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经多裂肌入路与经后正中入路的治疗效果对比

2019-12-27蓝开春龙岩人民医院骨科一区福建省龙岩市364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24期
关键词:椎弓椎体腰椎

蓝开春 龙岩人民医院骨科一区,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外科常见骨折类型,在受到弯曲应力及高能量垂直作用下,导致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主要方式,可获得理想固定效果,经后正中入路是手术常用切口,但术中需将椎旁肌广泛剥离,术中创伤大,出血多,则会增加椎旁肌损伤程度,影响术后效果[1]。因此减少术中组织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强术后恢复效果是当前临床研究重点。为了减少术中椎旁肌损伤程度及范围,多裂肌入路方式从多裂肌及最长肌间隙进入,多裂肌是中轴肌群组成部分,可稳定术中脊柱稳定性,无需将椎旁肌肉切除,直接显露横突及小关节突,术者可在直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获得理想手术效果[2]。但对该入路方式临床研究报道较少,笔者依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胸腰椎骨折具体特点及手术方式,分别采取经多裂肌入路与经后正中入路,旨为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在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男31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5.94±5.63)岁;骨折部分分类:T10骨折1例,T11骨折4例,T12骨折15例,L1骨折20例,L2骨折5例,L3骨折2例;骨折Denis分型:爆裂性骨折14例,压缩性骨折25例,椎板附件骨折8例;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患者25例,高处坠落伤患者13例,重物击打伤患者9例。观察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6.24±5.71)岁;骨折部分分类:T10骨折1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16例,L1骨折19例,L2骨折5例,L3骨折3例;骨折Denis分型:爆裂性骨折12例,压缩性骨折28例,椎板附件骨折7例;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患者24例,高处坠落伤患者15例,重物击打伤患者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技术等综合检查,均被确诊为胸腰椎骨折,除外病理性骨折;(2)患者骨折损伤1周内入院治疗,无明显神经症状表现,无须采取椎管内减压处理;(3)椎体压缩≤75%;(4)患者对本研究具体事项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5)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会审批标准。

1.2.2 排除标准:(1)患者椎体内占位,椎体Cobb角≥30°;(2)患者后柱结构损伤严重,伴旋转、椎体脱位等严重畸形;(3)患者认知障碍,伴精神性疾病;(4)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经后正中入路进行手术,患者入室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俯卧位,行后正中纵行切开作为手术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将棘上韧带保留,顺着棘突两侧对椎旁肌进行准确广泛剥离,充分暴露双侧关节突关节,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取椎弓根螺钉顺次置入,准确安装复位系统,撑开复位椎体,观察骨折复位情况,置入引流管,逐层缝合术口。

观察组患者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进行手术,患者入室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俯卧位,术前经C型臂X线机对骨折椎体节段准确定位,以病椎中心作为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皮下组织,切开胸腰段筋膜层,充分暴露浅层多裂肌及最长肌的肌间隙,通过间隙将关节突关节及横突进行钝性分离、显露,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按骨折部位生理曲度,撑开椎体复位内固定,准确置入引流管,有效缝合筋膜间隙,逐层缝合术口。

两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常规脱水、补液、预防感染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深静脉血栓;当每日引流液量不足30ml时,拔除引流管;术后指导患者卧床直腿抬高训练;术后3d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复位情况;术后1周左右佩戴腰围或支具下床行走。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评价手术操作效果各项参考指标,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床行走时间;(2)两组患者定期复查,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比;(3)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3],分为四个疼痛等级:无(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及重度疼痛(7~10分);评分与疼痛等级呈正比;(4)统计两组术后切口感染、脑脊液漏、重要血管损伤、神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参数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床行走时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各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参数指标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术前两组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及两组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比比较 两组术前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较术前下降,椎体前后缘高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比比较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术中未发生重要血管损伤、神根损伤等情况,观察组术后1例切口裂开,无切口感染及脑脊液漏,发生率为2.12%;对照组术后2例切口裂开,1例切口感染,3例脑脊液漏,发生率为12.7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8,P=0.009)。

3 讨论

外科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时,以恢复椎体高度、矫正脊柱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作为治疗原则。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为首选方式,使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紧邻骨折节段,通过棒预弯及撑开复位等措施,纠正脊柱畸形,利用坚强内固定恢复患者脊柱稳定性,恢复椎体高度,保留脊柱的运动能力。

后正中入路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常用切口,从后正中切开皮肤,术野清晰,骨折端及置钉部位准确,操作方便;但后正中入路术中需将棘突两椎旁肌肉进行剥离,手术创伤大,组织损伤严重,术中需长时间对椎旁肌肉进行牵拉,椎旁肌血运受损,肌肉损伤严重,极易遗留腰背疼痛、腰背肌无力等症状,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同时组织广泛剥离,使椎旁肌血运被破坏,导致肌肉缺血性损伤,引起变性坏死[4]。因此选择更为合理的手术入路是当前临床重点关注问题。

胸腰椎椎旁肌分为浅层胸腰椎旁肌及深层胸腰椎旁肌,在组织解剖结构方面,经多裂肌入路手术适合各种腰椎骨折及部分胸椎骨折。多裂肌入路在解剖学方面,多裂肌是组成中轴肌群中重要成分,起到稳定脊柱的作用;从多裂肌及最长肌间隙进入,无须剥离椎旁肌肉,术中肌肉间无瘢痕形成;术中避免大力牵拉椎旁肌肉,确保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另外术中将肌肉组织轻微牵拉,可清楚显露人字嵴以及关节突,向下牵拉可暴露椎弓根,确定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便于术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出血少,术野残留腔小,相应减少了术后引流量,促使创口愈合,减少感染发生[5]。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证实,与后正中入路相比,经多裂肌入路开展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术中基本不输血,促使患者术后更快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应用优势。且在患者术后恢复方面:两组术后Cobb角较术前下降,椎体前后缘高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进一步证实了多裂肌入路的优势作用。在采取经多裂肌入路手术时,对压迫侵入椎管内胸腰椎骨折者或伴神经损伤症状者,单纯多裂肌入路无法完全暴露正中结构,难以进行椎管减压操作,故对此类患者,不宜采取多裂肌入路手术。

综上所述,与后正中入路相比,经多裂肌入路开展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术中创伤,减少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术后恢复快,可提早起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椎弓椎体腰椎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