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资助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家访工作的探索

2019-12-30刘永连丘文婷王玫武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刘永连,丘文婷,王玫武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1]

2017年3月,福建省全省资助工作视频会议明确提出资助工作的两大核心是“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2018年度福建省学生工作视频会议上,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薛卫民指出:“精准不仅是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还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1]

高校贫困生家访是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是教师、家长、学生联系的温暖纽带,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资助政策,打通家校合力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提升高校精准资助,促进学生资助适合新时代新要求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贫困生家访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贫困生家访就是有计划地深入到贫困学生家庭中去,充分了解贫困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校的资助举措,并与家庭形成合力促进贫困学生成长、成才。贫困生家访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具体表现。

通过开展贫困生家访,高校能更加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背景,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动态,更加及时地向家长反馈孩子的进步和不足,切实提升资助的精准度,推进资助工作围绕“资助育人”目标再上新台阶。

(一)收集家庭信息,促进贫困生的精准认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做好高校资助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近年来,各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研究,采取了不少认定方法,但认定的实际操作存在一定困难,认定的精准度难以确认。

开展贫困生家访,深入乡村(社区)对学生家庭进行实地家访,深入了解贫困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详细了解贫困生的家庭居住条件、父母的经济收入、兄弟姐妹的状况、家庭成员有无疾病等情况,核实受助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精准认定贫困生的贫困等级,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做好、做实,让真正的贫困生能够享受到国家和学校的关怀[2]。通过这种真实的调查,既严格把关贫困生的认定条件,又对其他申请者起到间接提醒与警示的作用,避免虚假申报,消除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偏差,进而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

(二)贴近学生实际,促进贫困生的精准资助

通过贫困生家访,为学生和学校构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教师可以切身感受到学生的家庭氛围、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方式,摸清学生成长的脉络,争取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资助。

在家访过程中,高校一方面要调查研究贫困生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把握他们的思想发展方向,摸清他们成长中的种种困惑;另一方面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如资助认定、心理疏导、职业规划、就业择业指导等,更好地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让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渠道更加畅通有效,促进了贫困生经济解困资助、健康身心资助、就业择业资助和成长成才资助的精准度,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三)拓宽宣传渠道,促进资助政策的精准宣传

近几年,笔者多次参加贫困生家访,从中认识到学生及家长对国家资助政策以及学校资助工作情况并不清楚,比较了解的不足25%,甚至存在很多误区和盲点。因此,有必要加强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的宣传,让学生充分了解“奖、助、贷、减、免、勤、补”七位一体的资助政策体系。

开展贫困生家访,我们走进学生家庭,贴近他们的实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细心解答他们对国家和学校相关资助政策的疑惑,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讲解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让政策入脑入心,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负担。根据不同贫困生的家庭情况,我们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受助方案,送上关怀、送上希望,鼓励家长克服目前的经济困难,共同帮助孩子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乐于奉献、成长成才。

二、当前贫困生家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访工作需进一步重视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少人认为可以用电话、微信、QQ等网络信息交流方式取代上门家访。其实,这种认识是存在偏差的。

上门家访是一种面对面的促膝交谈,它与电话、微信、QQ的听声不见面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薛卫民在福建省2018年学生资助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各级资助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大兴走基层、查民情、送温暖活动,着力打造‘积极有为、务实高效、优质服务’的资助精神,把党的民生工程、暖心工程办好办实。”[1]

通过家访,教师能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上亲切融合,更能消除家长对学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必要误解和怨言,我们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做起来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二)家访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2017年福建省1 500多名师生参与暑假高校资助育人 “资助政策乡村行”“家校关怀万里行”“金融知识校园行”资助三行活动[2],体现了全国各高校对家访工作的不断重视和不断加强。但是,据调查,不少高校仍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和组织保障,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部分辅导员甚至认为家访给本来已经繁重的工作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对家访工作有畏难和抵触情绪,失去了对家访工作的热情度和积极性[3]。这些问题的出现,提示着我们需通过制度建立、组织保证、经费独立、激励到位等措施,真正形成常态化的家访工作机制。

(三)家访实效需进一步提高

当前,大多数高校开展贫困生家访只安排专职辅导员在寒暑假或重要节假日期间单独行动,导致家访范围受限,缺乏“集体智慧”。在家访过程中,很多家访者抱着随便看一看、听一听、走过场的心态,交流内容不够全面,探讨问题不够深入,有的家访者还不注意保护家访对象的隐私,造成家访效果不佳,甚至引发家长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需要在家访人员选择上、时间选择上、内容选择上、保密措施上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探索提升。

三、开展有效的贫困生家访工作,促进精准资助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而高校贫困生家访无疑是实现学校与家庭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沟通联系的有效方法。它有益于学校了解贫困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及贫困生的成长背景,继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实现贫困生的精准资助。

(一)建立健全贫困生家访保障机制

为保证贫困生家访常态化开展,有效促进贫困生精准资助,需要在管理制度、组织体系、经费安排诸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1.制度保障

高校要按照“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原则优化贫困生家访管理体制,强化和规范岗位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家访质量控制体系、贫困生档案管理制度、运行经费管理制度等。同时,要深化贫困生家访改革,优化贫困生家访体系,加强贫困生家访建设。

2.组织保障

高校要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高效运作”的组织体系,为贫困生家访提供组织保障;要成立分管校领导、学生工作处领导、各院系书记组成的领导小组,加强协作领导,保证贫困生家访体系的有序构建及推进。学生工作处组织各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干部、学生成员,组成贫困生家访团队,负责贫困生家访具体事宜,保证贫困生家访工作顺利开展。

3.经费保障

高校要通过“财政支持、学校配套、社会协作”多渠道筹措贫困生家访资金。学生工作处要成立贫困生家访开展工作小组,保证贫困生家访专款专用,保证充裕的经费用于贫困生家访的车旅费补贴、伙食补贴、加班补贴等,保证辅导员保持对家访工作的热情度和积极性,确保贫困生家访工作常态化开展。

(二)精心组织开展贫困生家访工作

高校要精心组织开展贫困生家访工作,以达到对贫困生经济上的精准帮助、心理上的精准支持、精神上的精准安慰,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

1.充分准备,提高效率

(1)认真选择家访对象。每一次的贫困生家访时间是有限的,能受访的贫困生也一定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有选择性地进行家访。首先,高校要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区别不同条件和实际情况,认真选择家访对象。特别是对那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负面情绪较为明显、有潜在问题的贫困生应优先安排进行家访。其次,在家访地域的选择上,高校要把相同或相近地域的贫困生尽量考虑在同一批次进行家访,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充分提高贫困生家访工作效率。最后,家访前充分了解、认真调查每一位受访贫困生的基本情况,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现实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家访计划,认真预测并罗列出家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完备的预案和充分的准备。

(2)精心准备家访内容。开展贫困生家访工作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帮助贫困生们成长成才,使其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假如在家访之前对受访贫困生及其家庭了解不全面、分析和评价不透彻、家访内容准备不充分,就可能在家访时,双方无话可说或话不投机,造成尴尬及误解局面的产生。因此,家访前的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熟悉掌握国家有关资助政策、资助办法、资助标准,清楚学校资助工作机制,准备好相关的材料与资料。其次,家访前需把本次所访贫困生一一列出,根据平时的观察、了解和备案,有针对性地列出每一位受访贫困生的性格、特长、爱好,在学校的主要表现,优点及需要尽快改进的不足和缺点。同时,尽可能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情况,了解受访贫困生父母职业、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收入、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需要提供的帮助等。根据即将受访贫困生不同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分别准备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交流内容和交流方式。有了家访前的精心准备,家访过程中就能深入人心,避免造成找不到访谈话题,访谈内容不符合实际等情况。如此还能让贫困生家庭真正感受到家访的诚意和学校对贫困生的关怀,进而积极配合家访工作,使家访工作真正起到促进精准资助的效果。

(3)科学搭配贫困生家访队伍。通过开展家访工作,实现精准资助,在家访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有关贫困生的经济支持、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学业发展、职业生涯等多方面交流内容。同时,当代大学生思想又比较复杂、社会价值观念又比较多元。因此,必须科学搭配贫困生家访队伍,组建一个目标明确、运转高效的多层次家访成员,家访队伍中不但有党团干部、辅导员、班长任,还应配备学生工作处干部、学科专业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学生干部等,大家组队参与家访,才能和贫困生及其家长就如何更好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克服心理障碍、科学规划学业、积极主动热情参与集体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展开充分深入的交流。

2.用心家访,精准资助

(1)贴心帮扶,精准解困。在家访过程中,通过面对面交谈,充分了解当地的总体经济状况、受访贫困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收入、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需要迫切提供的帮助等,并认真做好笔记。家访回去后进行认真整理归纳分类,根据他们的贫困程度、困难等级实施“差异化”资助方案,分别给予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等,达到统筹安排,精准解困。对孤残贫困生、家里有重大变故、遭受地震或其他天灾的贫困生,确保他们的保障性资助,同时加强励志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争取更多奖学金;对特殊困难学生,重点帮助他们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通过减免学费、协助办理贷款等形式,确保他们顺利入学,通过发放助学金为主,优先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辅,多途径解决他们生活费问题,保证他们顺利完学;对其他家庭经济一般困难的学生,给予较低额度助学金和有针对性的奖学金,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完成好学业。

(2)用心感化,精准关怀。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先决条件。因此,人文关怀理应应用到高校贫困生家访过程中。在家访过程中,家访人员要端正态度,始终对家访对象保持尊重与信任,时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真情融入受访学生的家庭,尽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激发家访对象的真实情感,关心受访者的情感变化。我们要做一名可信赖的聆听着,深入了解学生的自身情况及其家庭情况,尽力还原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耐心细致地讲解各项资助政策、措施和方法,用心传递党和国家的关怀、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努力以情育情、以知育情、以行育情、以境生情,鼓励他们克服目前困难,尽快实现个人自我教育成长。这样一来,真正做到使关怀更有原则、更有深度、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3)温心交谈,精准教育。由于家庭、社会、教育和个人自身原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对较高,心理贫困、精神贫困问题相对严重[5]。因此,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要求更加耐心、细致,更要有针对性。首先,在家访时,向贫困生家长汇报他们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同时,宣讲优秀学生的良好事迹,宣讲这些优秀学生是如何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如何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如何积极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家长对如何教育子女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更乐于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引导他们的孩子向优秀学生学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其次,向家长详细讲解学校的资助工作,让家长了解高校的资助工作与社会上的扶贫工作是有差异的。高校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和任务是育人,不是单纯的扶贫和救济。我们希望家庭能主动、积极、全力配合,及时纠正孩子在思想、心理、情感、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偏差,形成合力,改善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学习状态,促使他们摆脱昔日的种种困扰,愉快地走上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最终实现成长成才的目标。如此一来,我们才能促使国家资助政策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得到准确、合理、有效的落实。

(4)精心指导,精准助业。由于家庭经济上的贫困,贫困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容易自我封闭。他们大都来自贫困偏僻的农村,就业资源比较缺失,就业信息渠道比较匮乏,对未来就业出路容易感到迷茫、彷徨、抑郁和焦虑,他们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家访,与家访对象进行精神上的充分交流、耐心聆听家长对孩子未来就业的期望,仔细倾听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规划,发挥受访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了解其真实信息。同时,向家长传递当前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市场、就业去向等),改变家长不太合理的就业期望。以掌握贫困生个人真实信息为切入点,我们便可激励贫困生加倍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使自身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科学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突出的实践水平,锻炼出较好的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切实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3.跟踪反馈,持续提升

家访后,我们不但要及时分析总结评估此次家访的效果,重点找出做得不足、做得不好的地方,提出下一次家访改进、提升的措施与办法。同时,建立“家访档案”,更新、梳理各贫困生信息,实行贫困生信息动态管理,确保贫困信息的准确、完整、有效,促进贫困生资助的精准认定、精准帮扶、精准教育、精准提升。

另外,高校要建立受访贫困生跟踪机制,搭建多种家校联系平台。如建立QQ群、微信群、班级博客等,既方便及时与家长联系,又方便家长了解孩子所在班级的状况;既可以关注贫困生在班级中的日常表现,又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活动动态和相关信息。对一些特殊贫困生,如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贫困生、家庭遇到突发变故的贫困生,要及时上门关心回访,使贫困生真正体会到学校的真诚和爱护,让家长对学校的贫困生家访工作更加认可、更加支持,贫困生家访工作才能真正为促进学校精准资助发挥效用。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