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的异乡者
——读王安忆的《红豆生南国》

2019-12-30陈佩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月娥乡土移民

陈佩娟

(陕西理工大学, 陕西汉中 723000)

《红豆生南国》是王安忆2017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乡关处处》《红豆生南国》《向西,向西,向南》三篇。作者用三篇小说给我们讲述了生活在不同城市的移民者的故事。在繁华的城市,那些外来者们用他们的勤劳与和智慧在城市努力生活。尽管城市人来人往,但对这些外来者来讲,他们在身份和情感上都很难融入进去,他们依然处于孤独之中。王安忆通过对三个身份不同、客居他乡的异乡者的书写,表现出那些定居于城市的人们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同时也反映出人口流动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冲突。人们在陌生的城市谋生,要尽快融入城市,但对以前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又有所保留,这就形成了城市里的老乡群。人们喜欢和与自己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也是一种留恋故土、缅怀故乡的无奈之举。他们期待重归故里,但现实的生活却无法满足他们的愿望,这也就造成了现在大多数城市移民的精神孤独。此外,作者也写出了那些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者们对身份和血脉的焦虑。作者通过对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移民者们的书写,反映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情、人性和城市异乡者的乡土情感。

一、王安忆的城市视角

保姆月娥、编辑“他”和商人陈玉洁,他们三人有着不同的特点:月娥淳朴、勤劳;“他”深沉、宽厚;陈玉洁优雅、端庄。同时她们又有相同点,那就是积极、善良。作为城市移民者,他们承受着生活的孤独,面对着许多困难,经历了各种变故,独自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那些看起来波澜不惊的生活也会让人感觉到疼痛、感伤或开心、激动。城市的生活节奏飞快,人们都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同自己无关的人来往,因此这些城市移民者很少被关注。许多城市移民都面临着去与留的艰难抉择,也有许多城市居民不再选择留在原来的城市,就如同陈玉洁这样的老上海人,他们会移居国外或者其他城市,成为海外移民者。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原来的家乡,到异地谋生。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生活逼迫而选择离乡,在异乡的他们,并没有在孤独和失落中失去自我,失去对人生的追求。《红豆生南国》中的“他”小时候家境贫苦,被卖给了阿姆。年幼的他跟着阿姆来到陌生的香港生活,在很多方面都不顺利。结婚后婆媳关系常使他夹在当中受气,经常陷入两难的境地,最后他离婚了,孩子也跟着妻子离开。在生意上投资失败,落入人生的低谷,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堕落。虽然养母阿姆脾气暴躁,早年也因为“他”给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而粗鲁地折磨过他,但他依然感念阿姆的养育之恩,一直尊重她,照顾她,为她养老送终。离婚之后虽然他变成了孤独的留守者,但是面对女同事的示爱,他为了她的未来考虑,拒绝了。事业失败后他沉着面对,接受命运和现实的安排,重新找到工作,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乡关处处》中,五十多岁的月娥到上海做保姆,尽管她对城市的新鲜事物很好奇,但她并没有刻意去打听,本本分分做自己的工作。被雇主误解时,她极力反驳,不因为自己的农村身份而忍气吞声。她尽心尽力照顾每一位雇主,省吃俭用存下每一笔工资,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给家庭减轻负担。《向西,向西,向南》中陈玉洁离开家乡,只身到美国生活,期间她发现丈夫出轨了,女儿也因学业离开她,原本和睦的家庭被摧毁,面对变故,她并没有怨恨,而是勇敢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好友徐美棠一起经营餐厅。尽管生活中总有些琐碎的事来得猝不及防,他们始终在积极应对,顽强地与生活抗争,克服自己内心的疲惫与恐惧,坚持自己对生活最初的目标和向往。事实上很多人会在成长的道路上慢慢消沉,而他们在异乡,想方设法相互支持,在陌生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

王安忆对于城市移民题材的关注与她的经历有关。“童年时期随父母到上海生活,初到上海时难以融入这个新的环境,家庭的原因更让她与她的保姆感情深厚,她对上海市民阶级的认识是通过保姆实现的。”[1]拉康谈到:人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他人的介入,人只有在他人的形象中才能了解自己。王安忆也是从自己与保姆们的交往中意识到自己和这些外来人之间有着共同的身份和处境,对城市移民者的书写不仅仅是记录城市移民群体,而是对自身处境的书写。陌生环境中语言不通,再加上母亲严格的家教,让王安忆感到自己不属于这个城市。她极力想要排解这种孤独,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这也让她有了更大的兴趣去观察社会底层移民者们的生活状态。共同的身份认同,使她在情感上对城市移民群体有更深刻的体会。对于这些城市移民者来说,城市的繁华能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必定是艰苦的,除了工作带来的身体上的疲惫,更大的痛苦来源于精神层面。对新城市的陌生感,让人难以融入这种环境。事业的失败和困难、家人的离散和矛盾,都会成为城市移民者们的生活障碍。

二、城市移民的乡土情感

作者早期的城市移民题材作品多是写女孩子们渴望城市生活,为立足城市奋力拼搏。比如《富萍》中的富萍,从农村到上海后眼界更开阔了,认识到命运应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家人安排的婚姻表示不满,选择出走,与居住在上海棚户区的残疾青年结合。《妙妙》中的妙妙,虽然生活在小镇,可心气很高,她对美好生活的认识都来自电影里描述的大城市生活。她的穿着打扮和思想行为也紧跟城市的潮流,因此她成为了小镇上的异类。在先前的作品中,作者更多的是写年轻的农村女孩子对现实不满,向往和迷恋城市生活,展现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迫切想要实现自己理想的状况。《红豆生南国》这部小说集的故事与之前作品有所不同,这些移民者的生活中少了浮躁和冲动,更多地展示了理智、温和的一面,对于故乡不是像妙妙那样想要逃离,而是充满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农村也逐渐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人们不再刻意改变自己的农村身份。就像月娥这样的打工者们都认识到,城市只是他们谋生的地方,而不是最终的归宿地,所以对于城市生活也就不会太痴迷。另外,人到中年,脾气也越来越温和,考虑问题也会更周到,在处理问题时会冷静思考,作者在写作中也体现出这一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具亲和力。

小说中的主人公尽管以前的生活状况多有不同,他们在城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生活。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月娥从农村到城市是为了挣钱,减轻儿子的负担;阿姆带着“他”定居香港也是因为去菲律宾寻夫无果,家乡回不去,半途定居香港;陈玉洁到美国一开始是打算看望女儿,后来决定买房,寻找商机。他们不再强烈要求拥有城市人的身份,更多的是为了到城市工作,改善经济条件。现代社会许多人的追求也是如此。在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现实生活相比理想是大家更迫切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农村人往城市移,城市人向外国移,这也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趋势。相比农村,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工资水平也较高。虽然他们在城市面临许多困难,做的工作也是最累、最辛苦的,但为了能给后代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给他们一个好的经济条件,改变家族和后代命运,他们选择在城市挣钱,努力让后代离开农村。对于许多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城市人,也更愿意移民国外,投资经商或者在国外找一份工作,或者让子女在国外接受教育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的交流合作加速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交通和通讯技术的不断革新也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加快了人口的流动。作者的书写就是表达在这样的社会发展中,普通人的生活变化和他们对于乡土、血缘的感受,对于喧嚣的陌生城市生活的理解。

在一个新的群体里,移民们还是希望能够离自己原有的生活更近一点,希望在新的城市重新建立起一种乡土情感,所以他们的交际圈子也基本限定在同乡人之间[2]88-94。月娥从农村到了上海,与他的同乡们挤在一起合租房子,一是为了节省房租,二是因为跟同乡们在一起让她有亲切感。在外地,同乡人就是希望,是支撑着她继续留在城市的精神力量。她们那些同乡相约一起去跳广场舞,去逛动物园,她们之间是原有的地缘关系群体的转移,其内部关系还是维持原状。月娥与上海的各个东家们之间是新形成的地缘关系,因为她插入到了另一个群体当中去了。同样的,《向西,向西,向南》中,在陈玉洁、徐美棠还有餐厅的华裔女人和福建男人以及那个香港的富二代之间形成的交流关系,也算是一种地缘关系。“他”在香港的生活圈子很小,婚前与阿姆在一起生活,有几个同学关系较好,成家后以家庭为中心,离婚后独居,常来往的朋友也就是同一个单位的同事们。他们都是在外漂泊的人,对于故乡的依赖和乡土文化的怀念之情很深,但是她们又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处境。月娥是地道的农民,最终想要回到故乡。对于“他”和陈玉洁来说,原来的故乡已经没有他们生存的空间,虽然在城市有了安身之处,但又不能完全接受和认同现在的新家。他们是无根的人,所以在异乡的这些漂泊者就更需要同乡之间的团聚,彼此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三、城市移民的艰难抉择

对于移居他乡的游子,故乡浓浓的血缘亲情是他们终身的牵挂,异乡同根同源的深厚友情是他们生活的依靠[2]45-50。在《红豆生南国》中,“他”多年以后回到故乡与亲人相认,照顾生母的晚年生活,血缘关系就是维系他和家族的纽带,生母给了他生命。他相信父母是因为贫穷才将他卖给阿姆,在他的心中,亲情无价,承载着亲情的故乡才是他一直思念的真正归宿。《向西,向西,向南》中,陈玉洁和徐美棠在国外都习惯和华人相聚共事。《乡关处处》中,月娥除了工作需要,基本上都是和自己的同乡姐妹们在一起。他们离开原来的圈子,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环境中,以前的所有感情和人脉都被切断,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孤独也随之而来,对家乡和原来的生活更加思念。因此,新的人情关系的建立就非常重要,这是移民者们在以后长期的异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情感需求。作者从知识分子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现象,随着移民者离开故乡,他们的乡土情感断裂,通过原来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形式保留,形成一种较为本土的文化圈,在城市让这种乡土情感又继续生长,以此来缓解他们对亲情和乡土的思念之情[3]。王安忆在童年时期看到其他小朋友能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去走亲戚,但自己却只有“同志”家可以走动。因此她在情感上也期待血缘亲情和乡土人情的建立,在写作中表现出对传统的家族、血缘和乡情的关注,同时也体现出对城市移民的情感关照。

城市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人们有了一定的条件去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许多人将留在城市定为自己的终身目标,但是又有许多人始终无法融入进去,这当中除了经济原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文化与血缘。移民者身居城市,却又不真正属于城市,在城市中他们的血缘关系和家族体系丧失[4]。就如《红豆生南国》中的“他”,在香港生活多年以后,有了三个孩子,当他再回到故乡,对生母尽赡养义务,此时他与生母之间并没有什么感情,只是因为血缘的连结。在香港,他的家族只限于他与儿子两代人。这也像现在的许多城市移民一样,血缘关系只是维持在一代人或者两代人之间,有家而没有族,血缘的联系只是在小的家庭内。第一代的城市移民者们还会逢年过节就不远万里奔赴家乡,与家人团聚,但是他们的后代是在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对于乡土的情感基本不存在,这也就对乡土血缘的延续造成了威胁。后代在城市讲当地的语言,遵循城市的生活方式,建立在城市的人际关系,在未来他们不会再回到农村。现在的许多农村年轻人外出工作,老年人留守在家,这一代的老人去世后,年轻一代基本上也不会再返乡,这也正是现在的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作者通过对移民者的城市生活描写,反映出随着人口迁移,原来的血缘和家族关系正在逐渐消失。

作品中还揭示了移民者对另一种环境和文化接受的问题。陈玉洁多年前在柏林出差半个月,使她倍感无聊。在国外吃中餐,住中国旅馆,逛中国人的书店,交中国朋友,她并不觉得自己要融入到外国人的圈子中去,她听着歌剧会睡着,逛街也感到无聊,简直是一种折磨,她在异乡寻找家乡味道时遇到了多年后成为了她好友的徐美棠。美棠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她无法融入外国人的圈子。到欧洲三十多年,受了很多苦,最终也安定了下来,但是她一直在华人的圈子中生存。多年以后,她依然会认为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很奇怪,即使常年在国外生活,也忘不了那一口家乡话。作为跨文化的移民,尤其是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在内心还是很难完全接受另一种文化。徐美棠与陈玉洁最后的友情与相伴,除了她们彼此在最需要帮助和依靠的时候给予对方安慰和鼓励,还有就是她们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认同。

第一篇《乡关处处》中,月娥是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城市移民,在农村生活了五十多年的她,性格里有着农村人的淳朴真诚、吃苦耐劳,但又对城市的新事物有点胆怯和疑惑。她所见到的城市人的生活与她想象的并不同,在传统习惯和道德要求下生活的她对城市人的生活无法理解。初到城市,见到了许多她先前没有见过的“奇葩”生活。比如,第一家的雇主,全家人冬夏都住酒店;一家子都不工作,靠着和父亲差不多年纪的“女婿”养活;女人炒股,大房子炒成了小房子,小房子最后也被炒没;爷爷的儿女卖掉了老房子,把爷爷送到了养老院……作者通过月娥这个农村妇女的眼光来审视现代的城市生活,让人物形象更具体,故事更生活化,可读性更强。用低于作者视角的错位叙述方式,反映了在城市生活中出现的许多与传统道德观念相违背的现象。月娥觉得这种过日子的方式就是瞎折腾,这也体现了作者对现在城市文化发展中一些现象的讽刺。

作者对于故乡、家族、血缘的书写,以及这部作品中人物对故乡和家族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对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不断萎缩现象的思考。月娥对上海的雇主们生活状态的感受,也是作者对城市人的生活被物质充斥、人情味逐渐缺失现象的批判。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忙碌的工作让情感需求和精神生活被逐渐遗忘。与此相反,小说中移民们用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努力工作,更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两种生活形成一种对比,更凸显了作者对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违背亲情伦理的价值观的批判,对积极向上、踏实勤奋、不忘初心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肯定。

四、结语

《红豆生南国》这部小说描写移民者的生活状态,揭示了移民在异乡的真实生活。在真实生活中,文化、血缘、生活习惯等因素给移民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生活压力和离乡之后的心理压力也给他们造成困扰,这都是当下应该重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关注移民者的生活状态是必要的。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更注重体现人们的生活观,这些移民不管身处怎样的困境,他们都是理智地面对。文化寻根意识促使作者通过小说人物来展现血缘亲情和乡土文化的力量,对当今社会上存在的消极堕落的文化表示批判。通过文字极强的表现力,可以准确地表明人物的情感和行为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给读者创造一个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作者用丰富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讲述了城市移民的生活状态,反映出文化和乡土情感是影响城市移民群体生活的重要因素,对现在城市移民的文化根基和乡土血缘关系提出了思考。

猜你喜欢

月娥乡土移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大棚内外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内陆移民(外二首)
Immigration移民
读《乡土中国》后感
落发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