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赜广西大瑶山民间口传文学中的儿童文化特征
2019-12-28邓琴
邓 琴
1956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组成的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写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中记载[1],广西大瑶山民间文学几乎占据了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大部分,笔者经精确考究,发现大瑶山多民族民间口传文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传说、童话故事作品中体现了儿童主体性、趣味性与教育性等“儿童本位”文化特征,这将为未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儿童文学的兴起增添一个新的视角。
一、儿童文化与大瑶山儿童文化
关于儿童文化,我国学者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迄今仍尚未形成共识。学者裘指挥把儿童文化视为儿童群体交往的产物,从儿童本位角度提出 :“儿童文化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2]学者刘晓东则遵循儿童精神哲学的研究思路,从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两个方面出发,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3]。学者谢敏洁出于“文化组成部分”及“文化创造主体”的考虑,认为儿童文化包括“儿童创造的文化”和“关于儿童的、为儿童的文化”两部分[4]。学者郑素华最近提出,儿童文化不是预成的,而是现实性生成的;儿童文化不单是“物质、精神生活的总和”,更是有序的整体;儿童文化是儿童的一种功能性现实;并尝试把儿童文化理解为现实生成的、有序的儿童“生存—意义”体系[5]。笔者倾向于郑素华关于“儿童文化”的新解,认为作为一种功能性现实的儿童文化,它必须是能满足儿童的自我需要,从众多的民间文学作品如儿童自发的游戏和儿歌中也可看出儿童的这种需要是多么的真实、真切。
依据上述儿童文化的界定,广西大瑶山儿童文化的特征是以大瑶山民间儿童文学中如童话、儿歌童谣、游戏等所具有的一种儿童自娱的文学样式为主体,这种文学样式完全不是预先定制而成的,而是从大瑶山各民族儿童生活中现实生成的,载有儿童的意愿、儿童的情感以及儿童心理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并充满了童真与童趣、自由与梦想,是从儿童本位出发,体现民族儿童现实生成的“生存—意义”体系,具有借“童话、歌谣以遂其乐”的特点。
二、大瑶山民间口传文学中蕴涵儿童文化特征的原因
(一)悠久的民族传承
万山盘郁的大瑶山境域,在唐代以前,旧藉记载不详,无从稽考。当今的广西大瑶山是五岭山脉越城岭南行的一支山脉,位于桂江和柳江之间,整个区域约有36 000多平方千米,除了西南地区有小部分平地外,其余都是迤逦绵亘、气势磅礴的高山深谷地貌,主要区域涉及现在的柳州(柳江部分地区)、来宾(象州、武宣、三江、金秀等)、桂林(荔浦等)、贵港(平南、桂平等)、梧州(蒙山、藤县等)等市区(县),居住着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和仡佬族十二个民族,约有900多万人口,其中壮族人口占56%,瑶族人口占32%,其余为其他民族[6]。大瑶山中各族人民为了突破环境的沉寂,美化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长期积淀而形成了各种体裁的神话、传说、原始性史诗、英雄抗争史诗、祭词、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及民间戏剧等民间文学。笔者两次到大瑶山进行民间文学作品创作背景访谈调查,主要针对出自“五四”以来的大瑶山民间文学进行系统梳理,从中发现这些民间文学主要是一种口传文学,各民族间或代际间的传承主要是以口头传承为主,因此,大瑶山民间文学便成为大瑶山男女老幼无人不爱的一种生活技艺,但是,要学会这些技艺,大瑶山人必须从幼儿开始,儿童到了七八岁时,家里的前辈往往就开始教小孩背诵民间歌词、记忆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篇章。此外,在大瑶山每年的许多节日中,村民们都要集会,或遇到有唱歌的场合,儿童和青年们都喜欢前往参加或旁听。在这种现实生活中,大瑶山各民族儿童自由地传承了蕴含着浓郁儿童文化的民族文化,儿童意识自然地得到了张扬。
(二)长期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
笔者调查了解到,辛亥革命以后,大瑶山还不曾为军阀们所注意。到了国民党统治广西时期的1927年以后,右江革命根据地由于建立在东兰的少数民族地区而得到快速发展,在大瑶山区域内的平南、桂平两县的农民协会武装也在大瑶山区的马练和鹏化等地的山区里发展起来,这时国民党统治者才注意到这个封建统治力量长期以来都不曾达到的大瑶山。从此,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在大瑶山设立军事机构,开始监视和摧残农民协会武装,加上1933年右江革命根据地被攻下,国民党反动统治者更是嚣张,镇压了桂北五县瑶族农民的暴动,继承着历代封建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不断地对大瑶山人民实行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大瑶山人民不得不迁入深山,以高山深谷作为天然屏障,英勇地抗拒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武力压迫。后来,大瑶山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组织和指挥下,与国民党反动统治者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这些长期的斗争中积蓄了许多瑶山儿童参与抗争的、具有儿童主观形态的民间故事和歌谣等作品,这些民间口传文学中蕴含的儿童文化源远流长,犹如瑶山中洌洌清泉潺潺流动至今。
三、广西大瑶山民间口传文学中蕴含的儿童文化特征
在我国,儿童文学的确立与兴起始于“五四”时期,广西民间儿童文学中如传说、童话、童谣、游戏等创作的理论探讨也由此展开,至今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广西大瑶山儿童文化的独有特征。
(一)蕴含着机智灵活、奋发抗争的儿童文化特征
在大瑶山民间口传文学中传颂着许多真实的、机智灵活的、奋发抗争的故事,其中传说一个类似于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民间故事《瑶山黑子》,说的是瑶山中有一蓝家的儿子黑子,为人诚实本分,做事灵活,10岁起就一直帮村里十几户人家放羊,放羊的地方就是村口的金鸡坳山上,山势陡峭,黑子在山上放羊没事时,便常用散石块在山顶垒成“石墙”,一天,长期欺负镇压老百姓的国民党伪民团刽子手小分队10多人,朝着黑子所在的村子方向走来,黑子想起前些日子村里几户人家养的猪被一帮拿长枪的人掠夺,并打死了隔壁家的蓝大伯,心中顿时燃起一种奋抗、报仇的烈火。当伪民团刽子手进到村口时,黑子见机行事,推倒了“石墙”,一瞬间一颗似猪头大的石头不偏不倚地砸重了走在队伍前面的高个子,高个子当场毙命,还有6人倒地动弹不得,其余人见状快速闪开,并分成两路上山抓人,黑子灵机一动,爬上一棵叶茂的大树顶端,伪民团刽子手在山上找了很久找不到人,就朝四处乱开枪,打死了两只山羊。眼看天很快就要黑了,刽子手们不得不下山,再也不敢进村抢劫霸道了。这则民间故事通过对瑶山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描写,以神化的情节、丰富生动的细节描述,展示了少年黑子纯洁的心灵及其勇敢、机灵、无畏的抗争精神。
(二)蕴含着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儿童文化特征
现实中的大瑶山各族人民以吃苦耐劳、诚实勤奋而著称,瑶山儿童从小就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环境中成长,大瑶山以口头形式传诵民间文学的作品中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如大瑶山中苗族传奇故事《灯花》,相传于清代初年,林家有个孤儿叫阿林,父母相继过世了,孤独的阿林听从父母的遗言,在山坡上开田种稻,有一天,他干活干得汗流浃背,汗水流入石窝,长出一株百合花,他把这美丽的百合花捧回家种在石臼里。在当年的中秋节之日,他早早收工回家,做了几个玉米饼,摆在自家香火上,举行了简单的祭祀仪式,思念着病故不久的亲人,中秋节之夜,阿林和往昔一样,在房里茶油灯下编竹箩筐,听着百合花唱歌,听着听着,突然他发现油灯灯芯开了朵大红花,灯花里跳出了一个穿白衣裙的姑娘来,窗下的百合花瞬间就不见了。姑娘陪伴着阿林一起生活,结为夫妻。两年后,他们盖起了砖瓦房,粮满仓,牛羊满栏,两人更加恩爱,过着幸福的生活。
还有大瑶山中流传的瑶族民间故事《白翁藏银》,讲的是农民白翁病危时,对儿子旦银说银子埋在地里,每年精耕细作,深翻细耙,才能找得到。白翁死后,旦银牢记其父遗言,早出晚归,把地深犁深耙,虽没找到银子,庄稼却获得好收成。成家后,夫妻俩深耕细作,生活富足有余,日子越过越好。但旦银干了半辈子,仍未找到银子,泄了气,不再卖力干,庄稼产量逐年减少,生活苦了起来。他做了个梦,梦到地里藏的银子,想伸手去拿,银子钻进洞里,父亲拦住洞口,讲他太懒,不给拿。他醒来认真思量,终于明白父亲临终的遗言,他把子女叫到床前告诫说 :田耕得深,禾才长得好;谷子就是银子,米缸就是银缸。
又如大瑶山壮族寓言童话《喜鹊老师》,叙述喜鹊教群鸟如何做巢,画眉鸟、乌鸦、麻雀没听完喜鹊的话便中途飞走了,所以只学到一小部分,做的巢漏雨,不能住。斑鸠、老鹰睡懒觉,不愿学习,故不会做巢。只有小燕子从头到尾细心学,做的巢坚固,既耐用,又美观。
据笔者调查了解,这些大瑶山民间口传文学分为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两大方面的因素,由于时代不同,影响同一家庭内诸成员所喜爱的故事,所传承的故事,所常讲、爱讲的故事都有差异,但这些民间口传文学具有丰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内涵,对大瑶山世世代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蕴含着高尚人格、团结协作的儿童文化特征
在大瑶山里,由于稻作生产季节性强,在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农作过程有赖于群体力量。因此就流传着“一家有事百家帮,一人有难众人当”的俗语,这是大瑶山社会的传统习尚。不少地方在进行重要的生产活动时,往往以各种民间的互助组织形式出现,如“婚姻会”“水利会”“筑路会”,等等。通过这些风俗媒介,发挥团结互助的精神,抵御各种困难,求得共同生存发展,增强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
此外,在大瑶山民间文学中,还有数量众多的童话能体现瑶山青少年高尚的人格和纯洁的心灵。又如大瑶山中的壮族和侗族同时都流传的幻想故事《叶限》,据考证[7],《叶限》是世界上最早的“灰姑娘型”故事。故事叙述独峒主韦氏有两个妻子,其中一个妻子死了,留下一女儿叫叶限;后来父亲也死了,后母虐待叶限,叫她到险陡的高山上砍柴,到陡壁的深井挑水。有一天,叶限挑水时水桶里进来了一条小金鱼,叶限偷偷把小金鱼放在盆里养,不久,金鱼长大了,盆里装不下就放到塘里养,叶限每次拿剩饭喂金鱼,一到塘边,金鱼必露头游到岸边,而后母到塘边,金鱼从不露头。后母给叶限新衣裳穿,让她到远处挑泉水,自己穿上叶限的旧衣裳到塘边唤金鱼,金鱼露头,乘机杀金鱼吃肉。金鱼肉味道比普通鱼鲜美几倍,将金鱼骨埋进粪堆里。叶限回来不见金鱼,到野外哭金鱼。天上降下一个人告诉她,金鱼被后母杀了,要她把金鱼骨收到自己卧房里,需要什么就求它。独峒坡会节日来到,后母带着亲生女儿去了,叫叶限看守家里的果园。叶限等后母走远了,向金鱼骨求得翠绸衣金鞋子穿上也去了。后母的女儿发觉有位姑娘很像姐姐,叫母亲看。叶限惊觉,马上回家,途中丢掉了一只鞋子。后母回到家见叶限正睡在果树脚。吴洞邻近有个海岛,岛上有个陀汗国。独峒人将叶限丢失的金鞋子拿到陀汗国卖,国王买得,让全国妇女试穿,没有一人穿得合,后来找到叶限,她一穿即合。国王带了叶限和金鱼骨回国,当作贵妇。后母和女儿被突如其来的飞石打死。有一年,国王向金鱼骨求宝得了许多珍宝,过了一年又求宝就再也不得了,把金鱼骨埋在海岸边,还埋下百斛珍珠,金子围四边。后来士兵叛乱,国王想挖掘珠宝黄金作军费,一夜间全被海潮卷没了。传说故事在善、恶的对比和较量中,通过幻想的手法,使受欺凌者最终获得幸福,为恶者则遭到毁灭的下场,反映了大瑶山民众的道德观和人生哲学。
这些民间传说通过幻想展开故事情节,寄予人们的理想与愿望,蕴含着民族团结的美德,有的内含瑰丽诡奇的充满神话色彩的幻想情节,有的内含朴实的现实生活情节,风格多样,反映了大瑶山民间口承文学中蕴含着高尚人格、团结互助的儿童文化特征,也反映了大瑶山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化在这片瑶山沃土上形成了一系列特征的文化集合。
当然,这种大瑶山儿童文化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是相对地孤立与封闭的,到了70年代后期,由于在交通方面逐步得到改善,主要县市(区)有通往外界的公路,大瑶山儿童文化不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与外来文化相互冲撞、交融互动。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异质多元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大瑶山儿童文化也呈现出融合、创新的趋势,并在这种融合、创新中发展着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儿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