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2019-12-29朱丽锦
朱丽锦
北流市人民医院 广西北流 537400
近些年,在妇科临床治疗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伴随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该疾病以中老年女性的发病占比尤为高,患者在患病后容易发生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现象,或出现慢性盆腔疼痛,主要源于女性在生产期间对盆底组织产生较大的损伤,在分娩后没有及时恢复盆底功能,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女性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活[1-2]。为了有效控制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病率,我院临床对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产后女性实施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提高了女性盆底功能,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发生[3]。以下是我院具体的分析报告。
1 盆底功能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
1.1 妊娠对盆底功能的损伤
在女性妊娠期间,生理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女性妊娠之前,盆底肌主要承托人体的腹腔脏器,防止各种器官发生脱垂,而在女性妊娠后,腹部向前下突出,重心转移至盆底肌肉,盆底肌出现松弛现象,尤其随着胎儿长大后,女性子宫承受的重量越来越大,是的盆底肌肉的承受力越来越重,在长期重压下导致女性盆底肌出现损伤现象[4]。与此同时,在女性妊娠期间,女性身体为了适应分娩的过程,因而身体中的孕激素、雌激素均发生变化,即女性身体中的孕激素、雌激素升高后,输尿管和膀胱的张力将降低,因此容易导致女性出现尿失禁现象[5-6]。此外,松弛素导致女性骨盆韧带逐渐松弛,使得耻骨分离,因此容易出现肌肉关节疼痛现象。
1.2 分娩对盆底功能的损伤
除了整个孕期导致盆底肌肉松弛损伤盆底功能外,女性分娩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尤为严重,女性在分娩期间,由于阴道发生过度扩张,因此盆底肌纤维的弹性下降,当产妇产程较长时,不仅导致盆底肌肉极度扩张,并对神经软组织产生拉伤,进一步加重了盆底功能损伤的程度[7]。妊娠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属于漫长的过程,而分娩对盆底功能的损伤是短暂的过程,且损伤程度比较严重。
1.3 盆底组织重塑
女性分娩需要借助助产人员、产科医生的帮助才能降低风险,但在实际分娩过程中,由于需要对女性的分娩进行适度干预,因此将对女性盆底肌肉、神经组织等进行一系列的重塑,如果在产后不能及时恢复锻炼,将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发生。
2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危害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妇科临床中比较常见,并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由于患者生理变化比较大,并且在患病期间容易发生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慢性盆腔疼痛、性生活功能障碍等,因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8-10]。
由于患者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等不了解,因而许多女性患者在患病后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久而久之,女性的压力增加,导致女性患者失去社交能力,最终影响身心健康。女性发生妇科疾病,不仅自己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同时也不利于家庭和谐,尤其夫妻关系紧张,最终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女性的脾气暴躁、情绪失控等因素,进一步加重女性抑郁症状[11]。
目前,医院临床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取手术治疗,其中针对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实施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治疗费用比较高,因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将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并为患者形成心理压力。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不仅为患者、及其家庭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为社会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需要在女性产后实施盆底功能康复治疗[12]。
3 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
根据临床研究显示,产妇分娩期间经阴道手术助产,分娩后5-10年,患者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率分别增加4 倍、8 倍,而在产后8 周开始实施盆底功能锻炼,产后16 周、产后1年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因此需在产妇产后恶露干净后开始实施盆底功能康复治疗[13]。
3.1 传统产后盆底功能康复
传统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主要对产妇实施收缩肛门、阴道训练,进而通过正确的收缩,增加括约肌收缩和耻尾肌支撑的功能,进而降低患者不自主排气、便失禁的现象[14-15]。传统盆底功能康复治疗逐渐发生改变,并不断的更新,因此临床康复治疗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法。
3.2 现代产后整体康复
现代产后整体康复治疗在传统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基础上不断更新,不仅加强女性盆底肌的锻炼,同时也关注产妇整体康复效果。
首先,要改善盆底功能症状。产后在产后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此情况下,需对产妇进行电刺激,增强盆底肌肉力量,同时需要为产妇补充充足的营养,改善患者的血管营养状态,进而改善产妇产后的盆底生理指标,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16]。产妇分娩后恶露干净的情况下,对产妇实施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一般情况下,需根据产妇的身体情况制定康复方案,主要实施生物反馈训练、阴道家庭康复器、Kegel 运动等,提高产妇的康复效果。
其次,针对腹直肌分离现象的治疗。针对腹直肌分离现象可采取电刺激腹部肌肉,增强产妇腹部肌肉力量,一般每周进行两次,每6 次为一个疗程,并定期检测腹直肌间隙,评价治疗效果[17]。在腹直肌康复治疗期间,为了避免对盆底肌损伤进一步加重,需在患者的盆底肌肉力量达到3 级以上方可进行康复治疗。
第三,针对脊柱、骨盆症状的康复治疗。在产妇分娩期间容易发生耻骨联合分离现象,因此在产妇分娩后24 小时进行电刺激治疗,不仅对产妇起到镇痛的作用,同时也能增加产妇身体肌肉的力量,一般情况下可每天点击1 次,每次30分钟,5 天为一个疗程,然后对产妇实施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评估[18]。产妇腰背痛治疗,需在产妇疼痛的部位实施经皮电刺程序,每天1 次,每次15 分钟,平均6 次为1 个疗程,然后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进行评估。
4 结束语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在妇科临床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因此需对该疾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康复治疗措施,并且在临床治疗中,需对治疗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治疗期间以患者为本,进而提高产妇的身体康复效果,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