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双语课教学探索
2019-12-28朱诗惠
朱诗惠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吉林通化 134000)
双语教学不同于外语教学,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一般指英语)作为教学手段与语言媒介进行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学,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外语与本族语的交叉使用对某一学科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衍生出国际上对具备多种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无疑给各个学科的双语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显然这种挑战并不仅针对那些实用性强、经济效益大的理工科学科,而是面对我国所有学科的挑战。然而与日益蓬勃发展的理工科双语教学相比,与其有同样地位但经济效益不大的文科双语教学的发展则稍显滞后。该文旨在就这一现象的文科中历史学科的双语教学做一粗浅分析。
1 历史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基本现状
1.1 现有师资水平不足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业务素质是整个教学质量环节的重要保障。历史学科由其自身民族特性决定,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能准确、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而且对两种文化的准确掌握也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双语教师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学科知识外,能熟练地操作中、英两种语言,还应尊重两种文化的差异并且能够通过两种语言能准确地传递两种文化。然而,目前我国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严重不足。虽然目前高等院校的任课教师大多具备博士、硕士学历,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的任课教师都没有专业的外语培训或学习经历,具体表现在阅读能力强、语法功底好、词汇量大,但表述能力差、文化解读能力弱,导致任课教师不能以两种语言为媒介,准确地传递两种文化,这极大地制约了历史学科双语教学的发展。
1.2 教材配备不完善
教材资料的配备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这关系到教学大纲、教案、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方方面面。历史学科双语教学教材资料应真实地通过两种语言详略得当地展示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十分谨慎。目前从教材的选用情况来看,高校选择的历史专业双语教材一般是教师自己编撰讲义。教师自己编撰讲义优点在于目的性强、侧重点突出且灵活性高,并且自编讲义可以大大地降低教学成本,然而往往自编讲义只注重当前的教学内容,而对整个课程体系欠缺全盘的考量。因此,双语教学教材采用自编讲义的形式无疑只是一种权宜之策,随着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健全的教材资料势在必行。
1.3 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双语模式大致分为三种:(1)“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也可称之为英语主体型教学模式,是目前最高级的一种教学模式,特点为使用外文材料,任课教师完全以英语进行授课,此模式下第二语言既是学习媒介又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2)“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又称之为转化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师一般使用纯外文教材。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开始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在学生逐渐掌握其中基本要素之后,便抛弃母语完全用第二种语言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进行要求师生均应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能够准确地用英语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接收,目前此种模式在欧美国家比较流行,在亚非国家还很难推行。(3)“保持型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又称为维护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不分主次,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教学。这种模式将民族特性以及文化特性充分考虑在内,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成为双语言、双文化的掌握者。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采取的主要形式即为“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虽采取的是 “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但传统的历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仍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记笔记、很少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课堂气氛也相对沉闷、松散。
2 历史学专业双语教学改革之思考
2.1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业务素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语言功底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承担历史学科双语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的历史学专业水平和外语教学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环节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目前历史学专业推进双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集学校和教师于一体,尝试打造一支高水平、高技能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这就要求高校在积极引进符合条件的高水平优秀教师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现有师资队伍的补充与提高。对现有专业双语教学教师提供有计划、有步骤的相关培训势在必行。高校可采取、借鉴在双语教学领域领先的较发达欧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在此基础上,高校亦可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高校也可将有一定历史专业知识基础或对历史学科感兴趣的外语专业教师对其加以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进而纳到历史学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中来。我们知道历史学科专业教师在史学研究领域比专业的外语教师更具优势,然而专业外语教师在第二语言的驾驭能力上又远远高于历史学专业教师,如果各大高校能将这两支队伍整合起来,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完善教材配备
教材的质量对能否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在选用双语教材时应做到既保证专业知识的原汁原味又便于学生理解。历史学科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还应更加注重对两种不同文化的把握。通常,双语教学的教材分为四种,分别是翻译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国内出版教材以及国外引进教材。这四种教材在实际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各有利弊。目前,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多采用学校自编教材这种模式。其优点在于灵活性强、个性化程度高,课程成本低,缺点在于目前学校绝大多数自编教材属于“活页教材性质”,各个学校间的差异性明显,导致其整体性不高且其专业水平难以保证。鉴于此,编写一本适合我国地方高校实际情况的双语教学教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该本教材的编撰应综合借鉴国内历史学专业原版教材和国外同一领域的原版教材,根据我国实际教学目标的需要,萃取出真正适合我国学生实际的双语教学资料,经过编撰者的精心整合,印制成专业的双语教学书籍。与此同时,由于双语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各个高校的历史学科发展差异较大,历史学科的双语教学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模式,且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学生对第二语言的掌握情况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参与双语教学教材编撰的相关人员深入到一线的教学实际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专业建设的发展水平,在整理自编讲义和借鉴外国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尝试自编符合本校、本专业的双语教学教材。
2.3 合理设置教学模式
由于教育的不平衡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导致外语教育水平有着先天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双语教学任课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课程要求,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多少的外语词汇量与句法功能,而是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性做出具体的要求;同样,学校也切不可规定授课教师在每节课堂上使用的英文比例是多少,而是应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灵活制定。英文在授课中的比例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对课程及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全面的评估后灵活处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也不可仅仅局限于“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在每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都穿插着用两种语言去交替介绍某一史学资料,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采用三种教学模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像传统教学那样唱独角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对所授课程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式教学模式提问式教学模式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一种语言能折射出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语言本身独特的民族特性使其带有独特的魅力。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多维视角下看待问题,也可以从多维视角下更好地把握史料的准确性。开设历史学科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对历史专业的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它不仅能使我国学生熟悉并且掌握历史学科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进一步加深和强化专业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历史学科国际化的专业视野、积极地参与国际交流,吸收和借鉴国外史学理论和成果,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坚实的史学基础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二,双语教学的开展,对于国外的史学研究者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准确的传给国外史学研究者,有助于将历史学等人文社科专业方面的知识以英语语言为媒介,准确的将其思想精髓准确的传给国外史学研究者,让世界上更多的学者了解中国史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