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家庄市发展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对策研究

2019-12-27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石家庄市服务业政府

金 春

(石家庄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一、石家庄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2018年石家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现省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以高质量产业作为支撑,坚持构建“4+4”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就属于政府鼓励培育壮大的四大产业之一。

近年来,石家庄市已经在逐步构建节能环保产业园。2016年,石家庄就“石家庄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与汉富城开投资有限公司成功签约,总投资50亿元,征地1 000亩。通过打造“中国环谷”,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其中先河环保设备、沃德思源水处理、格力绿色再生资源、丽源除尘、华海冶金、德赛化工、科瑞达等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方面均处于行业发展的前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业务领域为高端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研发和生产。河北煜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业务领域为土壤修复,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有井陉大通化工、赵县同心致远化工的土壤修复工程。

除了有代表性的公司外,石家庄市还引入了节能环保的项目。在2015年的“5·18经贸洽谈会”上,石家庄市与中荷环保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建设环保产业示范基地项目;2018年3月,该项目正式开工,主要建设垃圾转运站、中荷环保华北区制造维修基地、华北区域投资运营结算中心及环卫科技展示中心。2015年,签约了河北中上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基地项目,未来将年产1 000台新能源汽车;2016年5月,该项目正式启动。

在最新的《石家庄市2018年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中,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共有15项,其中新建项目5项,开工项目2项,前期项目8项。总投资204.4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22.6亿元,见表1。

表1 石家庄市2018年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情况

二、大气污染困局的博弈

自2012年开始,国家环保部门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74个城市进行定期空气质量状况监测和发布,然而石家庄市经常位列后十名。虽然石家庄市政府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的思路,鼓励并推进发展了节能环保产业,但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能力仍然有待提高。众所周知,石家庄是新兴的工业城市,众多的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钢铁、石化、医药、水泥、玻璃、纺织、火电等行业,造成大气污染困局的重要原因是“工业围城”。《河北省城市工业企业退城搬迁改造专项实施方案》中提出将众多的工业企业搬迁出城,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同时,政府加强燃煤污染治理,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等措施。综合的大气治理政策有效改善了大气环境,但是并没有达到持续稳定的效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归咎于私人部门的博弈和公共部门的失效。

(一)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弈问题

私人部门主要指企业和消费者。由于资源具有稀缺的特性,需要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私人部门的目标。

对私人产品而言,依托市场的竞争机制,就可以有效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但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每个人都希望他人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支付费用而自己却不付费,从而坐享其成。因此,个人理性行为即不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导致了集体不理性的行为,结果就是环境恶化,这种搭便车的行为导致大气污染的治理没有主动性、自发性[1]。

简单来说,环保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现假定市场中存在2家企业,这2家企业拥有2个小时的时间。每投入1小时的时间用于生产,则为本企业带来3个单位的收益,但不会给另一家企业带来任何收益;每投入1小时治理环境,则为本企业带来相当于2个单位的收益,同时也为另一家企业带来相同收益。形成的结果如表2所示:2家企业都进行2个小时的生产,则2家企业各自有6个单位的收益;1家企业选择进行1个小时的生产和1个小时的治理环境,则该企业有5个单位的收益,另一家企业有8个单位的收益;2家企业都选择进行1个小时的生产和1个小时的治理环境,则2家企业各自有7个单位的收益。

从整体来看,A和B两家企业都生产1小时、治理环境1小时带来的社会福利最大(14个单位收益),但是从个体来看,选择2个小时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是6个单位,而选择生产1小时、治理环境1小时的收益是5个单位,基于理性人的考虑,企业都会自发选择2小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而没有企业愿意进行环境治理。

根据2016年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石家庄一共有112家制药企业(42家制药企业涉及到原料药的生产),其中不乏医药工业百强和多家上市公司。如石药集团及旗下几家子公司、神威药业、石四药集团等,以及以岭药业、华北制药及旗下几家子公司等。生物制造企业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2016年底,石家庄市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指挥办公室下发《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要求石家庄市所有制造企业全部停产,在调度令下达之前,虽然已经出现了大气污染的问题,但按照上述私人部门的博弈模型,没有企业愿意进行环境治理,原因在于对个体而言,最优的选择就是把所有的时间投入生产,从而出现了个人的理性选择导致了集体不理性的选择,此时只能依靠政府强制性的措施迫使企业停产。

表2 A和B企业的博弈

(二)公共部门干预的失效问题

当市场秩序不能自发推动私人部门进行环境治理的时候,就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干预,促使企业参与环境的治理。但是,政府的干预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一方面,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对企业的污染行为处罚成本高于不进行环保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时,企业都会积极进行治理[2]。但是如何确定政府的处罚措施和处罚的标准却存在诸多问题。就空气污染问题来说,很难界定各个企业间责任的大小。而单一根据排污量来制定惩罚措施也并不科学,因为企业数量众多而政府资源有限,企业信息无法一一核实,信息不对称,不能体现决策的效率。

另一方面,政府官员也是理性经济人,他们的行为也要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当前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与政府官员的自身利益呈正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更多注重经济的增长,因此当制定政府预算的时候,涉及到经济增长和大气治理两个目标时,往往优先考虑经济增长[3]。在制定惩罚措施时,也容易偏向于大型企业,给予大型企业优惠政策,不能体现决策的公平。

正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和以GDP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使公共部门的干预也出现了失效的现象,从而形成了城市大气污染的困局。

仍以石家庄制药企业为例,生物制药是石家庄的支柱产业之一,有些药厂甚至直接开在了市区内的居民区,在早些年,只要临近这些街道就能闻见浓浓的药味。这是在我国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背景下,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体现。直到雾霾的问题越发严重,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才开始进行治理。而又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能合理地按照排污权交易这种市场性行为进行排污治理。为了能够立刻见效,“调度令”直接采用了“一刀切”的手段,迫使所有制药企业全部停产,这样一来势必又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三、以破除大气污染困局为目的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对策

(一)产业融合的背景和条件

当国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时候,随着制造业行业的竞争加剧,利润空间也不断被挤压,企业的生产要素开始逐步向服务业转移,呈现“去工业化”的一个过程。[4]一方面表现为劳动力的转移,大量人才开始从事第三产业;另一方面也表现为金融资本的转移,社会资金流向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等虚拟经济。这种现象在20世纪发达国家中比较常见,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正是以服务业为主。

而当制造业过度向服务业转移后,虽然表面会拉动国家的经济增长,但这种现象属于“虚假繁荣”,一旦虚拟经济的泡沫破灭后,会对国家的经济造成重大的冲击。因而,政府为了避免该现象的出现,又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企业的生产要素向制造业转移,希望能够振兴实体经济,呈现“再工业化”的过程,这也是在金融危机后国家发展的重要决策。[5]

无论是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还是服务业向制造业转移,单一的发展道路都有可能出现极端发展的弊端。而制造业和服务业本身具有相互依赖、互补发展的条件,通过两者的融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6]。因此,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产业融合的观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制造业中科技创新型的产业,而现代服务业也是服务业中位于高端产业链的产业,两者具有产业融合、转型升级的契机和条件。

(二)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

传统的节能环保制造业企业主要以生产设备为主,通过探索环保新技术,研发环保新产品,采用成本领先或者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同时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政策,提供一定财政资金的支持,给予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的流入。

环境问题之所以一直没有有效解决,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没有治理环境的动机,主要因为治理环境所带来的收益并没有超过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收益。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之所以监管失灵,一方面也是治理环境的收益低于生产经营的收益;另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因而,应该促进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产业链的两端,即研发和市场。制造仅仅处于中间低洼的环节,经济附加值较少。

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具有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从卖设备向卖服务、卖数据转型,开辟环保监测服务市场。企业在提供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服务业进行数据的整合和销售。从企业来看,从产业的低端向产业的高端转型升级,可以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促使企业主动承担环境监测的职责;从政府来看,也能通过企业的环境监测数据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

二是利用金融服务的渠道,拓宽节能环保产业的资金来源。社会资金往往会流向投资报酬率高的行业,通过开发绿色投资的项目,利用金融和保险服务业引入社会资本,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是完善产学研体系,加速环保技术创新。以专业化和特色化为发展重点,利用科研服务业增强行业的活力和动力。企业和学校可以形成人才的互通和互动,企业内部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可以进入学校为学生开设实践类课程,而学校培养的具有科研能力的人才也可以进入企业为企业研究作出贡献。

(三)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通过分析产业融合的背景和条件,可以看出,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已经具备了融合的契机和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因而石家庄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路径应该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

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是科学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政策。政策对产业的发展影响重大,而目前现有的产业政策已经具有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导向,地方政府也为该产业内的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土地和资金优惠。未来的政策趋势应该更加鼓励和强调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具体来看:

一是促进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融合。要紧跟“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将大数据、云技术等信息服务与节能环保产业结合,拓宽环保监测服务的市场,发展环保监测服务。在《石家庄市2018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中,已经提到要建立大气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实施“双在线”扩面,将涉及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等的重点企业全部纳入在线监控范围。该服务平台目前由政府牵头进行建设,从财政预算的角度,如果未来能够引入企业尤其是节能环保企业牵头该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从卖产品、卖设备转向卖数据,实现产业升级。

二是促进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与金融、保险服务业的融合。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发展绿色金融体系。目前环保的投入资金大多数来源于各地政府和公共部门,而单纯依靠政府的资金难以满足环境治理的要求,需要调动社会资本解决资金缺口。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通过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开发绿色项目的金融投资产品,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进来。2018年石家庄市召开的“4+4”产业发展银企对接会议中,政府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牵线搭桥,进一步促进银企密切合作,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像先河环保等具有成长性的企业也表达了自身的融资诉求,为未来社会资本的引入提供了可能性。

三是促进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与科研服务业的融合。鼓励校企间合作,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相关的技术和产品。河北省有6所高校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其中石家庄有2所。2015年,河北科技大学与中节能(石家庄)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正式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猜你喜欢

石家庄市服务业政府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村
石家庄市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石家庄市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