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内涵及培育现状研究

2019-12-28林霖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1期
关键词:工匠内涵培育

林霖琳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 214400)

工匠,一般指拥有某项高超技能的工人群体,也就是俗称的“手艺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严谨、专注、敬业等优秀的精神品质,被统称为工匠精神。我国几千年文明,能工巧匠不胜枚举,工匠精神源远流长。然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效率第一、效益至上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工匠精神则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社会土壤。近些年来,随着全社会进入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创新创造、专业化、个性化、高品质成为社会需求的主要特征,工匠精神因其能满足高品质、个性化需求而重新成为时代所需,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2016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并把它提到了国家人才战略层面的高度。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来源,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强国、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人才资源和中坚力量。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是责任、又是使命,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学生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实现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该研究提出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育现状进行研究,可以为后续深入推进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奠定基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场所之一,面对的培育对象是还未进入职场的高职生,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内涵需要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崇尚自由平等,自我意识强。当代高职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的内外因素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表现为个性鲜明,崇尚自由独特,崇尚公平正义,但有时会过度注重个人利益,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有待加强。

第二,思想信念坚定,有时偏向急功近利。当代的高职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性强,但受就业、升学等严峻形势的影响,在行动上有时会表现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一面。

第三,创新意识较强,但心理承受力不足。当代高职学生不拘泥于书本,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并乐于将所闻所学践行于创新创业之中。但由于他们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面对社会的竞争、成长的困惑、就业择业的重压,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

2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然而关于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截至目前还没形成统一的定论。刘建军认为工匠精神蕴含着高度认同、敬业乐业的精神,专注专一、全情投入的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1];张培培认为工匠精神不但具有对工作的热爱、专注极致、精益求精等永恒不变的内容,更具有创新(创造)内涵、个体自主性和人的价值的凸显、现实统一内涵等新的时代内涵[2];张永红[3]则将我国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总结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勇于创新、追求极致与完美等精神。曹月[4]则把当代的工匠精神诠释为:团队的真诚合作、职业一丝不苟、勇于创新、专业的敬业与专注、品质的千锤百炼等;杜晓光[5]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提炼为:新益求新的创新精神、求精尚美的实践精神、爱岗敬业的操守精神、合作包容的海涵精神、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由上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各有特色和侧重,但是从使用频率来看,大家较为认可的表述主要包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开拓创新、严谨专注、执着敬业等。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以上学者对工匠精神的解读,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道德高尚,技艺精湛

工匠精神以业精为基础,以德高为目标。在高职院校,“业”主要体现在职业技能方面。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恪守规范、严苛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极致,从而达到技术精湛的目标。“德”则主要指以诚信、敬业、奉献等代表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是职业道德的基础,职业道德为职业技能指引方向,只有具备高尚的德行,才能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也才能成就伟大的品牌。

2.2 合作共赢,包容创新

在当代,依靠独门绝技行走于江湖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新时代是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时代,个人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团队的合作。因此,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要特别注重团队合作,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求同存异、团结合作,只有善于资源共享、相互包容、取长补短,才能逐步积累经验和技术,为进一步创新创造奠定基础。

与时俱进的创新创造能力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合作的过程中,时刻保持继续学习的心态,吸收借鉴他人的长处,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和领悟,进而对产品和技术做到改进改良、精益求精。

2.3 脚踏实地、勇担重任

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任何人若想要在本职上有大成就,就必须要具备不怕吃苦、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兢兢业业、恪守本分,不断地对知识和技艺进行钻研,同时,牢固树立服务民生的责任意识,不惧困难,勇于担当,才能在平凡岗位上成就非凡业绩。

3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3.1 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工匠精神从2016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知晓度较高。但是,由于工匠精神内涵的不确定性,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停留在概念关注上,缺乏明确的培育目标,进而不能很好地把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之中;此外,由于高职院校目前还受制于普通教育目标,致使部分高职院校领导没能及时改变认识,依然把技术技能培育、重大项目申报等显性的成绩作为重点,却没有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培育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理解明显不足。

3.2 重技轻德的教育教学理念亟待转变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教育理念。认为技术教育决定一切,进而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更多关注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如果不转变这种只重业精、不重德高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而逐渐沦为工业化社会中的“生产机器”,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缺失,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存在,也就更无法成长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3 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缺乏实践支撑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整合现有的多种资源,全方位、广渠道、多方法地培育学生的工匠意识和工匠精神。高校虽然希望通过建立校企行协同平台,对学生进行协同教育,但平台多形同虚设,并未得到充分利用,难以满足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全面培育的实践要求,使得工匠精神培育沦落为理论的说教。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对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没有亲自经历,缺少切身体会,认识会流于表面。至于学生到企业实习,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是很好,由于学生不一定能到企业岗位实际锻炼,存在“走走看看”的现象,再加上实习时间短、工作技术含量低,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领悟工匠精神。

3.4 对工匠精神的内化引导不足

高职院校一直着力于从教学、实践等方面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育,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对学生工匠精神内化的引导。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实际上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因此,可以认为内化的引导比外在的培育更为重要,更为有效。由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对象是未经职场的在校学生,他们对工匠精神本来就缺少全面的认知,再加上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仅停留在较浅的说教层面,缺少深入的内化引导,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

4 结语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很高,学校也摸索出了一些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式,工匠精神培育成效也在逐步显现。然而,仍然有许多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培育意义认识不足,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有待提升。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主阵地,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猜你喜欢

工匠内涵培育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内涵漫画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