者持长杆做总指挥引龙,饰演龙头的孩童1高举龙角,身挂龙眼,孩童2睡卧在龙嘴之中饰演龙舌,孩童3向后仰卧连接龙身,龙身在舞蹈过程中呈左右盘旋,上下起伏,追波逐浪之势,龙尾亦随队形上下左摆右摇,整条人龙显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人龙长度依人数而定,一般长达十几米的人龙至少需要五六十人,有的人数达到数百人则显得人龙气势宏伟壮观。人龙配合锣、钵鼓等敲打乐器起舞,另观赏者感受到排山倒海、催人奋进的精神和气势。人龙舞表演效果见图1。

图1 人龙舞在圩镇小街、海滩表演场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2.2 人龙舞服饰解读

2.2.1 龙纹图案

作为舞蹈用服装,东海岛人龙舞服饰在龙纹图案、款式造型、服饰色彩上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和文化凝聚力,其服装最大特色在于从宏观视觉角度模仿整条人龙造型从而形成龙纹图案,在服装细节装饰上模仿龙鳞、龙鳍、龙爪、龙头和龙尾,整条人龙配合舞蹈动作给人以激动澎湃之感。

2.2.2 款式造型

图2 人龙舞服装款式(左:老者;中:成年舞者 右:孩童舞者)

图3 人龙舞服装整体效果(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图2和图3所示,人龙舞服装共分为老者(饰引龙人)、成年舞者(饰龙桩)、孩童舞者(饰龙头、龙脊、龙尾)三个款式,饰演龙头、龙脊和龙尾的孩童舞者服装是同款,在配饰上因扮演龙的不同部位而有所区别。老者一般身着蓝色或绿色中山式上衣和长裤,腰系红绸布,头包蓝色或绿色头巾,头巾前额处绣红色绒球。手持1.5米长,中间缠绕红布,两端捆绑蓝布的长杆,长杆十分细致精巧,两头装有装饰蓝、红色装饰物的镂空铁丝球,球下绑彩色短巾,用来引导龙队前行;成年舞者穿黄底红线缀有闪光鳞片的小坎肩,腰间围扎红绸布,下身着素色黄底红边短裤,头包黄头巾或戴龙鳍帽,额前装饰有正红色纱布和串珠,手臂和腿部绑黄色为主色、红色为配色的绸布,显得坚实有力。“龙头桩”成年舞者身绑龙头,手握两个盾牌,肩搭龙腮,身负3个小孩,分别代表龙舌、龙眼和龙角,饰“龙舌”孩童睡卧在龙头口中,“龙眼”绑挂在饰“龙角”孩童胸前,两手各持一“龙角”后高举;孩童舞者头扎红色头巾,身着黄色亮片点缀成龙鳞装饰,或者用黄色的绸布镂空制作出龙鳞装饰效果的红肚兜和红短裤,手臂和腿部绑红色为主、黄色为配色的绸布,看起来好似龙爪,饰“龙尾”的少年舞者同样身穿红肚兜和红短裤,但需要额外头戴龙尾头饰。

2.2.3 服饰色彩

东海岛人龙舞的服饰色彩根据老者、成年舞者、孩童舞者三个人物角色饰演人龙不同部位的需求,服装色彩上各不相同。老者服装主色调多为大海的蓝色或是绿色以海边表演场地相呼应,在帽、缠腰布和长杆上点缀些许红色以达到醒目和引领效果;成年舞者服装主色调以黄色为主形成龙身,细节上如上衣和绑腿点缀些许红色形成龙鳞和龙爪;孩童舞者服装主色调以红色为主形成龙脊,细节上服装整身和绑腿点缀些许黄色形成龙鳞和龙爪。远观时整条人龙色彩鲜艳活泼,通过服装色彩能看出人龙的结构框架,表现手法直接了当,符合东海岛人民的团结奋进、热情淳朴、崇龙敬龙敬海的民族心理。

3 结语

湛江东海岛人龙舞舞蹈是中华民族民俗中的灿烂瑰宝,舞蹈最大特色在于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形式,同时“人龙”具有团结一致、催人奋进的精神,融合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服装最大特色在于以人为龙,人既是龙。款式造型上从宏观角度去营造出整条龙形的视觉震撼,服饰色彩上采用红、黄、蓝、绿去诠释中国龙,龙纹图案上,在服装内部点缀出龙鳞、龙爪等细节,配饰上加了些许道具,以人为龙形成龙头、龙身和龙尾的完整造型,整个舞蹈和服饰从文化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上来说都是值得解读和传承,并期待着人龙舞舞蹈和服饰在新时代的设计创新和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龙身龙舞龙纹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龙身蛇形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断龙舞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龙 王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西夏寿陵残碑龙纹复原研究
浅析栖霞龙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构想
龙头咬龙尾
共舞“龙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