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超声检查在PICC 置管中的应用
2019-12-29陈燕
陈 燕
普洱市镇沅县人民医院 云南普洱 666599
肿瘤化疗中PICC 置管的应用十分常见,针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而言,静脉注射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因此,临床上通常选择PICC 置管的方式治疗,促使并发症的出现明显减少[1]。PICC 置管就是借助外肘静脉置入导管,使静脉穿刺有效完成,防止静脉直接注射对其造成一定损伤。PICC 的安全性较高,操作十分简便,可使并发症的出现尽可能减少,受到临床学者的充分重视。为了确保PICC 成功置管,需严格控制穿刺的整个过程中,确保穿刺成功,并对导管尖端位置严格控制,使其合理的置入[2]。为了探究PICC 置管过程中采用血管超声检查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70 例PICC 置管患者,在PICC 置管时采用血管超声检查,测定与评估整个置管过程,检查穿刺前、穿刺中颈内静脉压迫与穿刺后对导管异位情况,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的70 例PICC 置管患者都来自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这一期间,全部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并将手臂外伤、手臂手术、颈部巨大淋巴结的患者充分排除;其中有男性患者53 例,女性患者17 例,年龄区间25 ~74 岁,平均年龄(56.44±4.60)岁;PICC 置管时间范围4 ~23 天,平均时间(12.57±8.60)天;置管长度范围33 ~53cm,平均长度(39.71±6.60)cm;疾病类型:2 例淋巴癌,16 例食管癌,14 例乳腺癌,8 例消化系统肿瘤,2 例骨科肿瘤,16例肺癌,6 例口腔癌,6 例其他肿瘤。
1.2 方法
置管前,将PICC 置管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使患者对PICC 置管的目的有所了解,借助有关检查结果予以记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对比,评估患者的病情,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开展下一个环节的操作。与患者的自身情况结合,有效测量置管长度,科学处理穿刺部位后置入导管,借助血管超声检查对颈内静脉血管情况充分明确。血管超声检查患者颈内静脉,对其有无产生异位情况有效分析,如果产生导管造影,需要深入分析,对其血管回血情况认真观察。倘若未产生导管阴影可将导丝移除。置入工作做好后,在指定位置固定导管,注射肝素液,封闭导管。与血管超声、X 线结合观察患者体内导管情况,若有异常情况与血管回血不良情况出现,并且有导管阴影产生,需马上调整导管位置,确保导管附近组织正常。
1.3 评定标准[3]
静脉血管相对较粗,能够用手摸到,血管十分柔软,且极富弹性,位置固定,静脉血管凸显,比皮肤表面高为0 级;静脉血管固定性不强,静脉血管没有显著凸出,可摸到静脉血管,血管不够柔软,但未有变硬的情况为1 级;静脉血管内血流不够丰富,仔细触摸才可摸到静脉血管,血管固定较弱,血管有变硬的情况为2 级;静脉血管内血量较少,表现为凹陷状态,静脉血管固定性极差,用手不能摸到血管,血管硬度较大为3 级。
2 结果
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显示:0级、1级、2级、3级分别有46例、14 例、5 例、5 例, 所 占 比 例 分 别 为65.71%、20.00%、7.14%、7.14%。借助血管超声检查,23 例患者在穿刺前借助超声评估穿刺成功,9 例患者在穿刺中超声探头对颈内静脉压迫处理,63 例患者未产生颈内静脉导管异位,8 例患者产生颈内导管异位,及时调整导管位置后没有产生其他异常现象,移动导管位置较合理。
3 讨论
PICC 置管前借助血管超声评估,能够进一步提升穿刺成功率,可确保置管的安全、有效。在评估穿刺成功与PICC 置管成功留置情况时,需由多角度予以系统考量。留置时需对穿刺成功情况、后期导管护理与维护情况进行有效评估[4]。对于穿刺成功情况的分析,需系统评估导管有无一次穿刺成功、导管置入是否顺利以及尖端位置是否正确等。此外,选择血管超声检查还可以提升送管成功率,防止导管产生异位的现象。并且借助超声检查发现颈内静脉有导管异位情况时,可及时将导管位置调整,使并发症的出现明显减少[5]。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显示::0 级、1 级、2 级、3 级分别有46 例、14 例、5 例、5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65.71%、20.00%、7.14%、7.14%。借助血管超声检查,23 例患者在穿刺前借助超声评估穿刺成功,9 例患者在穿刺中超声探头对颈内静脉压迫处理,63 例患者未产生颈内静脉导管异位,8 例患者产生颈内导管异位,及时调整导管位置后没有产生其他异常现象,移动导管位置较合理,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而言之,PICC 置管过程中采用血管超声检查,可有效检测颈内静脉导管异位情况,进一步提高穿刺成功率,促使临床治疗更具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