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民间舞蹈中的农耕文化特征探究
2019-12-28李蓉
李 蓉
豫南地理位置优越,有着“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称。豫南地区自古受中原、吴越及楚文化影响,人们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被世人冠以“歌舞之乡”的美誉。豫南民间舞蹈是豫南原汁原味民俗和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形成的特有文化形式,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促使豫南民间舞蹈形成刚柔并济的特点。
一、豫南民间舞蹈概况
豫南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富有深意,寄托着豫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一些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豫南民间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前的“巫舞”。我国历史学家吴晗在他的书中曾提到,盛行于淮河流域的以手巾和扇子作为舞具的花鼓灯舞就有可能源自于古代的巾舞[1]。
(一)豫南民间舞蹈的表演特色
豫南民间舞蹈最具特色的是花鼓灯舞。花鼓灯舞种类繁多,舞蹈队伍壮大,表演时而粗犷豪放、气势壮大,时而温婉如江南女子、细腻而妩媚,盛大的场面和优美的舞蹈动作十分引人注目,让人印象深刻、留恋不已,反映出独特的豫南民俗风情和文化特点。
(二)豫南民间舞蹈的表演风格
豫南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化决定了其表演风格多样化。以花鼓灯舞为例,大跑场全民参与、人数众多,根据场地要求变换队形,没有固定要求;小跑场男女搭配表演,幽默风趣,完美展示出豫南人民古朴雅致的生活和淳朴的民风。同时,根据当地语言不同,豫南人民对花鼓灯舞的叫法也不一样,如“跑大灯”“大花鼓”等,在表演的方式和动作上面也会有差异[2]。
(三)豫南民间舞蹈的表演方式
豫南民间舞蹈表演方式具有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豫南民间舞蹈大多是即兴表演,舞蹈动作简单通俗、易于理解,舞步轻快有活力,体现原生态。舞蹈表演方式以“曲”“扭”“摇”“颤”为主,融入民间流传的小故事或固定的表演故事,伴奏大多采用打击乐器。舞蹈表演服饰也别具一格,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舞者根据所表演的人物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服饰装扮,如“花姑娘子”扮演者会在自己的头上系上一朵大头花。
二、豫南民间舞蹈中的农耕文化
我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在人们生活和我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农耕文化就是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农业劳动中形成的特有的风俗习惯,其主要作用是为农业生产生活服务和为劳动人民提供娱乐获得身心愉悦的享受。据考证,我国的农耕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中国的民间舞蹈有五种类型,而农耕型舞蹈就是其中的一种。农耕文化型的舞蹈以道具舞为主,展示出平静、优美和细致的舞蹈风格,反映出农耕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对收获的期盼,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从中国古代史来看,豫南地区很早就进入农耕时代,其舞蹈带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点,比较著名的是“春牛舞”[3]。
“春牛舞”是豫南地区春节必不可少的民俗节目。“春牛舞”三人分角表演,以竹子、麻布、纸做的牛头为道具,将麻布当作牛皮,并绘制成牛的形态。三人分工合作,一人扮演牛头,一人扮演牛的身子和尾巴,第三人扮演农夫。在高亢嘹亮的歌声中,老牛率先迈着雄健步伐登场,紧随其后的是扛着木犁的农夫。伴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老牛率先表演吃草、鸣叫、蹬蹄子等动作;在表演套牛时,生动再现了农夫给倔强的老牛带上绳套驱赶到田地劳作的情景。虽然内容简单熟悉,但因装饰朴素、表演朴实,深受劳动人民喜爱。
豫南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在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通过舞蹈来发泄一年来心中的苦闷和不乐,希冀在新的一年获得更多收获。他们将自己的种种心情融入舞蹈,呈现民间舞蹈全民性和季节性的特点。正如张华老师所说的 :“农耕生活的基本欲求就是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中国农耕文明的独特之处就是它依存于和谐的天人关系。”
三、农耕文化对豫南舞蹈的影响
自古以来,龙是吉祥和权威的象征。在农耕时代,劳动人民会向龙祈祷,以保风调雨顺,用龙的祥瑞之气来减少灾祸,保证来年的丰收。人们对龙的崇拜,产生了龙灯舞,这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龙灯舞为例,豫南民间舞蹈中的农耕文化有如下特征。
(一)广场表演与出游街市相结合
通常情况下,龙灯舞会出现在各个岁时节日上,舞蹈以广场表演或者出游街市为主要展示方式。出游街市是在行进的过程中以简单的肢体动作来展现龙的神态,广场表演是表演者队伍在广场中心或者是街市路口进行大规模的舞龙表演,以此来显示龙的神威、精湛的舞龙技艺以及龙灯的美观大方。
(二)造型神形兼备
龙灯舞道具制作非常讲究,材料、色彩、框架以及造型等都是经过仔细琢磨和认真挑选、加工美化,完美地呈现龙的神态和形态。龙灯一般都是选用上等的藤条和竹子扎成基本框架,再选用优质的丝绸包裹在框架外面。大胆选用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绘制手法,让整个龙灯的造型夺人眼球,体现出艺术美。
(三)变革创新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人们需求不断增加的前提下,龙灯舞陆续发生变革。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龙灯舞的制作造型和风格都不一样,尤其是在龙的品种上,更是千姿百态。从尺寸方面来看,由一开始的最小的龙逐渐发展到九节龙,直至二十五节龙;从表演上来看,以前大都是单龙独自进行表现,后来发展到双龙表演,如“双龙戏珠”“双龙圆场”等;从伴奏方面来看,龙灯舞的伴奏一直从各种戏曲和音乐中获得灵感,并以特有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在不断变革中,豫南民间舞蹈更具生机与活力,满足了豫南人民的文化需求。
(四)英武豪壮
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斗争中,农耕民族形成了英勇无畏、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表现在舞蹈中是刚健有力,显示出农耕民族英武豪壮的鲜明特征。在龙灯舞中,对舞者就有这样的要求,即“马步扎实,眼睛要平,身子要正,手脚灵魂,刚柔并济”,这不仅是英勇豪壮的美感特征的体现,还是强悍有力的肢体动作的体现。
(五)四面一圆和谐构图
豫南民间舞蹈的构图原则遵循中国传统的四面一圆,也就是东南西北中平衡对称和圆形轴心运动的美学构图规律。这个规律深受中国“天圆地方”传统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和宗教信仰的限制。其中,“四面”就是指人们朝拜的东南西北四面,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圆”指的就是古人对大自然的认识规律和把握,认为一切都是在圆中得到升华。在龙灯舞中就有“朝拜四方”的舞蹈动作,这一设计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得到人们的普遍欣赏。
四、结语
豫南民间舞蹈是属于原生态舞蹈的表演艺术,是劳动人民将自己的情感和肢体动作有机结合的产物。豫南民间舞蹈是当地农耕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凝结着劳动人民对生命和天地的感知,处处透露着农耕文化的特征,是我国民间舞蹈精髓的具体体现,是豫南人民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