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
2019-12-30赵精华张兆文
赵精华,张兆文
(1.福建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当前,坚持推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做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努力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建构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还要做好育人工作。人为割裂“教书”和“育人”的行为违背了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当前社会条件下,不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是社会其他成员,对协同育人、合力育人都有着强烈的共同期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探索研究和机制构建,既是现实需要,也是时代诉求[1]。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
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及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指出“协作直接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实质上是集体力”[2](P327),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集体力,事实上就是生产的合力。恩格斯在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政治条件交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时提出了历史合力思想:“历史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3](P327)。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对于我们协调德育工作各种力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教育主体合力的可能
一是宏观政策上要求形成合力。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同时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专职为骨干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努力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
二是实际工作中存在合力可能[4]。一是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育人的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人才;二是导师和辅导员育人职责存在互补性,导师主要从科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上引导研究生,辅导员主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三是在育人手段上存在差异的部分,导师主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的熏陶渐染研究生,辅导员主要以具体的谈心谈话、学生活动等方式开展工作。目的一致、职责互补、方式多样,为导师和辅导员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时代诉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蓬勃发展。教育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必然带来新的挑战,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新形势下,随着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变革以及思想观念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下成长的研究生,其思维认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受到诸多因素的交叉影响。这些现实强烈呼唤着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一是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伴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的规模也迅速扩大,近年来虽然增长趋缓,但仍然保持着4%的增幅。招生规模的扩大给更多的青年提供了深造的机会,但随着招生门槛的降低,生源质量也相对有所下降,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数量的要求,管理体制跟不上扩招的规模,给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二是研究生面临更大更多的压力。研究生大部分处在成人阶段,甚至有的已经成家立业,需要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就读期间的学费与生活费等也产生较大的经济压力;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研究生学习具有更强的专业性、科研上需要更强的创新能力,以及毕业论文等带来较大的学业压力;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研究生的还面临着就业压力。这些多元化的角色和多重的压力,极易使研究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形势。
三是研究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受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西方思潮的影响,部分研究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表现出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偏重科研而忽视道德修养:在考试中作弊、在科研上学术不端等问题,这些都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现象。
(二)合力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在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导师、辅导员和研究生的接触相对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但在实际工作中两支队伍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存在合力育人机制的不健全的问题。
一方面,导师、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局面。首先,大部分的导师缺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研究生导师门对和德育工作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德育是政工干部的工作,导师只要做好科研学术教育引导就好。当前,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更多的是停留在意见指导上,普遍缺乏实质性的举措。其次,研究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较低。辅导员主要依托班级党团组织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较少介入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工作抓手不够有力有效,育人效果的实效性受到削弱。
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健全的合力育人绩效考评机制。高校的办学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师资力量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高校对导师的考核主要从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方面进行考核,导师的工作重心也都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责;而辅导员的工作涉及校园文化、心理健康、党团建设、就业创业、安全稳定等方面,甚至还身兼数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等,缺乏与导师的沟通联动。
(三)社会生态环境纷扰多变
一方面是“多元文化”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冲击。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发生了极大改变,思想行为也受此影响。在信息呈爆炸式传播的社会生态下,研究生不自觉地接受着信息轰炸,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客观环境影响下,价值冲突不断加剧,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和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也随之汹涌而来,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部分研究生对理想信念变得冷淡与默然,产生了盲目与困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是社会不良风气不断侵蚀研究生的精神家园。当前社会上滥用职权、拜金主义、诚信缺失、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对高校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研究生不能够安心科研学术,在巨额奖学金的诱惑之下,为了评奖评优而做出抄袭剽窃、伪造数据、买卖论文等学术不端的行为;或是为了暂时避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读研读博,为了增加找工作的筹码才参加学生工作,一门心思的钻营人脉关系,学术风气浮躁,无法安心学业等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行为愈演愈烈。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优化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承担着启迪思想、塑造灵魂的重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不断丰富发展,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思路、新途径。
(一)界定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从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责来看,二者同时肩负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由此产生了工作重叠,对于职责界定不清的工作,双方博弈所可能产生的结果就是双方各自将容易的工作留给自己,困难的工作留给对方,这就造成导师工作积极性的降低和二者沟通的障碍[5]。需要明确的是,导师与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界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尤其是针对二者工作职责重叠的部分,通过顶层设计和横向沟通,建立一套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育人责任制度,清晰的界定各自的工作职责范围,明确哪些部分导师做,哪些部分辅导员做,哪些部分需要二者联动配合,以明确的制度,界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责;根据制度考核履职情况,充分发挥导师和辅导员的育人作用。
(二)加强联动协调,提升育人工作合力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研究生工作部门、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等合力,共同将德育工作融入到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当中。要加强理念转变和顶层设计,加强联动协调,不仅是加强导师与辅导员二者之间的联动协调,更需要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和研究生工作部门打破固有的相对独立的藩篱,紧密的配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工作部门和培养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可以互相兼任或是部门合署办公[6],从而使得“合力育人”的理念能够在学校层面得到贯彻和落实。其次,要以明确的制度加强对导师的日常管理,要将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考核体系,研究生工作部门要参与导师队伍建设工作,促进导师育人职能的发挥。
(三)净化高校校园风气,健全育人评价制度
高校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科研等工作中与研究生的接触较多,对研究生的品行观念等必然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净化学校风气,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而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引领研究生。此外,要健全高校育人评价制度,努力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和富有成效的全员育人考核机制,调动育人各方面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对导师的考核不能停留在仅仅考核学术水平,也要考核德育工作质量。要切实完善相关激励和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导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建构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沟通、加强联动协调、完善德育生态以及健全育人评价制度等手段,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切实增强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合力育人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