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史研究
——马士英死因考

2019-12-28赵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道清军

赵硕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马士英,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在明史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妇孺皆知的是他的“奸臣”形象,但仔细研读相关记载,却发现有些地方存在疑义。弘光朝廷覆灭后,马士英虽被南明唐、鲁两王势力拒之门外,但仍盘桓于浙江一带,多次参与抗清战役。因此,马士英虽非救世能臣,但亦非亡国罪魁,把南明弘光政权的灭亡责任推到他头上,是有失公允的。关于他的死因,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笔者将其分为降杀说、抗清就义说、归隐禅院说。

1 降杀说

关于马士英投降被杀一说,有三种不同的记载。一为清军攻破南京之后,马士英降清,后因与福建的隆武帝暗通消息,被清军捕获斩于延平城。二为马士英降清,被清军斩于延平城。三为马士英隐居天台寺后被揭发而杀。

1.1 马士英降清后复通唐王,被清军捕获斩杀

《明史》记载,清军攻破南京之后,“剿湖贼,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然而野史记载,马士英降清后曾复通唐王,后事觉被杀。此事见诸各家记载:

“马士英自南都逃至绍兴府,入方国安营……时唐王改元于延平,士英心怀首鼠,密表通军中消息,及本朝兵下仙霞关,唐王仓卒出奔,书牍委弃道路。贝勒于乱籍中得士英表,大怒,以泄漏军机与二方同日处斩,悬其头于黯淡滩而去时。”

“士英寻入浙东,持两端观望,既屡战败则与总兵方国安大学士方逢年北降,然犹与隆武通为大兵所觉,骈斩于黯淡滩。”

但谢国桢却在《南明史略》中提及马士英被清军发觉斩于延平,于是此说又分为了“斩于延平城”和“斩于黯淡滩”两种说法。两处虽均属福建地域,但仍有差别。

1.2 马士英降清,被清军斩于延平城

此说见于《明史》:“剿湖贼,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国史”应指《顺治实录》,清《顺治实录》载:“顺治三年六月廿日,浙闽总督张存仁疏报:副将张国勋等进剿太湖逆贼,擒获伪大学士马士英、长兴伯吴日生……。捷闻,令斩士英等”。而清乾隆间蒋良骐《东华录》却载:“顺治三年六月,浙闽总督张存仁疏报:副将张国勋进剿太湖贼,获伪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蔓青。伪大学士马士英潜遁新昌县山内。都统汉岱追至台州,士英属下总兵叶承恩等降,并报称马士英披剃为僧,即至寺拘获,并总兵赵体元,皆斩之。”

从 《东华录》可以看出张存仁奏疏中写的是两件事,而马士英与吴日生并非在同一个地方被俘获。《顺治实录》《明史》所载均有失清晰。其他文献对此也有所提及:“马士英等人仓惶南逃时,鲁王政权不予接纳,终被清军俘获,虽降仍被处死。”“士英闻唐王僭立于福州,乃拥兵求入关,王以其罪大不许。八月,王师讨湖贼吴昜,并获士英,诏俱斩之”。对比这些材料,发现斩杀马士英的清军将领前后有张国勋、汉岱、张存仁、佟国器四人。如此大的出入,实在令人难以信服。

1.3 马士英隐居天台寺后被揭发而杀

吴伟业《鹿樵纪闻》载:“顺治三年,士英窜伏天台山寺中,其家丁缚以献。贝勒命剥其皮实以草械置道旁,用快公愤。”这种说法见诸各种史料:

“马士英饰伪太后奔杭州,事露,杭人逐之。竄伏天台寺,其家丁缚献清军,被杀。”

“士英渡江后,齡兵逃散,乃潜居天台寺中,其家丁某缚之,以献贝勒。数其罪恶诛之,剥其皮实之以草用快众愤。”

“马士英逃于天台寺,其下黔兵缚送杭,淸帅剥其皮,使羣下分食其肉。”《东华录》却载:“顺治三年六月,浙闽总督张存仁疏报:副将张国勋进剿太湖逆贼。……伪大学士马士英潜遁新昌县山内,都统汉岱追至台州,士英属下总兵叶承恩等降,并报称士英披剃为僧,即至寺拘获,并总兵赵体元,令斩之。”而清道光间李聿求《鲁之春秋》却载:“国安降,士英遁入新昌山中。”此又变“台州山寺”为“新昌山寺”。

对比分析这些史料,前后记载不仅变“家丁缚以献清”为“总兵叶承恩等降”,其被斩杀的地点也由“台州山寺”为“新昌山寺”,可见经过了多次修改,可信度并不高。而马士英被剥皮分食一说,在诸多史料中并未窥探到清军有如此凶残之癖好,也甚少见此记载。因此笔者推测,这种说法大概为时人所伪。

2 抗清就义说

史学大家陈垣曾称赞马世英为 “弘光朝最后奋战之一人,与阮大铖之先附阉党,后复降清,究有大别”。姚大荣先生也盛赞其“为收拾朱明残局之一人”,甚至专门撰写《马阁老洗冤录》一书进行反驳。对此说持肯定态度的还有张祥光先生,他认为马士英始终在抗清,并没有向清朝“投降”,而其与史可法等人的矛盾,是南明政权的内部斗争,与“奸臣”罪名不应混为一谈。

马士英是否参与了抗清运动,学界对此一直有所争议。夏允彝曾说其“卒未尝与虏一战”,但据一些资料记载,马士英在这段时间里确实参加了南明抗清势力,清军将领的奏报可以证实这点。顺治二年十月,清浙闽总督张存仁奏称:“叛贼方国安、马士英等兵渡钱塘,至杭州城十里立营。我兵进剿,敌兵遁,追斩五百余级。”平南大将军贝勒七克德浑也奏称:“梅勒章京味玛喇等败伪总督马士英于馀杭,和讬等败伪总兵方国安于富阳遗固山。”《清史稿》中也有多处记载:

“顺治一年,武拉禅从端重亲王博洛下浙江,趋平湖,败敌获战舰。进略杭州,马士英方国安拥众来攻,武拉禅与战于赭山、于朱桥、于范村、屡胜。”

“顺治二年,从端重亲王博洛下浙江,旣克杭州,以梅勒额眞驻守。明大学士马士英,总兵方国安据严州。屡来犯济,席哈督兵御之,五战皆捷。”

“顺治二年十月,士英复以兵,至去杭州十里为垒五,平南大将军贝勒勒克德浑帅师赴之。未至,士英引去存仁与总兵官田雄追击之,斩五百余级。”

“顺治二年十一月,士英、国安复以兵,至存仁与梅勒额眞季什哈及雄等,帅师击之,敌溺江死者无算。”

“二年冬十二月丁未朱玛喇等败方国安、马士英于浙东固原,贼武大定作乱,总兵官何世元等死之。”

《浙东纪略》也载,“方国安从馀杭至,捶碎北牌。闻马士英至江干登舟矣,国安追及拉回,欲同勒兵御北。时杭民畏北,探潞藩及张秉贞至,相戒言职守事。”由此可知,马士英、方国安等逃至杭州后曾有带兵御北的想法,但因杭州百姓俱无斗志,甚至帮助清兵攻城,致使马、方两人的抗清之举以失败告终。而徐芳烈曾在南明鲁王政权中任职,《浙东纪略》是专门记载鲁王政权始末的一部专书,所记大多为其亲身见闻之事,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因此上述说法应该是较为信实可靠的。通过对史料和地方纪略的参考互证,马士英南逃后组织参与抗清活动一说确有其事。

3 归隐禅院说

康熙年间的《青云圃志略》曾记载了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马道人,有人据此提出马士英即马道人的说法,使得马士英之死更加扑朔迷离。清康熙《青云圃志略·人物》载:“马道人者,道人生于蜀,本姓上官,莫知其名,后易姓。法名道常,号常住。亦莫知其易姓出世之故。涉大江,过越王城,至南浦,稍言其经历地。朗遇之省城,同至圃内。年可六十许,肢体雄伟,须眉间,另具一色相。”一些学者针对此事,考证出马士英晚年并非为清军所杀,也没有投降清廷,而是一直隐居在禅院。今人陈江先生根据马道人的诗文偈语,以诗、志、史的方式论证出马道人即马士英。吴之邨先生则根据《青云圃志略》、王士祯《池北偶谈》等多种文献,考证出马士英当年未死,在隐居十几年后,于顺治十八年易姓上官,以马道人的身份禅隐于江西南昌青云圃道院。

关于马士英归隐之事,笔者于史料中只寻得一例,见于明朝时期佚名《江南闻见录》:“顺治乙酉五月十一日……英乃扬鞭挟资,兵从拥护,竟作天外冥鸿矣。”虽然此处有暗喻马士英没有被杀之意,但是由于其作者不详,加之并未提及马士英即马道人,因此不足以证明此说。而正史和野史虽对马士英死因的记载存在很大差异,但关于马士英卒年的记载差异却不大,大多认为马士英在顺治三年被清军所杀。而据康熙、民国时期南昌青云圃道院两修县志的记载,马道人卒于康熙五年,与马士英卒于顺治三年的记载存在很大的差异。马道人即马士英一说无疑给他平添了二十多年阳寿。因此马士英卒于顺治三年的记载很有可能是与其生活时代较近的人所撰写的。因此这一假说要成立,尚待进一步讨论。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弘光帝覆亡之后,南方相继又建立了隆武帝政权和鲁王朱以海政权,以抵抗清军的入侵。因马士英本属弘光朝的宠臣,而且东林党对其有诸多不满,因此当他去投奔隆武帝和鲁王的时候,都遭到了拒绝。但是马士英并没有因此转投清军,而是自己组织力量,抗击清军,在多次抗清失败之后,遁入山林寺庙。而马士英在此之后是否被清军捕获斩杀,仍有待考证。但无论对其持有何种看法,都不能否认他曾多次组织参与抗清运动的事实,将其列入奸臣传更是有失公允。

猜你喜欢

马道清军
明代清军御史及其当代启示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河北赤城县马道口钼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约架
呼玛河围困战
骑马记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马道层吊挂安全施工的思考
马道成宫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