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文化变革与国家发展
——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2019-12-28刘德中潘信林

文化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盲哲学革命

刘德中 潘信林

百年沧桑,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翻天覆地的变革。回顾新中国的70年,不能不追溯到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习近平指出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1]文化在三大历史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大里程碑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与社会的巨大进步。

改革开放充分说明了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2]推而广之,中国现代史也说明了文化变革对于促进国家发展的作用。这是意识能动性与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基本原理的具体表现。

一、新文化运动与新中国建立

如果说一篇文章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那么新中国的诞生与一本杂志关系同样密切。有《新青年》才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才有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才有中国的涅槃。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学革命运动,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新青年》从1918年1月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把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看成吃人的历史,宣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受《新青年》影响,一些进步刊物和报纸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激发了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惊醒了中国人,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从此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思想内容,进入了宣传十月革命进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青年》大量发表了宣传十月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文章。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名文。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吸引了许多青年学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

五四运动是由于中国巴黎外交失败而产生的,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社会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下诞生和发展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中共党史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使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告别了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上升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列主义的运动。没有1919,就没有1949。

五四运动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由此拉开,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两年后,中国共产党就应运而生了。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夺取了全国政权。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逻辑

新中国的建立使毛泽东可以实践他关于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之设想。1956年1月24日,毛泽东说 :“现在我们革什么命,革技术的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所以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现在是处在这样一个变动时期 :由阶级斗争到了向自然界作斗争,由革命到建设……到技术革命同文化革命。要改善生活,要建设,就要同自然作斗争,就要有技术,有机器,就要懂得科学……使用机器那种技术,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革命……为了这个,我们就需要一个文化革命。”[3]

1958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政治报告中说,现在已经是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新的革命任务的时候了,已经是提出技术革命以及同技术革命相辅而行的文化革命的时候了,为了适应技术革命的需要,必须同时进行文化革命。“文化革命”“技术革命”一度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的流行口号。

(一)扫盲运动

文化大众化、劳动群众知识化的基础是教育。毛泽东一直重视在自己的队伍中进行文化建设。早年就通过办夜校在工人中扫盲,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工人的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革命战争年代又大力在军队教育战士识字,行军中看着前面战友背上的字学习是只属于人民军队的光荣。能够战胜敌人与学习了文化是有关系的。这些经验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占总人口80%。毛泽东下定决心要让人民实现在文化上的翻身,他先后部署掀起扫盲高潮。这个成绩是任何乡村建设派、平民教育家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在许多人叫好的情况下,毛泽东对《武训传》所宣扬的那种方式不以为然。如果共产党把发展教育的责任推给少数慈善家、特殊工程,就是人民政府的耻辱。

1950年9月,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明确指出 :“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毛泽东在9月27日接见了全体会议代表,此后一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1951年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扫盲运动迎来了第一次高潮。一般只要15天时间,能识字1500个以上。到1953年止,全国扫除职工和农民文盲400多万人。

随着三大改造的深入,对人民的文化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55年9月,毛泽东在《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的按语中,提出了消灭文盲的问题。他说 :“列宁说过 :‘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我国现在文盲这样多,而社会主义的建设又不能等到消灭了文盲以后才去开始进行,这就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成年人更不待说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必须在农业合作化中才能解决,也只有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才能解决。”他认为在这方面,“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他很赞赏以合作社为单位办记工学习班的扫盲经验。扫盲教育再次被提到重要地位。

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之后,毛泽东亲自制定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1956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的决定》,指出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文盲状态这是我国文化上的一个大革命。第一次把扫盲作为国家发展大计的效果立竿见影。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原有文盲中有2200万人脱盲。

1958年3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大跃进》。5月20日,又发表《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推动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据称1958年1月到9月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亿人。毛泽东对这一时期扫盲中的浮夸现象作出过批评。他在1958年11月的武昌会议上说 :“世界上的人有的就不那么老实……比如扫盲,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事实证明,毛泽东是文化建设的清醒者。

1964年,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

(二)群众诗歌运动

其后,在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毛泽东试图除旧布新,用社会主义新文化武装人民的头脑,彻底清除千百年来旧文化对人们的束缚。毛泽东期望,在人民群众有了文化可以自觉控制生育。这是很有超前意识的。半个世纪以后人口专家的研究结论证明了他的观点。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受教育水平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为了破旧立新,毛泽东主持挖掘了传统文化中不怕鬼、不信神的典型并大张旗鼓宣传,领导了有声有色的群众性文化运动,例如诗歌运动和学哲学运动,对于鼓舞人民群众、提高认识水平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的建立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真正起点。他努力为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革命探索了一套方法、策略和政策。

“大跃进民歌”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新民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使广大劳动人民心里充满着幸福感、自豪感,他们有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的强烈要求。广大农民看到了组织起来的伟大力量,创作了大量抒发豪情、赞美英雄、描绘理想、歌唱未来的新民歌。新民歌自然而然地兴盛起来。

毛泽东非常看重民歌民谣,他认为民歌中有许多好诗,诗要从民间的歌谣发展。他在1958年3月22日的成都会议上指出 :“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民歌民谣是鼓舞民气的重要手段,也是老百姓文化创造的一个最普及的形式。毛泽东在武汉会议和八届二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统一的口号,还就民歌搜集问题发表意见。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随即召开“采风大军总动员”的座谈会。全国各地迅速成立了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1958年中国诗歌几乎进入了一切领域。参与的普遍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新民歌运动”的突出特点。据统计,大字报上的诗歌占大字报总数的30%~40%。1958年7月间,《人民日报》连续刊载了200多首民歌。

1959年3月,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对“大跃进民歌”运动中要求人人写诗的做法委婉表示不满意。他说,写诗不能每人都写,要有诗意,才能写诗。

(三)工农群众学哲学

在20世纪50-70年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学哲学、用哲学”运动应运而生。“学哲学、用哲学”运动也是在“大跃进”的历史潮流中出现的,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这场运动也常称为“工农兵学哲学”运动,主角是工农兵群众。

整场运动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1958-1963年。这个时期运动最初兴起,整体上呈现出自发性、问题导引性、日常性、阅读对象的广泛性。工农兵群众不是由中央或者各级党委自上而下组织才学习哲学的,他们完全是自发的,是因为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而学习哲学的,他们对于哲学的学习和使用是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内的,他们所阅读的哲学著作包括毛泽东的著作、马恩列斯的著作和一般哲学工作者的著作甚至外国哲学家的著作。工人学哲学是和技术革命密切联系的“文化革命”。

第二个高峰出现在1966年前后。这一时期“学哲学、用哲学”运动的指南是毛泽东在1963年做出的“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的指示。1964年批判“合二为一”,阐发“一分为二”, 强调“活哲学”,推动了“学哲学、用哲学”运动。这一时期一般说 “工农兵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党组织自上而下的推动较为突出,学习哲学、学习理论本身成为推动学习的第一需要,哲学也更多表现为思想层面的批判和自我批判,主要学习对象集中到毛泽东的著作。

“学哲学、用哲学”运动标志着“工农兵群众掌握理论的时代开始了”。工农兵群众参与学术批判,企图进而改造整个上层建筑领域,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划时代的大事”。哲学一定要可以“用”,也必须要“用”,就是哲学要完成于对现实难题的解决。这是“哲学”的新定义。《实践论》从理论上解决了知行关系问题,在现实中解决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哲学、用哲学”运动。学习哲学和理论不是一般的文化普及或者哲学大众化,而是为了提高觉悟,就是提高革命的觉悟,最终服务于新世界的建设,有了这种觉悟,才能“为革命而做工,为革命而种田,为革命而练兵打仗”。

毛泽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多次强调“要求把辩证法逐步推广,要求大家逐步地学会使用辩证法这个科学方法”,要“在日常工作中讲哲学”。“我们相信马克思创造的唯物辩证法。按照唯物辩证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都是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过程。也许一万年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会变成某种什么别的东西。但是唯物辩证法是不会变的,它是绝对真理,其余的都是相对真理。”群众规模的对于哲学的“用”把现实世界本身变为哲学的,“辩证法的国家”因此就能建立起来。

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上陈伯达、林彪等从“天才论”出发坚持让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毛泽东通过这一事件进一步认识到党内真懂马列的人不多这一事实,开始强调要“多读马列的书”,这一指示贯穿了他的晚年。

邓力群在反思苏东教训与八九风波后认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确实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存在无产阶级专政被颠覆的危险。我们现实中存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私有化潮流在膨胀,也证明这种危险确实是存在的。”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新中国这样的文化、思想熏陶的青年学子在走出国门后,普遍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大多数取得了不凡的业绩。1949-1979年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虽然成就显著,但是移风易俗难,难于逆水行舟。

三、新时代与文化自信

新文化运动再造中国文化的努力也反映了部分人对传统文化丧失了自信。汉字长期被认为是落后的文字,要走拼音化道路的呼声回响到汉字计算机处理革命之前。今天,表意文字的优越性得到了脑与神经认知科学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也使重建文化自信有了底气。两弹一星的成功进一步夯实了这个基础。

真正的改革进程是从1979年开启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文化上也经历了一个时期的迷失。虽然没有像苏联东欧国家一样改旗易帜,但是虚无主义大行其道,意识形态领域陷入混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中展现了自己的文化观。其核心是打造中国话语,确立文化自信。这就要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壮大文化产业,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形成中国话语是确立文化自信的标志。我们要让现代世界的人们理解和接受我们的理念。我们要有志于让中国理念成为世界共识。理念这个词具有统摄力,可以用于代替有些地方的原则、精神;具有延展性,可以用于解释其他重要用语。共识就可以说是理念的公约数。当中国理念成为世界共识,中国行动投入到同二十国集团宗旨高度契合的“一带一路”建设中,理念提速与行动提速的“乘法效应”必将显现出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一个崭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打上鲜明的中国印记。

文化建设关键在人,造就大批人才是当务之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新面呼唤知识分子积极行动起来。中央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这个部署体现了国家的殷切期望。爱国奋斗精神是确立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指南,知识分子要自觉为国家、为人民立言,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把崇洋媚外、各种西化主张彻底抛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踏踏实实的努力奋斗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回报人民、奉献国家。

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猜你喜欢

文盲哲学革命
《假文盲》的启示
“新文盲时代”
菱的哲学
明证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全民扫盲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