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蜜蜂显身手,多措并举助农再增收
——蜜蜂产业扶贫探索与思考
2019-12-30陈东海柏建民姚真良牛庆生
王 志,陈东海,张 发,柏建民,姚真良,牛庆生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省 吉林市 132108)
俗话说“一箱蜂,一亩地”,就在全国上下打响精准脱贫战役那一刻,蜜蜂饲养的优势便逐渐脱颖而出,各地捷报频传,蜜蜂产业的发展势头空前高涨,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对于蜜蜂产业,传统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周期长、竞争大、风险大、劳动力需求量大、存在污染、见效慢。蜜蜂饲养优点诸多:利用自然界的植物资源或农耕作物,不需另行栽种,不需割草备料,不需磨米放牧;不占用耕地,可平面可立体,房前屋后、葡萄架下、田间地头等均可发展养蜂生产;无需过多人力,技术要求相对不高,老弱妇孺均可操作,不影响正常农耕;投入小,当年即可见效;无污染,还可促进植物授粉,保护环境,生态效益显著。加上蜂产品本身对人们的营养保健作用,在山区的扶贫工作中可谓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2016-2018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所充分发挥国家蜜蜂基因库、国家级重点种蜂场的蜂种资源优势和养蜂科技优势,在柳河、汪清、龙井等县市的贫困村开展养蜂精准扶贫,均实现当年投入、当年脱贫的目标,现就扶贫经验总结如下。
1 蜜蜂产业扶贫模式的探索
我所经过扶贫实践经验积累,在养蜂扶贫模式实践中,积极帮扶贫困县市发展西方蜜蜂饲养,取得了良好效果,简单介绍以供广大蜂友参考。
1.1 资源丰富地区:以点带面,共同富裕
吉林省东部、南部等区域地处长白山脉,自然资源条件较好,森林覆盖率90%以上,拥有椴树、槐树等大宗蜜粉源,同时各个季节杂花密布,分布辅助蜜粉源植物400多种,为蜂群饲养提供了优良的蜜粉源资源。这些山区工业落后,以农业生产为主,相对贫穷,但确是发展养蜂业得天独厚的场所,适合直接采取定地养蜂模式。
这些地区的主要问题是观念相对落后,扶贫工作开展时,需要逐步打破传统农耕思想,重点发展一些养蜂户发家致富后,再以“先富”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即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所2016年扶持的柳河西腰沟村5户贫困户蜂群当年均发展到20群以上,生产优质蜂蜜合计4 500 kg,户均实现销售蜂蜜收入34 800多元。脱贫并非最终目标,地区产业发展才是核心目的。通过5户养蜂科技扶贫取得的成效,极大地刺激了地方蜂业发展,近两年该地蜂群饲养量迅速增长,如今仅该村的蜂群数量就已达到了1 000群以上。2017年汪清县养蜂扶贫初见成效后,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2018年汪清县蜂群数量由2.1万群增加至2.5万群,增幅达到19%。
1.2 资源一般地区:互联互通,协同作战
部分地区蜜粉源条件较好,但难以满足全年的养蜂生产需要。比如椴树蜜粉源虽然一般,勉强能够满足商品蜜生产,但山花蜜粉源较差;或者辅助蜜粉源较好,繁殖蜂群条件很好,但缺少大宗蜜粉源等。这样的地域发展养蜂,优点是饲养环境良好,外来蜂群较少,患病机会少,蜂群不会过于拥挤,缺点是有些时候蜜粉饲料缺乏,需要补充饲喂,饲养成本略高。
此地域发展养蜂,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避开劣势,加强与周边场地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蜜粉源信息和转地信息,采取定地结合小转地方式进行养蜂生产。进行养蜂科技扶贫时,要注意资源调查,控制蜂群数量,进行蜜蜂补充饲喂相关知识的普及,加强杂花蜜粉源的利用,推广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生产技术,提倡繁衍蜂群(通过销售蜂群也可增加养蜂收入)。椴树花期前,根据掌握的蜜粉源信息,及时转运到大宗蜜粉源场地,采收椴树蜂蜜,增加养蜂收入。我所扶持的延边龙井永胜村2户养蜂户进行小转地结合定地饲养蜜蜂,一户从12群繁殖到26群,群产蜂蜜50 kg;另一户新繁殖20群,群产蜂蜜20 kg,均实现当年脱贫。
1.3 资源匮乏地区:集中饲养,整体推进
有些地区全年蜜源条件较差,只有一种或两种可被利用的蜜粉源,比如吉林地区西部某些村镇,只有秋季的紫苏蜜源可利用;白城地区只有秋季的葵花蜜源可以利用。这样的地区发展养蜂较难,蜂群日常生存有一定难度,但也一样可以应用蜜蜂养殖脱贫致富。这样的地区宜采用集中转地饲养的养蜂扶贫模式,可以几家联合,也可以由村委会组织人员进行集中饲养,从春繁到秋繁本地无蜜源时,一次至多次转地模式,到蜜源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蜂群饲养,集中进行蜂群繁殖、防疫和生产活动,待本地的蜜源花期时,再转回本地,或秋繁后转回本地进行越冬。这种养蜂模式大家齐进退,利润均分,但需要支付养蜂人的工资,收入相对减少。我所在吉林市永吉县一拉溪镇北阳村开展的养蜂扶贫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由我所派出专业技术人员饲养该村购买的蜂群,由该村派出2~3名贫困户人员或村里有志养蜂的村民跟随养蜂,学习技术,该蜂场所得的销售收入归村委会支配,用于村里的扶贫资金。3年后,该村选派的养蜂技术人员可以正常进行蜜蜂养殖管理时,我所不再管理该蜂场,该产业仍然能够可持续发展。
2 蜜蜂产业扶贫帮扶方式的探索
2.1 采取多元化技术培训,手把手传授养蜂技术
养蜂科技培训是农民获得养蜂知识的捷径,也是科研人员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之一。培训的方式有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织和管理,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可以利用地方政府组织的培训,或者在生产期组织当地蜂农在村部进行培训,也可在蜂场现场进行示范培训等。
2.1.1 集中培训
与各地蜂业技术协会、养蜂专业合作社、养蜂管理站、公司等合作,由他们组织当地养蜂者,每年在春季蜂群出窖前或在蜂群入窖越冬后集中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这个时间段举办的培训活动,蜂农参与度较高,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学习效果较好。2017年我所在贫困县市共举办培训10次,培训人数超过1 100人,培训内容包括养蜂效益、饲养、育种、蜂病防治、发展趋势等各方面。2018年,我所派出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进行养蜂科技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已培训10次,培训人数合计960余人,其中培训科技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合计238人。
2.1.2 入户培训
是技术人员亲临蜂场、直接就蜂群的饲养状况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养蜂者如何来提高饲养效率、诊断蜂病、生产优质蜂产品等。2016年,我所组织扶贫工作队7人,其中研究员2人、高级养蜂技师2人、养蜂技师3人,按照蜂群周年繁殖及生产季节中的不同时期,先后派工作队入村60余次。2018年,汪清县发展养蜂户较多,多达58户,且相对分散,针对此情况,我所选派从事一线养蜂工作多年的2名高级技师长期驻村巡回指导,到每户村民家中传授技术,月平均驻村天数达24天,3个月累计驻村帮扶指导70余天,及时解决农民饲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2.1.3 观摩培训
在蜜蜂饲养问题集中的地区,就近组织养蜂者到示范蜂场,现场培训养蜂者如何利用良种、防治蜂病等,养蜂者亲身说教,产生更大的说服力。观摩培训过程中,养蜂者可实际进行操作,现场得到指导,学习更直接,更容易掌握。
2.1.4 辅助培训
除上述培训外,我所还积极利用吉林省农委“12316”“12582”等三农信息服务咨询平台,对位置偏远、养蜂非集中区域的养蜂者进行电话指导。同时建立蜂业服务微信平台,使能够上网的养蜂者,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对养蜂者进行技术指导。
2.2 建设养蜂合作社,扶持地方产业发展
扶贫管理部门和技术依托部门再投入,也难以长期持久,而地方蜂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却不可小觑。有了地方蜂业组织,地区蜜蜂产业发展便有了“娘家”,便可以同进退,共富裕。汪清县根据我所的技术优势、地方的资源优势和贫困户的意愿,把养蜂产业作为汪清县脱贫攻坚的辅助产业,锐意谋划,深入实地,研究对策,建设扶贫示范点,在汪清县复兴镇两个包保村建立了“金业养蜂创业基地”,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柳河县,我所也先后协助成立了3个蜂业合作社,在地方蜂业发展上,逐渐显示了重要作用。
2.3 采取典型示范效应,培养当地养蜂致富带头人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千言万语不如一个实际致富者的带动力量更为强大。“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展产业扶贫扶上马后,技术人员不可能长期蹲守,技术辅导鞭长莫及。扶贫工作必须高瞻远瞩,力求培养出当地的产业带头人,示范推动产业发展,精准脱贫事半功倍。在复兴镇示范基地,我们对有养蜂基础的蜂农进行筛选,最终选出具有10年养蜂经验的苏师傅为养蜂带头人,苏师傅2018年饲养蜂群80箱,产蜜1 200 kg,分蜂30群,合计获得经济效益6.6万元,通过培训技术带头人,并协同吉林省养蜂研究所科技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将来技术带头人可自行进行一系列技术指导。
2.4 特殊情况采取集中代养模式,实现共同富裕
贫困户千差万别,来源各不相同,有的因学致贫,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残致贫,不一而足。有些贫困户可直接进行养蜂科技扶贫,而有的贫困户无劳动能力,长期卧床不起等,无法教授养蜂技术,更无法实施饲养操作。针对这种情况,可在当地寻找养蜂户,采用代养方式,签订代养合同,待年终计算利润,按一定比例或固定金额支付扶贫款,这样,养蜂户增加了收入,贫困户也取得了一定的收入,达到双赢。
我所在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通榆县边昭镇西站村的扶贫工作中,根据对贫困户及当地蜜源等情况的调查,最终决定采取代养分红的模式进行科技扶贫工作,与当地养蜂技术能手战师傅合作,经双方商议,达成了一致意见,即由战师傅代养我站提供的优良蜜蜂10群,进行正常养蜂生产和繁殖,生产季过后,由代养户负责给当地贫困户每户分红2 000元的扶贫资金,达到养蜂户、困难户及扶贫工作共赢的一种扶贫模式。
3 养蜂产业扶贫的思考
3.1 发展养蜂产业,必须预先调研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组织由养蜂学专家、植物学专家、畜牧业管理人员、地方养蜂户等组成的调研队伍,深入各村屯及蜂场,进行蜜粉源植物资源调查、养蜂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掌握第一手调研资料。调查养蜂户蜂群饲养规模、群势、种性、病敌害等,了解外地进入本地转地放蜂情况,调查蜂产品生产及经营情况等,进入深山实地调查椴树生长情况、辅助蜜源开花泌蜜情况等,预测椴树泌蜜年景。根据调研结果,“对症下药”,研究制定出最佳的养蜂扶贫模式,以期达到预期的脱贫效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科技扶贫工作,往往功亏一篑,难达所望。
3.2 掌握养蜂科技扶贫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的放矢
3.2.1 科学技术是养蜂第一生产力
养蜂产业发展效益高,相对容易,但并非随意即可为之。我所在汪清县、龙井市、柳河县等自然条件较好地区无偿转化我所科技成果,免费提供技术、物资和良种支持,派出专业人员多次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辐射带动周边蜂农致富,实现了多地养蜂贫困户当年脱贫。在扶贫地区,按照我所技术人员教授的方法进行越冬的贫困户,越冬蜂群死亡率低,春繁较好,其中一家养蜂户3年时间蜂群已发展到180多群。而有一户未听从我所技术人员教授,自行分群越冬,最终“全军覆灭”,损失惨重。2017年,我所扶持的汪清县复兴镇金苍村2户贫困户在全省蜂蜜歉收,其他养蜂户基本绝产的情况下,每箱蜂收入920元,加上蜜蜂分群,每户收入当年达7 000多元。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我所派出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密不可分。
3.2.2 良种蜜蜂是养蜂高产的保障
“一只好王,万斤蜜糖”。同样养蜂,同一地点放蜂,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可能截然不同。2018年我所扶持的柳河安口镇5户贫困户从5群蜜蜂均发展到10~23群,有2户生产蜂蜜(椴树蜂蜜和杂花蜂蜜) 400 kg,3户生产蜂蜜250 kg,预计年收入均达到2万元以上,脱贫无悬念。而同一地点的老养蜂户,蜂群相若,收成却至少降低20%左右。据分析,造成如此差距,除技术因素外,蜂种因素尤为重要。良种意味着高产、抗病和性能优良,在养蜂生产中,不能吝啬种王的投入,更不能低估良种的作用,凡事有舍有得。同时,引种时不能各自为政,要制定系统的区域性引种计划,避免种性退化,利用杂种优势,才能取得最终的蜂产品丰收。
3.2.3 蜜蜂疫病防治决定养蜂发展延续性
养蜂实践中,蜂农最为头疼的是蜂病的诊断,蜂群患病初期不易察觉,而爬蜂满地时往往束手无策,进而滥施滥用化学药物,严重伤害蜜蜂体质、污染产品,有时即使确诊也无法根治,对蜂农的蜜蜂饲养积极性造成极大影响。近年来,小蜂螨在北方蜂群中广泛传播,成为北方蜂业发展最大的障碍之一。因此养蜂科技扶贫,要时刻注意蜂病的传播和流行,要着重检查贫困户蜂群的病敌害情况,教会蜂农如何积极防御疾病,进行健康养殖,防患于未然。
3.3 积极解决养蜂大小年现象,增强贫困户养蜂积极性
椴树等蜜粉源植物的大小年现象明显,大年时往往赚得盆满钵平,而小年往往滴蜜无收,这就会极大地影响养蜂人的饲养积极性,从而对整个养蜂产业发展不利。科学利用自然界大小年现象,实现大年丰收,小年通过采收多种蜂产品或繁殖蜂群等方式保证有收入,是养蜂科技扶贫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所调查的吉林省敦化市江南乡养蜂户利用优良粉源,积极采收花粉,花粉年收入可抵全年蜜蜂饲养成本,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大年小年均有收成。2018年,我所在汪清县复兴镇建立养蜂示范基地,扶持养蜂户56户,帮扶蜂群265群,在年景不好的情况下,共新分蜂群168群,平均每户收益2 800元(户均产蜜量80 kg×20元/kg=1 600元;分蜂2群×600元/群=1 200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下一年的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须先扶志
2020年,我国将要脱掉贫困县的帽子,各省党员干部齐心协力,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全国上下热火朝天共赴小康路的同时,也有一些贫困者习惯了等靠要,重攀比,讲利益,不求自身努力,把脱贫致富完全依赖在他人身上。因此,扶贫过程中,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进行扶持,让贫困户懂得天道酬勤的道理,让他们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可持续致富,不能点石成金,要学会点石成金的方法。有了技术支撑,才能永离贫困之境。我们扶持的刘在龙老人,夫妻虽然已分别处于81岁、80岁的耄耋之年,但不等不靠,主动申请养蜂,利用政府拨给的8 000元扶贫资金,购买了10箱蜜蜂,当年收入7 000元,繁殖蜂群至22箱,2018年更是繁殖到35箱蜜蜂,预计综合效益15 000元,实现了自主脱贫,精神十分可嘉,受到了多方赞赏和肯定,新华网及延边多家媒体报道了此事,吉林省畜牧局称之为养蜂脱贫示范之家,并授予“耄耋养蜂,致富表率”的牌匾。
3.5 精准扶贫扶上马再送一程,蜂产品销售多处开花
“条条大路通罗马”,养蜂扶贫只是科技致富方法之一,但除了养好蜂,提升农民自身更高的造血能力外,还需要积极推动贫困户蜂产品销售,产生经济效益,才能够稳定生产,稳固成地方脱贫攻坚辅助产业之一。地方政府应加大力度支持,由依托单位、合作社及村委会等多方引导贫困户自主养蜂创业,全面掌握养蜂技术,同时还要研究打造蜂蜜品牌,在蜂蜜的包装、商标、品牌和销售模式上下真功夫,把更多有意愿参与养蜂的贫困村民吸纳进来,进一步将产业做大做强。
3.6 挑战和机遇并存,养蜂扶贫须做稳做实
蜂业发展系于广大蜂业人员之手,科技扶贫是蜜蜂产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蜜蜂产业发展、产业宣传不可轻视的机遇,蜂业虽然在国民眼中“轻若鸿毛”,但通过精准扶贫工作,其优良的扶贫形象和巨大的生态作用必将重新走进千家万户,蜜蜂产业在生态环保、授粉和绿色食品等领域的发展会更加快速。因此,蜂业从业人员有义务也有责任将蜜蜂产业扶贫工作做好、做稳、做实,为蜂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