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反馈功能训练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9-12-27孟凡英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骨一科455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24期
关键词:踝部活动度踝关节

孟凡英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骨一科 455000

踝关节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损伤所致,是常见的下肢骨折类型,主要发生于运动员、老年人等人群,表现为踝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等[1]。外科手术治疗已成为踝部骨折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以内固定术为主,但有研究发现,踝部骨折后内固定术能够有效修复踝部损伤,恢复正常生理解剖结构,但术后经过长时间的制动等因素会造成踝部韧带粘连、踝部关节活动不利及肌力下降等现象[2]。因此术后积极康复功能训练在临床非常必要。本文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采用动态反馈功能训练效果良好,现将具体机制及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因踝关节骨折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3例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23~55(39.43±4.04)岁;病程2~4(3.22±0.56)h。观察组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24~56(40.16±5.33)岁;病程1~5(3.30±0.68)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经X线等检查确诊为踝关节骨折;骨折前踝关节功能正常;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依从性差患者;开放性踝关节骨折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内固定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其中常规组患者术后予常规功能训练,术后制动,每日对踝关节行小范围被动训练,20min/次,对周围关节进行按摩及松动;在术后10d行下床活动,自主踝关节背屈、跖屈训练及踮脚训练。观察组予动态反馈功能训练模式,内容如下(1)术后1~5d:行良肢位摆放,保持踝关节处于放松体位,行小范围的踝关节被动运动训练及踝泵训练;患者呈俯卧位,予足背及足跟部行有节律的旋转、分离及牵拉,力度适中;20min/(次·d)。(2)术后1周~1个月:继续行踝关节被动训练;增加直腿抬高训练;行踝关节背屈、跖屈抗阻训练;以关节松动技术对踝关节向下牵拉、滑动;于小腿三头肌、踝关节间隙及韧带处行弹拨手法;20min/(次·d)。(3)术后1~3个月:患者肌肉组织恢复正常后对小腿三头肌、胫前肌等肌肉行等长收缩及等张收缩,10min/次;患者站立位行主动踝关节背屈、跖屈训练;在平衡杠内行迈步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增加踝关节抗阻训练阻力及踝关节活动度;30min/(次·d)。两组均训练3个月。

1.3 疗效评价及观察指标 (1)踝关节活动度: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者术后踝关节背屈与跖屈活动度。(2)踝关节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术后的疼痛状况,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疼痛越剧烈。(3)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评价,满分100分,得分越低踝关节功能越差。

2 结果

2.1 踝关节活动度 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踝关节活动度对比

注:组内比较,aP<0.05;术后3个月比较,bP<0.05。

2.2 VAS、AOFAS评分 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常规组,AOFAS评分高于常规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AOFAS评分对比分)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较为复杂的关节,对人体的站立及行走意义重大,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踝关节损伤,大约占下肢骨折的20%[3]。内固定治疗对踝关节骨折的复位效果极佳,但术后关节活动及功能恢复需要通过功能康复来恢复,其中踝关节的运动形式主要包括背屈、跖屈、内翻及外翻等,恢复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锻炼多采用被动运动的方式,虽能保证踝关节正常运动形式,但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改善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长期下去则会引起踝关节挛缩等并发症。因此临床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进行训练。

踝关节是由距骨、胫骨与腓骨下端及其周围肌肉、韧带所组成,当踝关节发生骨折后其正常解剖结构发生破坏,而内固定术可以很好地修补踝关节结构发生的损伤,但因损伤机制等因素内固定术并不能修复踝部力学结构,导致术后踝关节的稳定性降低,进而影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另外术后固定时间较长,加之制动等因素,患者踝关节易出现水肿,虽然内固定术已修复骨折部位,但踝部肌肉及韧带活动协调能力不畅、关节活动受限等造成踝关节的行走及关节活动等能力下降。因此临床越来越重视踝关节骨折术后的功能康复。有研究学者认为,通过循序渐进的关节功能训练可以消除踝关节损伤术后的关节肿胀、活动不利、粘连等症状[4]。目前对于踝关节康复的目标及要点有两点:其一是维持踝关节主动肌、拮抗肌肌力及关节活动度在正常范围,二是修复踝关节组织生物性及力学结构[5]。本文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采用的动态反馈功能训练模式是以康复理论为基础,通过系统性训练不仅能够恢复术后踝关节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手法、肌力及关节活动训练改善踝关节力学结构,促进行走能力的正常化。分析机制认为,动态反馈功能训练模式在训练过程中以踝关节被动训练及弹拨、按摩等手法能够促进踝部的淋巴及血液循环,减少术后局部组织液渗出,有利于消除术后早期疼痛及肿胀现象。此外,通过踝关节松动术及跟腱牵拉的方式增加踝关节韧带的强度,从而对踝关节生理结构及运动模式起到支持作用,改善踝部力学结构状态;通过肌肉渐进训练增加踝关节拮抗肌及协同肌肌力,一部分能够使术后踝关节运动得到自住性,另一部分能有效维持正常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范围;在后期通过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等促进踝关节功能的使用及正常化,从而激活踝关节损伤后的功能。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度及AOFAS评分高于常规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说明动态反馈功能训练可恢复踝关节正常活动度,恢复踝关节功能。何晴等人也取得了相同结果[6]。

综上所述,动态反馈功能训练模式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效果优越,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踝关节功能,值得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踝部活动度踝关节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高级篇)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