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特点

2019-12-28裘亚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佤族图腾原生态

裘亚萍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我国的少数民族较多,分布在各个地区,并在长时间的生活发展中,形成多元化的少数民族舞蹈体系,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特征、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信仰等。我国云南地区聚集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包括藏族、羌族、白族、苗族以及土家族等,存在一种独有的舞蹈艺术形式,即为原生态舞蹈,强调自然形态与实际生活,在民间广为流传,为现代舞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不竭的灵感和源泉,并形成大众娱与舞蹈审美的重要形式。对此,为了我国舞蹈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要深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特点,挖掘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中的原始文化内涵,提炼精华,为促进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文化性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这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区聚集大量的少数民族,其舞蹈风格透露出十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也可以在舞蹈中看到汉族舞蹈的影子,这是长时间群居生活后的结果,并在少数民族的舞蹈中,直接反映出少数民族当前的生活现状,舞蹈艺术性和文化性极强。单从原生态舞蹈的角度上考虑,原生态舞蹈除了可以表现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之外,还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特别是在巫术盛行时期,在祭祀活动和部落更替这种重大事件发生时,都会举行十分盛大的庆祝活动,巫师主持整个仪式,并伴随着各种仪式道具和舞蹈,以显示仪式的严肃与庄重,这种仪式性的舞蹈被保留至今,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后,形成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的舞蹈[1]。云南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起步晚,这使得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得到持续发展,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和宗教信仰,这些都聚集成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文化性艺术特征,反映出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

2 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自然性

云南少数民族最早是由传统农耕社会逐渐演变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少数民族传统理念,并充分体现在少数民族的实际生活中,敬畏大自然,并对自然秩序极为服从。这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中,将自己归属到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自然有着极强的依赖与崇敬,这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基于这一背景,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中也受到和谐理念的指导,无论是在舞蹈动作或是舞蹈精髓方面,都呈现出极强的自然生命力,这是少数民族和自然沟通的有效途径。例如,苗族的《太阳鼓》舞蹈,太阳鼓是苗族最神圣的祭器,苗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其深沉的鼓点和浑厚的鼓声,动人心弦,震颤灵魂,把人们带入遥远的古代和深邃的天际。相传上古时代,天崩地裂,洪水滔滔,姜央兄妹得造物主的指点,躲进葫芦里才幸免于难,后来太阳出来使洪水退去,为了使人类得以繁衍,兄妹俩只好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成了苗族的祖先,后人非常感激太阳的恩德,于是用铜、木、牛皮等材料做成鼓形,中间画上太阳的形象,称太阳鼓,在祭祖,祈福和丰收之时将其置于踩坪中央敲击。儿孙们听到鼓声,便纷纷围拢大鼓,载歌载舞,尽情欢跳,太阳鼓能避邪驱魔,保佑寨子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给人们带来祥和平安。

3 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生活性

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写照,在长期的发展中,原生态舞蹈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民间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舞蹈内容大多数取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这就赋予了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生活性。

例如,《云南印象》原生态舞蹈是由杨丽萍主创并导演的艺术精品,叙述了人类的发展历史,由日月、土地、家园、神祭以及朝圣五部分构成,表达出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和生命的崇高追求与热爱,透露出农业文明的浪漫。《云南印象》全长120min,融合了传统美与现代美,无论是舞蹈资源还是服装资源都十分精巧,再现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服饰是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特色服装,再加上浓厚原生态气息的道具,展现出少数民族的原始生活,依托于民间生活来表达对生活的敬意和向往。舞蹈中62面大鼓是展示这段舞蹈精神的基础,以民族的鼓风、鼓韵、鼓点、重新“唤醒了麻木不仁的生命”;佤族的牛头,不是人们制作的道具,而是真正的牦牛头骨骼;还有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香格里拉的梅里雪山、红河元阳的哈尼梯田等舞美背景,都是地实景拍摄,在灯光的照射下,再现了少数民族地区景观、风貌。 从音乐上看,《云南印象》中有傣族的音乐,似水柔情;有藏族的音乐,狂风暴雪;有佤族的音乐,幽远宁静;有白族的音乐,百灵轻盈;有彝族的音乐,山林长鸣。这些音乐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这是原始生活中的声音,在舞蹈里再次展现,通过韵律和节奏的变化,表达和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2]。

除了《云南印象》艺术精品之外,还有佤族的甩发舞、彝族的烟盒舞、云南茶区流行的采茶舞、傣族的象脚鼓舞,这些都是取自民间生活的素材,生产生活活动已经成为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主要创作来源,形成以反映人类生活为核心的舞蹈艺术形式,在展现生活劳动活动之外,还透过舞蹈动作,表达出少数民族对劳动和生活的歌颂,舞蹈场景均来源自人们实际生活,这使得原生态舞蹈成为少数民族生活的一部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4 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仪式性

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大多都是仪式舞蹈,根据传统节日进行创作,再现传统节日的盛大和过程,整体表现生动而又抽象。一些原生态舞蹈在表现中,会用火把映照在崖壁上,以凸显出崖壁上的画像,营造神秘感,呐喊和击石声同步,以一种独有的仪式来展现生命,这是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中展现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映照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心理影响。一般情况下,这种仪式性原生态舞蹈都是大型舞蹈,人们利用这种舞蹈形式来表达存在价值,体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形成较大的潜在能动性。这主要是因为在少数民族的思想意识中,认定舞蹈可以超越显示,通过舞蹈与神灵沟通,这就创作出一些以祭祀为主的原生态舞蹈形式。

例如,哈尼族的铓鼓舞是一种在传统节日 “昂玛突”上跳的祭祀舞蹈,舞蹈风格气势轩昂、热情洒脱,表现出了哈尼人的个性特点和情怀。最早的铓鼓是人们在狩猎中的联络工具,其发出的敲击声也可以吸引猎物,后来铓鼓存在于哈尼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在传统“祭龙”仪式中敲击铓鼓,在节日期间,哈尼人也会在林中设立铓鼓场,唱“哈巴”叙事长歌,跳起反映哈尼人远古社会生活以及开凿梯田艰辛的铓鼓舞。铓鼓舞神秘而又古朴,展现哈尼先祖和大自然的抗争,而在社会发展中,铓鼓舞模仿农耕动作,丰富了舞蹈形式,铓是代表谷子的饱满,鼓是代表谷子粒多,现在铓鼓舞是祈祷庄稼饱满、粮食丰收或庆贺节日喜事的一种主要活动。哈尼人可以通过鼓声与天神进行沟通和对话,他们把粮食作物和青草放到鼓中,通过铓鼓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3]。

再如,佤族的木鼓舞一种的古老的原生态祭祀舞蹈,佤族长期以来将木鼓舞看成民族意识,十分神圣,舞蹈来源于佤族的发展历史,用于抵御外敌或是老人过世时祭祀神明的舞蹈艺术形式,每逢丑年十二年一次的祭鼓节,佤族就要跳木鼓舞,与宰牛祭祀和盛大的节庆活动相配合,整个舞蹈启、承、转、合结构完整,动作精炼,风格热情而豪迈,可以再现佤族先民的生活场面与地理环境,整个舞蹈编排中,通过递进的方式,将舞蹈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舞蹈演员的头、手、脚开合度大,舞姿洒脱优美。

5 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民族图腾

大多数云南少数民族坚信万物灵性理念,十分信奉图腾,使得原生态舞蹈中含有大量的图腾文化属性,这些图腾就是少数民族各个部落的标记与象征,他们通过图腾获得精神理想,并在舞蹈中表现对图腾的崇拜和尊敬。还有一些原生态舞蹈直接将图腾符号的动作当作舞蹈动作基础,进而提高民族群体的认同感和标志性。其中,牛头图腾是少数民族对农业生活与力量的向往和崇拜,在舞蹈中,舞蹈演员手中紧握牛尾巴,而主持人拿着牛头,将身体用颜料涂满,重视农业的基础上,表达人们对力量与财富的追求。苗族《太阳鼓》舞蹈中存在大量的太阳图腾,太阳鼓鼓面和太阳形状相似,而木管造型则是按照太阳光进行设计,表达远古先民对繁衍后代的崇拜。傣族的孔雀舞中也表达出对图腾与神明的崇拜,整个舞蹈过程中没有音乐旋律,只有像脚鼓、锣、钹等打击乐,象脚鼓的鼓点多变而又丰富,不会让孔雀舞的伴奏显得单调,使得伴奏激动人心,根据舞蹈演员舞蹈动作与情绪的变化来变换鼓点,孔雀舞有丰富多样的手形动作和跳、转等技巧,四肢和躯干的各个关节要重拍向下屈伸,全身均匀颤动,形成优美的“三道弯”舞姿。从整体上看,孔雀舞以孔雀图腾为核心,风格轻盈而灵活,通过优美的舞姿表达细腻的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不仅在民族节庆进行表演,还会融入集体舞中,促进民族团结,凸显着傣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

6 结语

综上所述,云南地区聚集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使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艺术特点十分明显,即为文化性、自然性、生活性、仪式性以及图腾性,少数人民通过原生态舞蹈在展现生活,传达自身的情感信息,也透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生命、神明的崇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文化精髓和艺术价值得到了传承和延续,并成为现代舞创作的来源,促进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佤族图腾原生态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佤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
关注食品安全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沐浴喷头坏了怎么办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