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域下应用型高校校内实训的跨学科协同发展探究
2019-12-30沈文辉
沈文辉 魏 丽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一、引言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由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两者相互依存,互融互补,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体两翼”[1]。2012年,我国的“2011计划”强调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这种协同具有外向的特点,其实,高校自身内部资源的协调和处理应当成为协同创新和发展的基础。2015年,我国又提出建设“双一流”战略,这为高校内部的跨学科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和契机,因为它要求高校由以往的“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对此特别强调,高校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将根据“双一流”建设的要求探索应用型高校校内实训的跨学科协同发展的逻辑及其机制以更好地服务其人才培养目标。
二、“双一流”指导下的应用型高校的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指我国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它遵循“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对高校的学科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首先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是高校构成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理应成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2]。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秉承这一宗旨,2015年,国务院发布“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指出“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是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与“211工程”、“985工程”相比,它不是简单的沿袭,而是对前者的扬弃与升华。因为前两者强调大学的整体发展,其重心不在学科建设上,或者说对学科发展关注不足;而“双一流”方案实行双重心,既要发展大学,也要发展学科。2017年,我国三部委(教育部、财政部和发改委)就“双一流”建设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会上相关负责人指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3]可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的重中之重。其实,这是国际上高校发展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校长田长霖所说,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突破,一个学校不可能在很多领域同时达到世界一流,一定要有先后,学校要想办法扶植最优秀的学科,把它变成全世界最好的,然后其他学科也会自然而然地上来。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办学定位,高校可分成应用型和研究型。其中,应用型高校主要是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它们以单纯技能型工科居多,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
“双一流”建设对应用型高校的意义在于强调它们特色学科的发展。应用型高校的创建是一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教育模式,无论在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方面它们都面临挑战。在高等学校发展序列中,应用型高校处于“中间地带”,即前面有老牌的、强势的研究型大学,后面有各类高职院校。应用型高校要想在竞争中突出,就势必要推进学校建设发展,努力朝一流大学迈进。在这种新形势的要求下,“双一流”方案的提出无疑给应用型本科大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双一流”方案注重学科发展的特点要求各个高校把学科建设放在办学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努力建设和发展特色学科,以此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实力的快速提高。由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上水平、育特色,力争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拥有一席之地。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得不遵循现代大学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培育特色学科与优势学科。
特色学科就是一所大学的学科建设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点和亮点,是学校学科建设的个性化特征。它具体表现在学科建设和质量上,即“你无我有、你有我强”。因此,特色学科也是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是学校地位、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所在,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应用型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学科。
事实上,我国具备发展特色学科的历史积淀。建国后,我国兴建了大量的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除了一批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以外,我们根据行政建制建立了对口的院校,同时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优势设立了相应的专业院校。由此构建了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和产业迁移,有的院校失去了原有的地方产业和政府支撑,但是其专业基础犹存,这是特色学科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三、特色学科引领下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应用型高校重在“应用”二字。首先,其学科应当具有高度实用性,其专业知识主要侧重于实际运用和职业培养。其次,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鉴于这两点,应用型高校应当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它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其学科特色,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中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早在200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此后的系列文件及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都把实践教学置于突出位置,强调对实验教学、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进行评估与引导。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它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是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模式,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应用型高校作为一种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的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首要教学任务之一。多年以来,各高校对于教学实习、校内实训、科学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关注度有所提高,实践教学在高校整体教学环节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大。然而,仔细审视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实践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欠佳等,这一些弊端致使许多高校无法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推动具体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导致学校缺乏强势竞争力。
“双一流”方案的提出对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其重视学科尤其是特色学科发展的特性决定了现今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是在特色学科引领下的教学体系,且在这种体系中,学科特色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融入学科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促进高校特色学科的建设发展,推动其向一流学科转变。在此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又将吸收不断发展成熟的学科特色,以此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和特色学科的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是高校适应新形势的必要举措,对于增强高校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将学科特色融入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四、应用型高校校内实训的跨学科协同机制构建
应用型高校并非单线发展特色学科建设,而是立足特色学科实现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这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其学科特色,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在“双一流”的视域下,除将特色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外,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特色学科的引领作用,带动校内其他专业甚至学校的整体建设,以促进学校整体实力发展。要想以特色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发展,跨学科协同机制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校内实习跨学科协同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它们亟待解决。首先,在行政层面,跨学科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缺失。高校行政管理层是学校发展大方向的决定者和重大问题的决策者。尽管国家强调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性,许多高校的协同创新依然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学者指出,组织开展跨学科协同活动时常受到行政层面的限制。这种限制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领导行政指令的阻碍,二是上层资金派发不足,造成下层实行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其次,校内实习基地管理机制的设立不当,阻碍了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实现。跨学科协同机制的构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共享。但由于许多实习基地采用“专院专管”的管理机制,高校院系间存在的竞争壁垒及跨院系申请使用的繁杂程序致使实习基地向全体学生的开放程度不高,甚至造成资源闲置的问题。再次,高校学院之间利益分配不均阻碍了院系之间的协同合作。在高校开展跨学科协同活动时,院系与院系之间由于存在规模和发展程度差异,势必会产生主次关系问题,由此又引发院系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此外,跨学科课程势必由不同院系的教师参与,其中二次分配导致的小团体利益的损失进一步阻碍了院系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基于上述问题,应用型高校校内实训的跨学科协同机制的构建应当包括如下几个着力点:
首先,办学观念的调试,要从宽广的视角看待学科之间的关联,强调特色优势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渗透。第一,总结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规律,带动高校其他学科发展。“特色优势学科最大价值和最宝贵的财富是其在‘摸着石头走路’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理念、模式和路径,并将之发扬光大,这是学校实现整体发展可以参照的最佳样本。”高校其他专业在组织开展其校内实训的同时,应吸收特色优势学科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完善自身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此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二,利用特色优势学科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交叉是顺应时代经济发展新需求的必然选择。为了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解决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必须选择学科交叉。高校在构建校内实训体系时,应围绕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资源平台,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学科交叉与融合,实行资源整合和重组。具体来说,首先要整合教师资源,建立跨学科研究组织。跨学科研究组织就是由以某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优势互补的学者群体组成的,是一个集约化的知识劳动组织,便于承担综合性的、复杂的重大研究任务。其次要进一步开放特色优势学科的实训基地,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实验室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它的完善与否和学科发展紧密关联。因此优势特色学科较为完善的实验室的开放,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特色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带动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
其次,构建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依托的学科群。学科群由主体学科、基础学科、通用学科和相关学科构成,它是一个集合,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群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高校可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依托,联合其他在教学内容中有所重合的相关学科,开设具有学科特色的合作课程,并在整体课程体系上做出改进,互通有无。此外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主体,创建多专业甚至是全校共享的实训基地,促进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此发展特色和优势学科群。
最后,在策略层面,高校要提高对跨学科协同的重视,出台鼓励政策,指导协同体制及相关设施的建设。首先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客观评估跨学科协同项目的可行性和价值,对于可行且价值高的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其次是学校成立实习基地管理中心,打通院系管理间的壁垒,实现校级管理以最大限度上开放实习基地,优化设施管理,提高资源使用率。再次是建立合理的薪资分配制度及奖惩机制,多劳者多得,以此提高教师在跨学科项目中的参与度,促进院系之间协同合作。
五、结语
“双一流”方案的提出给应用型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应用型高校,“双一流”的应有之义就在于重视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此外如何构建校内实习的跨学科协同机制并将特色优势学科融入其中的问题,也成为了发挥特色优势学科效力,促进高校整体建设发展的关键。但许多高校目前在行政体制、管理体系、利益分配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了跨学科协同的发展,导致特色优势学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影响力。因此,应用型高校应采用提高学校行政层面对跨学科协同的重视,打通专业壁垒实现实习基地校级管理,建立合理薪酬及奖惩制度等方式,促进跨学科协同机制的构建。同时总结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规律,利用其完善的资源推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中心打造特色优势学科群,将其融入校内实习跨学科协同机制的构建中,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应用型高校校内实训的跨学科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