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化本体知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2019-12-28左雪丽
左雪丽
(新疆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下,国际之间的交往合作加深,跨文化交际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怎样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成为相关教育人员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外语、汉语国际教育、国际贸易等专业的跨文化交际教育十分迫切。但是从当前专业教学情况来看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跨文化交际障碍,而出现这种障碍的原因是不同的文化习惯、思想价值理念、社会规范、思维模式。为了能够提升跨文化教育成效,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思考文化本体知识本身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多样文化背后的无意识本体结构
生活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实际生活,在生活的影响下文化业呈现出碎片化的发展特点。因此,人们在对不同社会文化进行比较的时候往往局限在将个别同类文化来作为比较对象,缺乏对文化意义的扩展考察,也没有积极主动地从文化哲学自觉意识出发来比较问题。但是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身发展是要高于自身存在结构的,在分析比较文化的时候只有关联这一结构才能够准确地判断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文化品质的认知情况。
简单地说一个意识的构成具有一个普遍存在的内容层和特殊内容层,在这样的意识背后也包含存在理念,也就是概念上规定的关系。按照意识存在结构的整体关联规定,所有意识的存在都会被放置在一个统一的关联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存在一个关键概念,文化观念在这样的观念世界中会形成一种构造关联。任何一种文化思想理念在这样一个本体结构中都是存在的。
2 当前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分析
一种文化模式的形成需要经历社会化的洗礼,对人们的思想行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不同的文化也赋予了人们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出现不同的缺位和错位现象,由此形成了文化差异,出现了跨文化交际障碍。比如,在中国人们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会将客人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和客人交流的过程中主人一般都会为了让客人满意适当的退让个人利益,因而在客人离开的时候往往会对主人说:“让您受累了。”而在美国,人们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往往会留给客人足够多的自由,对待客人也比较自然、随意,并在和客人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客人的独立和感受,且在和客人沟通的时候不会压制自己的真实感受。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汉语志愿者来到泰国的小学教汉语,因为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这个学校规定师生每天在上课之前都需要做出祈祷,但是这位中国志愿者在确定自己是无神论者之后拒绝每天祈祷,校长对此表现出十分的不满,说不祈祷的教师是不能够在学校任职的。”从这个交际冲突来看,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志愿者和他所认识的宗教故事错位密切关联,没有做到入乡随俗。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的一方处于一种新的环境下,在和人交流的时候会自然地从记忆中提取类似的故事,借助本土文化记忆来行事,没有对当地文化进行记忆和体验。在他们应用这些和当地文化实际不想符合的故事来指导个人行为的时候,交际往往就会出现问题,比如,中国人在没有付给外国人小费的时候就会遭遇到冷遇;在和外国人见面时没有养成提前预约习惯的时候就会被拒绝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故事缺位的一种表现,在故事错位和文化差异背景下很容易引起交际冲突。
3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策略
3.1 提升教师个人的文化修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文化修养深刻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情况。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教师不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修养,那么在对学生所进行的后期文化实践也会出现一些不理想的问题。
在当前的外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外语学习主要是通过教材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教学来获取相应的知识,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能够使得教学符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思想的培育需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联,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出现文化冲突的时候,教师要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交际观念,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和反对外来文化。另外,教师还需要利用自己的条件和能力来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2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
在当前社会,民族种类多样,不同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这些语言是民族文化特色中的重要组成,在人们的文化实践中,很多文化内容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民族文化信息。为此,在开展外语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并通过科学的对比分析来思考中外文化差异,完善学生心中的认知。
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中,教师需要从词汇差异、语用差异、思维差异、文化差异等来对语言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研究结果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第一,词汇差异。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深刻认识到词汇学习在整个外语表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比如,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会将一些单词和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在实际语用中单词的意义是需要考虑整个语境的,需要从跨文化角度来思考。第二,语言运用的差异。跨文化交际近几年在发展中面临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了语用差异。比如,中国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喜欢问一句:“吃了吗?”而这种问法在国外看来是不合礼貌的。为此,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对方的文化内容,从而提升跨文化是语言交际的成效。第三,思维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都具备自身的文化特点,这些文化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为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注重关注思维差异。
3.3 加强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增强基础性的跨文化意识
在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要对本民族文化形成深刻的认识,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突破种族文化现状,积极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从而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实现深层次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对中外文化进行学习和比较,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够因为发生冲突就片面地认为国外文化是错误的。从而通过对两个国家文化的比较来提升人们的母语文化和国际文化水平,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对国际文化的多方面认识,从中汲取精华,拓展自己对国际文化的认知。
3.4 选择适合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是对知识的单纯讲解,向学生片面的介绍各类文化交际内容,那么就会导致整个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不明显。为此,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第一,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扮演角色,在角色扮演中增强自己的学习体验。比如对于中国人问候常用的 “你去哪儿?”“你吃了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回忆自己和中国人相遇时是怎样的情境?会听到怎样的对话?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下教师向学生细致的解析在日常问候背后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第二,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视频等多种现代化教学设备来作为一种传递媒介,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以期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比如,在学习征婚启事文化的时候,如果教师仅仅是采取单纯的讲解方式,在书面语言使用多、词语生僻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简单介绍征婚启事之后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当下流行的 《非诚勿扰》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中外嘉宾的发言来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恋爱观,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一些课本中没有的词汇和语言表达形式,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跨文化交际。第三,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教师通过选取当下流行的案例和现象,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独立的研究和讨论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自不同国家对外汉语交流生通过和他人的合作能够在了解对方所在国家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和他人合作交流、解决沟通的能力。案例分析法一般适合应用在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课堂中,这些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应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基本观点和想法。比如,在学习中产阶级家庭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当前中国中产家庭送小孩出国这一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来对所在国家的阶级形态进行讨论交流,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学习新课,增强对不同国家跨文化的认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是国际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应用的主体方向。外语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迎合时代发展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交际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突破文化之间的限制,从而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