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与开发对策研究

2019-12-28田鸿颖蒋守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壮族彝族民歌

田鸿颖,蒋守渭

(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1 基本概况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特征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1.2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内涵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家家户户都会染彩色蛋、吃五色糯米饭、唱歌圩等,这样的习俗千百年来在壮乡这片土地上不断传承,并且在少数地区还在延续。壮族,我国南方古百越族群中古骆越人的后裔,古越人“尚越声”,壮族人“好歌圩”。“歌圩”又称“歌节”,每年农历三月三,壮族人民在“歌圩节”中演唱历史歌、爱情歌、盘歌季节歌、生产歌等。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广西的重要民族传统节日,是广西少数民族的财富,将其作为地方性的法定节假日,这样就提供了广西民族文化及其山歌文化传统保护传承的制度保障及驱动机制;“壮族三月三”不仅具有广西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意义,而且也具有中华民族节庆文化意义。最重要也体现了政府充分体现了运用民族自治权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

2 研究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基础理论

协同指的是构成系统的要素或者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同步作用。广西资源丰富,但地处山区,从整体上看生产力系统是不发达的,从而也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因此,从协同理论来说,政府应该加强生产力系统各因素的协调,增强经济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文化的发展。

2.2 研究的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该文通过对相关材料包括学术论文、政府政策、统计资料等,进行广泛阅读,并梳理有关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的文献和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提出有效的对策。

2.2.2 比较分析法

在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时,采用比较分析法,叙述一些其他国家和国内部分城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开发的优秀表现方式,进一步分析对非遗的传承和开发方面的有效影响途径,最后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

3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困难的表现与原因

3.1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概述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确定“三月三歌节”作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自1985年起,广西武鸣县——骆越文化发源地,以歌节的形式连续举办了18届“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2003年,壮族三月三“歌节”复名为三月三“歌圩”,成为享誉东南亚的壮族文化品牌。2006年,“壮族歌圩”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2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困难的表现

受到外来节日冲击。当代年轻人对西方节庆文化追捧热度高居不下,由此淡化了传统民族节日意识,也使得一些传统节日活动“西化”,导致传统节日保护和传承的问题迫在眉睫。

受到现代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困扰。某些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为了追求政绩和经济效益,盲目办节,形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造成人们传统节日的意识淡薄,甚至走向边缘化,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断裂。

3.3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困难的原因

歌圩文化原始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歌圩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土地大多数已经随着城镇化的大战,逐渐变成城市的一部分,导致了歌圩文化与城市发展格格不入;许多当地的年轻劳动力已经走出山区外出打工,早已淡化了民族身份意识,也给当地形成“空巢、留守”与“孤旅、漂泊”的文化真空,歌圩文化的传承缺少了核心力量。

歌圩文化传承人稀少。这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通病。通过走访主要唱山歌的地方,可以发现现在唱山歌的人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或许在年轻人看来歌圩是一种枯燥、没有利益可寻的东西。这也是政府在民族文化教育缺位的体现。

地区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歌圩文化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拥有丰富的内涵,但是当地对民俗文化缺乏良好的把握能力,导致本地区错失发展歌圩文化的机会。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歌圩文化地区,人民思想较为封闭,不愿将本民族文化展示于众;二是正好相反,当地人民过度迎合外来文化,致使本地区文化被同化了也未发现。

4 国内外在非物质遗产保护开发经验的比较和借鉴

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保护案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运用到我们的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保护中。

4.1 韩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此以韩国釜山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借鉴一些经验。政府对非遗的保护及其热衷。韩国自身的文化自尊和文化危机感很强。譬如他们一些宗庙祭礼和礼乐、泡菜文化、民谣等都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一些农耕游戏也广泛入选。这些都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但是韩国政府都很重视。

注重传统原始古村落的保护,并积极复原和开拓有特色民俗村。比如,拥有五百年历史的忠清南道外岩民俗村,因为保留了朝鲜时代李氏家族的住宅和习俗,因此被称为“活文物”,得到充分的保护

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强化青年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传统文化意识。韩国教育部门重视中小学生的文化教育,强制规定中小学生到“民俗村”体验生活,并引导年轻学生收集、学习民俗和文化遗产知识,这样才能增强年轻人的认同感,积极地加入到传承、发扬的队伍中去。

商品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规模化、模式化。韩国民间民俗文化与青春亮丽的偶像、组合和韩国料理、美食、服饰以及美容整形结合在一起,不断向全世界输出韩国文化。

4.2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义诺彝族民歌保护及文化品牌创建

义诺彝族民歌流传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义诺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他们科学的保护方式也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保护民歌的基础上创建文化品牌。国内研究较少涉及在保护的基础上创建文化品牌。从文化的层面看,进行文化品牌的开发和创建,是要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品牌创建的视角下,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公共管理机制。

利用品牌创建提升民歌保护力度。通过品牌的创建,不仅能够增强当地人们对民歌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也让更多的人指导义诺彝族民歌,增强民歌的影响力,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投身民歌的保护之中。

通过民歌保护与品牌创建,进而推进彝族文化传承。义诺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民歌的保护和文化品牌的创建,整合彝族文化资源,保证彝族文化的传承性,提升彝族文化的生命力。

5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和开发的策略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应该随着时代一同进步,一方面为传统节庆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另一方面要引导当地的居民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态度,时刻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抵御外来腐朽文化。

明确依法保护开发的工作理念和管理制度。广西作为自治区,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力,应当在国家大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地区特色,制定一套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政策,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工作机制。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要确立合适的开发模式,充分凭借中华民族传统节俗节庆,举办非遗相关的宣传推广活动,在全社会掀起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浓烈氛围。

与艺术院校合作,建设传承人才队伍。政府首先可以在中小学开展一些基础性的文化课程,其次在艺术院校开设山歌声乐教研室,成立学生壮族山歌歌唱团队,并且给予大力的支持。并且开展一系列民歌进校园的活动,推动优秀文化产业的发展。

设立科研基金,进一步打造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品牌。通过整合广西区内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节资源,进一步提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让壮族歌圩成为广西的一张金名片。

猜你喜欢

壮族彝族民歌
彝族海菜腔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Cat’s book》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壮族山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