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探讨
2019-12-27王泽智
摘要:指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此,分析了黔东南州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促进地方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下经济;特色养殖;特色种植;景观利用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167-02
1 发展现状
黔东南州是全国28个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林地面积3269.41万亩,森林面积3079.37万亩,森林覆盖率67.67%,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州林下经济发展累计利用森林面积613.27万亩,产值达69.56亿元。
1.1 林下特色种植
林下种植面积90.22万亩,产值14.9 0亿元。一是林菌模式。种植林下食用菌共9450亩,主要品种有香菇、平菇、木耳、羊肚菌、大球盖菇等,年产鲜菌2.07万t,产值2.2亿元。二是林药模式。采取“林药套种”、“果药套种”等种植模式,林下种植中药材24.5万亩,产鲜药材5.5万t,产值7.4亿元。
1.2 林下特色养殖
林下养殖利用森林面积96.52万亩,产值13.72亿元,主要有林鸡、林蜂、林猪等模式。一是林鸡模式。林下养鸡311.78万羽,产值4.5亿元。二是林蜂模式。林蜂养殖3.88万箱,蜂蜜236.1t,产值3885.5万元。
1.3 林产品采集加工
林产品采集加工利用森林面积211.60万亩,产值16.55亿元。主要有蓝幕、油茶、山核桃、竹笋、蕨菜、野生菌、松脂青钱柳,以及野生苗侗中药材、松脂等采集加工。
1.4 森林景观利用
以森林旅游和综合利用为主的森林景观利用面积214.92万亩,产值24.38亿元。13个全州森林公园,其中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1个森林康养基地,3个湿地公园,并有一批依托森林景观开发的休闲度假基地及为数众多的农家乐。
2 主要做法与经验
2.1 强化高位推动,提供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林下经济工作专班,建立林下经济联席会议制度,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1]。
2.2 强化要素保障,聚焦发展要素
一是强化种苗保障。有计划建好种苗基地,积极培育优质种苗;引进外地种苗资源,弥补本地种苗缺口问题。二是强化用地保障。加强宣传动员推动林地流转,将分散的林权集中起来,解决林下经济用地问题。三是强化资金筹措。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2014~2019年落实省级林下经济扶持资金2993万元。
2.3 强化科技支撑,做好技术服务
一是加强沟通协作。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单位的沟通协作,设立科技服务团队,推动全州林下经济科技能力提升。二是开展科技合作。鼓励各类实施主体开展科技合作,推动实施主体与科研技术推广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三是加强科技培训。培育新型职业林农,着力提升以林农为实施主体的生产技术水平、产业素养和经营管理水平,从最底层解决林下经济发展的技术障碍。
2.4 强化主体培育,发挥带动作用
一是强化招商引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财力、品牌好、有技术的知名企业进入该州参与林下经济发展。二是推动合作共赢。例如促成从江康源铁皮石解公司与百灵药业在从江组建新的企业,推进做大业务发展石斛,为百灵药业生产提供原料。三是扶持本地企业。大力扶持本地现有企业,帮助争取融资、解决用地、技术服务等保障要素,推动其发展壮大,提升其带动能力。四是扶持合作社。帮助现有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健全和改进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社员素质,强化扶持力度。
2.5 强化资源整合,形成发展合力
按“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打捆使用农业、水务、林业、交通、发改等部门各类涉农资金向发展林下经济倾斜,优先安排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例如麻江縣整合林业、农业、扶贫等部门资源,在大力支持发展蓝莓产业的同时,支持规模以上的蓝莓基地大力发展观花采果、养牛、养斗鸡等林下经济。
3 存在的问题
3.1 重点不明确,主要发展产业尚未凸显
各县市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森林资源种类、数量、优势等各具特色,各有不同,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建设发展产品业态多种,重点不明确,需聚焦到我州林下中药材、林下食用菌、林下养鸡、林下养蜂4个重点产业上来[2]。
3.2 效益不明显,市场主体积极性尚未激发
多数林下产品仍然以鲜品、干品进入市场,收益较低;品牌不强,销售价格不高,竞争力弱,甚至无品牌,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效益得不到保障。加上管理技术水平不高,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存在生产经营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市场主体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需进一步激发。
3.3 资金筹集难,林下经济投入问题尚未解决
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的主体多以农民为主,虽然政府部门依靠项目资金解决了部分种苗,但经营、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还需要很大的投入,农民自身无法解决投人问题。同时,州内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自身实力不足,加之银行放贷要求高,贷款融资困难,甚至无法落实贷款[3]。
3.4 林地流转难,林下经济规模发展还需统筹
林地是林下经济的最大要素保障,黔东南州林地经山林“三定”和林权制度改革,绝大多数林地已分到户,林权分散,加上群众对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需进一步激发,林地规模化流转仍存在困难,林下经济发展实现规模化要素需进一步聚集。
4 建议
4.1 粉力发展重点产业
聚焦林下经济,发展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林下养鸡、林下养蜂四大重点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扶持州内现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力解决好种苗、融资、技术、产销平台搭建等保障要素,推动林下经济重点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4]。
4.2 着力推动规模化发展
进一步引导农民将家庭承包的森林采取承包、人股等多种方式流转给企业、合作社,将分散到千家万户的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资源聚集起来,并谋划好项目,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聚集化发展;通过扶优扶强,让龙头企业解决供苗、技术、销售等支撑要素,积极宜传动员,让广大农户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田边土角等零星资源,参与林下经济发展[5]。
4.3 粉力建设示范基地
在县、乡、村三级,分别按照“园区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聚集化”的要求高质量建设一批“村级百亩、乡级千亩、县级万亩”的林下经济发展重点产业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带动林下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
4.4 粉力配套基础设施
按照“产品跟着市场走,设施跟着基地走”的思路,积极整合林业、农业、水务、交通、电力等部门资源,合力抓好林下经济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4.5 粉力推进品牌创建
在推动林下养鸡、林下养蜂、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重点产业过程中,坚持生态标准,打造生态品牌,从生产技术标准、生态饲料生产、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强化服务和监管,开发“苗侗山珍”林下经济生态产品推动“黔货出山”,以品牌建设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4.6 粉力搭建产销平台
进一步开拓林下经济产品市场,搭建市场营销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建立健全林下经济市场需求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批集贮藏、冷链、运输于一体的林下经济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大力推行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定点直销等现代化产品销售方式,进一步推进订单化生产,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4.7 粉力培育龙头主体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激活现有市场主体,积极引进知名先进企业,把全州涉及林下经济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总量做大做强;对具有较大规模、较大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的林下经济发展大户、合作社、企业等龙头主体,在林地流转、基地建设、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品牌建设、产品宣传、产销对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龙头主体的组织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2]王玲玲,任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引领带动富民增效[J].农业与技术,2018,38(24):180.
[3]鲍志敏.林下经济发展效益和具体措施[7].农业与技术,2018,38(24):186.
[4]于英智.我國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8(34):65~66.
[5]王阳.牡丹江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收稿日期:2019-09-06
作者简介:王泽智(1982-),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下经济、林权管理、森林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