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研究成果述评

2019-12-30马红霞刘宗灵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建党党员干部

马红霞,刘宗灵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自1921年建党以来,面临一次次的历史变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自身建设和自我完善,顺应时代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勇于面对党内存在的问题,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经过整顿,“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1]。认真分析近年来反腐败斗争中出现的典型案件,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目前整党建党的任务仍然艰巨,形势仍然严峻,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偏离党的宗旨,脱离群众,工作缺位或越位。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四十年的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客观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下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形成了思维惯性,把市场经济规则运用到党的整治生活中,实行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利益,党的建设工作亟待继续加强。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永恒课题和重大历史任务,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成果丰硕。本文选取建国初期,即1949至1952年,作为党的建设研究成果综述的时间界限,考察在建国初期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以及长期战乱后中国社会经济百废待兴的境况,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通过自身建设与整顿带领新中国克服困境,以期回到建政“初心”,存史资政,对解决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困境有所借鉴。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一是党的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分期;二是关于建国初期党的建设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三是关于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等。在以上三点综述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关于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党的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分期

(一)党的建设的科学内涵

学术界对于党的建设的定义比较明确,即政党从自身的价值追求出发,在“内需外压”的政治生态中,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对自身组织进行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党的建设”是专有概念,这一概念中的“党”特指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且多数情况下指代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自身的建设,既包括党组织的扩大建设,也包括党组织的优化整顿[2]。党的建设是世界上所有政党都面临的课题,即使在社会基础、政治纲领、政治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政党,只要想掌控本国的政治生活和影响本国政治发展方向,都面临着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3]。

(二)建国初期党的建设与党的历次党建的分期

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的建设的开展次数和历史分期,学界存在较大分歧,分歧点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关于党的建设的历史分期的主流观点可以概括为两种:

一种是以新文[4]、王芹木[5]、黎明[6]等为代表,认为截止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有七个不同的历史分期,具体为:1941年5月至1945年4月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1947至1948年的解放战争时期的整党运动;1950年下半年和1951年下半年至1954年春的整风整党运动;1957年全党整风运动;1966至1971年文革期间的整党运动、1969至1971年整党运动;1983至1987年改革开放时期的整党运动。

另一种是以卢尚纯[7]、李忠杰[8]、赵亮[9]等为代表,认为有八个不同的历史分期,即:1942至1943年的延安整风运动,1947至1949年的解放区(老区)整党运动,1950年的全党整风运动,1951至1954年的整党运动,1957年的全党整风运动、1963至1966年的整党运动、1969至1971年的整党运动,1983至1987年的整党运动。

以上两种划分方法,除了在部分历史时期的起止时间上有所不同,分歧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的1950至1954年前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党通过整风运动与整党运动,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成功从革命党转型为执政党,而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党的整风运动与整党运动是连续的还是独立的。

之所以出现以上分歧,是因为在一定历史时期党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有一个清晰且大家一致认可的起止时间点。因此,也有部分学者回避了具体起止时间的问题,按照不同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如王明高把历次整党分为中共建党至建国前、建国后至三大改造时期,文革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四个阶段[10];刘铁明则把历次整党概括为五个时期,具体包括延安整风时期、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初期、改革开放后、新世纪[11]。

综合以上,关于党的建设的概念界定学界相对统一,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的建设开展次数和分期则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建国前后。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纷繁复杂、时间跨度长,很难有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具体起止时间界限。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党的建设是党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关于中共各个时期整党研究的文章有数千篇,分别在不同的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关于整党运动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延安整风运动,关于建国初期党的建设运动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以在中国知网上的搜索结果为例,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相关的研究文章约有110篇,其中在地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报等上发表的约占55%,博硕士论文约占45%。目前,国外没有专门研究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的文章,零星有其他研究文章有所提及,在分析当时社会环境时有提到建国初期党的建设①。

目前,国内外没有专门针对建国初期党的建设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相关的研究大多散见于有关中共党史或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刘少奇等的研究著作中,如国内学者胡绳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2]76,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13]26-47,赵文禄等编《整党整风与世界观改造》[14]101-109,高新民、张希贤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史》[15]86-119,王关兴、陈挥著《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16]166-173。国外学者麦克法夸尔、费正清著《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1949-1956)[17]176-192,莫里斯·迈斯纳著《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18]163,斯图尔特·R.施拉姆著、田松年等译《毛泽东的思想-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19]236等,均涉及建国初期党的建设。

目前整理和公布的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的史料十分丰富。改革开放后出版了系列有关党的建设的史料,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辑的《邓小平论中共党史》《邓小平论中共党史》等,中央文献研究室整理出版的《建国来重要文献选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集》《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年谱》《陈云年谱》《陈云文稿选编》等,以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选集》《彭真文选(1941-1990)》《邓子恢文集》等[20],这为研究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全国党的建设宏大的历史背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把视线聚焦到地方,有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切入点对建国初地方党的建设进行研究,如霍晓玲以开封的城市建党为切入点,对开封1948至1953年间党的建设工作进行研究,并将开封党的建设的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从第一阶段“暂停发展”,到第二阶段“初步建党”,再到第三阶段“公开建党”“全党动员”的变化,认为巩固和建设新政权是建国初期党组织大规模扩张背后的强大驱动力,也是党在城市开展建党工作的核心[21];程涛围绕建国初期上海开展党建运动的历史背景、进程、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特点,成效和不足及启示等,进行系统分析和考察,论述了上海在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后,上海市委怎样在华东局的领导下进行整党教育,以建党为主审慎地开展党组织的整顿工作,党的建设与“三反运动”相结合,既推动“三反运动”深入开展,又保证整党建党运动有步骤、有秩序完成[22];胥华论述了建国初期邓小平主政大西南对西南地区党的建设的贡献,分阶段地解读了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对党的建设工作的探索和实践[23],杨丽梅也着眼于在邓小平所主持的西南局领导下四川地区党的建设研究[24]。何志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区的干部培养及其群体发展趋向——以川北区为考察中心》[25]、《地权变动中的新区农村党建工作研究(1952-1954)——以川北达县为个案》[26]文章中,从干部培养及土改整党角度对建国初期四川地区党的建设进行专门论述。

三、前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述评

目前,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党员干部、土改整党、城市与乡村整党的联系与区别等三个方面。

(一)建国初期党建运动中的党员干部研究

关于建国初期党的建设中党员干部研究,主要分为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转型、干部阶级问题及个人作风问题的认识三个层面。

关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何志明以川北区达县为例着眼于新区干部匮乏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通过采取上级训练输送与下级自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迅速缓解干部匮乏状况,并为政治经济秩序恢复奠定了组织基础[20]。杨晶慧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文章等的研究为切入点,分析建国初期党是如何培养好干部、惩戒坏干部,认为在党的建设工作中领导干部的培养是关键,我党自建党以来,就非常重视党员干部的选拔、教育和培养[27]。王大鹏则对建国初期执政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建国初期干部队伍的选任、培养、教育、监督和管理等环节进行系统考察,分析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总结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启示[28]。

关于党员干部的转型问题,黄伟英以赣南乡村社会中的“老革命”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政权建立初期,曾经在土地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党员、团员、儿童团员以及在各级苏维埃政府中担任过一定职务或曾参加过红军的民众这一特殊的“老革命”群体,与新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了“老革命”的转型问题[29];蒋天策则以北京干部队伍建设转型为例,对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转型进行考察,认为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转型基本上是成功的。干部队伍的转型为党领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干部工作体系,同时也指出转型过程存在的不足,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30]。张志永以晋察冀解放区平山县为个案,从干部的革命性与乡土性的拮抗角度,分析建国初期党员干部所面临的摆脱乡土性到适应革命和政权建设需求的转型困境[31]。

关于建国初期整党员干部阶级成分和作风问题。徐进对晋察冀区村干部阶级成分问题的由来进行考察,认为中共经过不断摸索将阶级观念这一“外生观念”运用到中国社会中。分析总结了党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村党员干部的“中农化”现象,即党员干部队伍里的中农占比多、贫雇农占比相对较小的现象,以及围绕这一现象产生的认识分歧,即一种观点认为不能仅仅从阶级成分出发分析村干部出现的问题,认为没有必要去“中农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当去“中农化”,认为“中农化”是村干部队伍出现贪腐等问题症结所在。在土改整党过程中,后一种观点为刘少奇所同意,成为全国土地会议的决议[32]。关于干部的作风问题,尤其是建国前后土改整党之际村干部的“男女关系”问题的,徐进结合客观环境进行温和解读,他认为这类问题不能简单以干部腐化论之,不应当严重高估村干部问题[33]。

(二)建国初期土改运动与党的建设研究

土地改革是建国前后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之一,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乡村党的建设运动的研究必然难以避开土地改革问题,部分研究者还专门就土改与整党进行了系统论述。如岳谦厚、李鑫在《太岳解放区之土改整党》一文中,以太岳解放区作为个案,对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并深化土改的过程中开展的大规模基层整党运动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土改整党,中国共产党肃清了党内阶级不纯的现象、克服党员发展的“拉夫现象”、密切党群关系,并将政权植根农村[34]。何志明结合农村地权变动,对新的解放区的农村整党工作进行研究,认为在通过建立与加强对党支部的管理,使支部在管理党员、组织生产及领导互助合作运动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论述了整党运动与土改运动之间的相互推动[26]。李里峰在《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华北土改期间的整党运动》中,对基层政治精英的有效掌控以及怎样将乡村民众整合到党和国家的权力体系中来进行考察,论述在土改期间中国共产党开展基层整党运动过程中,怎样通过党组织、党员在与群众的互动实现乡村治理目标,并分析总结了党的建设及土改运动影响下乡村权力结构和乡村治理模式的深刻变化[35]。

(三)建国初期农村和城市整党运动的研究

关于建国初期在城市和农村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学者认为二者存在较大差异。霍晓玲以开封为考察对象,论述了中共进入城市所面临的陌生城市环境和繁重复杂的城市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基础还极其薄弱的情况下,制定了有别于乡村的整党建党相结合的任务,将城市的重点侧重于建党,即在城市的各个单位和各个领域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尤以发展工人入党为重点[36]。王锋德论述了有别于城市大力发展党员,农村党的建设侧重于整党,农村从开展思想大讨论和进行共产党员八项标准教育入手,引导群众走互助合作道路,严格鉴定和清洗不合格分子出党,处理违法乱纪典型案件,充分发动群众监督帮助,以整党促进农村工作,在整党的基础上建党,取得了丰富的经验[37]。

还有学者认为,关于建国初期在城市和农村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但是结束进程存在明显差异。赵亮认为这一时期城市乡村的整党运动都与“三反”斗争密切结合,主要任务成为集中反对党员干部的贪污、浪费问题。城市的整党运动于1952年伴随“三反”运动结束而结束。“新解放区”农村的整党工作也于1952年陆续结束,重点转入建党工作。而“老解放区”农村整党工作并没有在1952年结束,主要任务是批判党员干部的剥削致富甚至是“单干”思想,老区农村整党运动还曾与“新三反”运动结合起来进行,以期克服农村基层干部的违法乱纪问题[38]。

四、结语

党的建设既包括党组织的扩大建设,也包括党组织的优化整顿,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的建设开展次数和历史分期存在一定分歧,尤其是对于建国前后,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纷繁复杂、时间跨度长,很难有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具体起止时间界限。

从党的建设研究成果来看,党的建设是党史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目前对于建国初期党的建设运动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研究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的论著,相关研究也是散见于有关中国共产党党史或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刘少奇等的研究著作中。与研究成果稀少形成鲜明对比,目前整理和公布的整党相关的史料非常丰富,这为研究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地方档案馆保存的建国初的丰富史料也是研究的坚实基础。

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党员干部的教育和整顿;二是怎样围绕土改等中心工作开展建党整党工作;三是城市与乡村整党侧重内容的联系与区别。这些研究内容,聚焦于建国初期党的建设中的核心队伍——党员干部,很好地结合城市和农村的中心工作进行系统化、立体式研究,呈现了建国初期中共是怎样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带领新中国克服重重困境,走向建设和发展之路。

但是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是分析还不够深入,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没有将建国初期党的建设融入到宏大的时代背景和地方具体地缘政治、风土人情中进行考察;现有研究文章所运用的参考文献资料,大多还是以公开出版物为主,也有少量运用地方档案馆、党史研究室整理出版的史料,而对于原始档案资料的运用则是几乎没有,相关史料的挖掘和使用还不充分;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中共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路径以及所取得的历史经验等领域, 没有对建国初期党的建设过程中,党的组织系统建设进行系统分析,对时代变迁中普通党员以及党员干部队伍个人命运和发展前途的关注还相对缺乏。

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研究是一块充满魅力且待挖掘的宝藏,拓展研究层次和研究领域,转换视角,深入分析,是未来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研究的前进方向。

注释:

①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统计数据。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建党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新书架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好干部”与“坏干部”:建国初期我国干部的培养与惩戒(1949—1956年)
浅析建国初期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
建党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