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9-12-29韦佳含
韦佳含
柳州市工人医院 545005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于子宫肌层中,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临床症状常以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进行性痛经为主[1]。由于在临床表现上常与子宫肌瘤的症状类似,所以只有在临床检查的过程中进行细致的筛查和诊疗,才可以有效避免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出现。而超声检查是临床上初步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最重要检查手段,常见的方式主要为经阴道子宫及双附件超声及经腹部子宫及双附件超声。通过对86 例临床疑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并比较两种超声方式的诊断准确性做出详细分析,现将报告内容作出以下陈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对我院妇科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86 例临床上存在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进行性痛经为主的疑诊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进行分组诊断和分析。86 例接受研究和分析的患者年龄为37 ~60 岁,平均年龄(45±3.5)岁。86例患者术前均于我院进行详细的超声检查,入院后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6 例行子宫切除术、43 例行子宫病灶切除术、7 例行宫腔镜下子宫部分肌层刨削术,其中79 例手术病理结果符合子宫腺肌病。根据其术前超声检查方式分为两组,(A组)术前3 天内行经阴道子宫及双附件超声的51 例,(B 组)术前3 天内行经腹部子宫及双附件超声的35 例。两组患者在体质、年龄、婚育情况等相关的指数和资料上并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因此研究过程中所产生和记录的数据,具有现实参考价值,存在相对的可比性。而对于存在子宫畸形、严重肾脏和肝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血液系统以及患有精神系统疾病等相关症状的患者不纳入数据研究和对比分析的范围之内。
1.2 一般方法
对两组患者所采取的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检查等相关诊断措施均于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的三天内全部完成。在具体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前,患者自身需要对膀胱进行充盈,通过对患者腹部下方的纵横切面进行检查,对子宫的大小、位置以及轮廓进行观察,并对宫壁回声、后壁厚度以及子宫内膜线产生的偏移程度进行有效的诊断。而阴道超声的相关检测则需要在超声前将膀胱排空,通过对膀胱截石位进行获取,在阴道的探测头上嵌入少量的耦合剂,并对所使用的避孕套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保障治疗过程的安全卫生。随后将探头缓慢插入阴道,并对阴道穹隆部位进行纵横以及半环等方式的全面检测和扫查,对所发现的异常部位进行探头角度和方向的多方位调整,提高临床诊断的可靠性。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参与治疗研究的患者,分别采取经阴道超声以及经腹部超声的方式进行检查并与其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发现:A 组患者中,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的49 例,手术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45 例,诊断符合率为88.24%,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1.84%;B 组患者中,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的33 例,手术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27 例,诊断符合率为77.14%,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1.82%。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得出,对于经阴道超声检查和经腹部超声检查两种不同的检查方式,经阴道超声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且两组数据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患病人员多数不存在典型的病史及临床症状,且约半数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因此,在临床诊断上出现的漏诊和误诊的可能极高。不仅不利于整体医疗行业的发展,更给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扰[5]。而现阶段对于子宫腺肌病的术前检查和诊断方式常以超声检查为主,以手术病理进行确诊[4]。
经阴道超声是通过对特殊探头在阴道中深入,减少和缩小了探头与子宫之间的距离,有效的提高了图像中组织和质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这种短距离的高频超声,可以对宫壁的细微结构进行有效的分辨,增强对病理判断的准确性。经腹部超声检查时患者的腹部脂肪、膀胱充盈情况以及肠道等部位会对检查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存在分辨率及细微结构不清晰等问题。因此,阴道超声在对子宫肌腺病症进行检查和诊断的过程中准确度更高。
4 结论
超声诊断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临床妇产科等十分重要的一项诊断技术。对于子宫腺肌病等相关疾病的诊断和分析,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显示,与经腹部超声相比,经阴道超声准确性更高,对于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断经阴道超声更具备优势,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