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刍议

2019-12-30盛春华

关键词:革命思政时代

盛春华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革命文化是在近代的历史境遇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创造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能够在强化理论认知、深化使命认同和激发实践热情等维度涵养时代新人担当精神的生动教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课堂主渠道之外的大学生的全部生活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把革命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把革命力量、革命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和价值理念中,切实为新时代培养出具有革命文化精神品质和行为素养的时代新人。

一、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时代意涵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渗透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是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2]因此,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单一的知识点贯穿,而是要实现革命文化由应然向实然的价值引领,这既是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革命文化回归生活世界的现实需要。

(一)新时代坚定革命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记忆,文化兴则国家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基因。因此,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而且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自信。毋庸置疑,革命文化根植于革命实践,诞生于中国救亡图存之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在和平发展年代,革命文化不应该被淡忘,而应该结合当代国情继续弘扬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革命文化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青年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离不开革命文化的融入。革命文化只有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大学生丰富精神滋养,沉淀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继承革命文化”、传承和创新革命文化。

(二)革命文化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旨归

思想政治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全国高校思政工作发展的新要求。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客观史实和价值旨归,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P234)而“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P236)。因此,革命文化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现实的生活过程”,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才能更加有效地以“用盐”的教育艺术,使革命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日用而不知的效果。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最后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也是其发展的最终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不断变化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新时代意味着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有新发展。革命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思想内核上都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内在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革命是“最好的营养成分”[6]“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7]“继承革命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共同创造的革命文化,是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鲜活教材;也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新领域,更是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毋庸置疑,革命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革命文化在实际的宣传教育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亟需我们予以正视。

(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创新性发展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的教育两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高校辅导员开展高校日常系列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政治素养以及道德品质。虽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生活化的教育,能够更好的把思政课理论和其精神更好融入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中,但是仍有个别高校存在思政理论课枯燥难懂,思政理论课教育方式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角狭小,活动方式带入感不强,大学生参与性不高等现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够现实化、内容不具体、方式单一等问题凸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创新性发展;此外,不少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基本没有发挥出“生活含有教育意义”、“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独特教育作用,没有让大学生真正领悟其意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革命文化亟待进一步加强当代语境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优秀文化是时代的格言,革命文化要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新名片,要服务于人民实践生活,让人民感受到革命文化的力量。然而并非所有的革命文化都能服务于当代,革命文化形成于独特的历史时期,年代久远,时代性不足,有些革命文化已经不再适用人民的实践生活需要,需要紧跟时代,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当代的青年对革命文化的思想知识的贫乏、心理认同基础的缺乏,很难深刻领悟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历史底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大学生的生活课堂,也是革命文化加强当代语境的主要阵地和突破口,只有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占据其全部生活课堂,才能做到对大学生的所需所想所求的关照,才能有利于形成最具有时代性的革命文化话语体系。

(三)大学生亟待强化革命文化的心理认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主体拥有不同的价值需求,价值多元化便应运而生。新时代,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物质财富的増长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中华优秀文化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人们的社会认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90年代,成长于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在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念上更倾向于多元化的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社会现象和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氛围,导致当代青年形成一种追求“立竿见影”、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的价值理念。近年来诸如厦门大学“吉吉良”事件和高铁“座霸”博士等社会热点问题,揭露出一些高等教育人群浅显道德丧失化和当代青年的浮躁甚至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念,对革命文化缺乏心理认同基础。

三、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革命文化只有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生活教育,才能使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前行、源远流长。

(一)因事而化:以文化人感召大学生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生活意蕴,是革命文化回归生活世界的新视角和新阵地。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文化维度的支撑,需要“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8](P378)因事而化就是借“事”而“化”,以“化”督“事”,两者相互促进,使学生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革命文化因事而化就是要“以文化人”,“以文化人”就是通过文化来教化人、感化人,利用精神文化的隐形环境,开展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文化人”最好的实践领域和实现方式。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力度、全力打造校园革命文化环境建设,创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加强校园“两微一阵”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革命文化的传播教育,构建系统的革命文化思政理论课程,举办“红色教育家”的讲座,开展“红色故事”主题展览馆,策划实施“革命事迹”朗读会等一系列活动,建造革命文化传播的立体格局。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当地革命文化资源,构建高校和社会的协同联动机制,大力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馆、遗址遗迹和烈士陵园等进行参观、调研和教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革命文化力量。用学生喜爱的文化方式将革命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革命文化物质特色,升华革命文化精神内涵成果,因地制宜,达到用革命文化的隐形教育去感化大学生,增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相关知识和精神信念的理解和领悟,进而指引他们养成良好的革命素养和政治素质。

(二)因时而进:构建革命文化的当代话语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9](P456),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新时代将会更加显著。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是“继续革命文化”的步伐不能停歇,革命文化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一方面,要树立面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炼出新时代的革命文化话语体系,特别是做到对学生的话语关照,使主渠道思政课教材更加鲜活,让学生能更好的接收和领悟革命的精神滋养。在融入的过程需要构建完整的革命文化的学理结构和理论体系,才能使革命文化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入更强,更能发挥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各高校要推进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也要推进进入其他各学科,从而形成一系列的与各学科相结合的革命文化的理论体系,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潜移默化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打通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的生活壁垒,构成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革命文化当代话语体系。

(三)因势而新:以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0]。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代表,应该因势而新,要跟进新形势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不仅要与时俱进,而且要回顾过去的优秀文化,不断汲取养分,培育新的价值观念和更加全面的人格。一方面,革命文化回归人们的视野,在传播革命文化教育的同时,更要着重于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的现实向度,涵养大学生,以德塑人,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新的价值观念,进而转化为他们的精神养料和行为习惯,养成对革命文化的心理认同基础。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的自觉。马克思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人自身。”[11](P46)所以,学生的行为养成和人格塑造必须要回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接受革命文化教育、养成革命习惯,自觉培养革命品质、精神和信念,增进对革命文化的心理认同,进行自我教育,培养革命情怀,进而形成自觉的人格。

猜你喜欢

革命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的出行革命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