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出血的作用
2019-12-27包民慧
包民慧
(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200)
冠脉介入治疗近年来已成为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重要诊疗手段,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等明显优势,患者容易接受。但其仍属有创诊疗技术,术后可能发生诸多并发症。据一项Meta分析(共纳入366例)显示:3.1%-11.4%行冠脉介入患者出现相关的血管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出血、渗血、皮下血肿、前臂疼痛不适等[1]。为此,我科医护人员对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出血患者进行探讨,结合文献[2]分析原因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重,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易引起桡动脉痉挛,穿刺难度加大致二次穿刺率增加,术前溶栓治疗,术中操作手法粗暴、穿刺导管不合适,肝素追加过量,术后使用抗凝剂、凝血功能异常等,针对于此,医护人员共同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出血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我院2018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在32岁-79岁之间,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组间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传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术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健康宣教,术后定时观察病情变化、穿刺口有无渗血,指导术后相关注意事项。
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准备阶段:首先组织科内护理人员共同商议预见性护理对策,培训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待培训结束后考核学习效果。术前护理:(1)术前宣教: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文化层次,发放术前宣教卡,讲解介入手术的优点、方法、注意事项、手术配合要点,如术中制动、屏气方法,训练床上大小便,消除紧张恐惧心理。(2)术前准备:查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各项检查检验报告,遵医嘱定时定量使用抗凝药物。术后护理:(1)休息与观察:术后24 h予心电监护、卧床休息,术侧肢体禁止输液及测量血压,利用体位垫抬高术侧前臂,保持掌侧向上、腕部制动6 h,指导定时手指屈伸活动促进回流[3]。(2)穿刺局部护理:留置动脉鞘管者确保无移位,拔除鞘管后正确给予桡动脉压迫器压迫6 h-8 h,密切观察压迫器位置、压力是否合适、桡动脉搏动是否有力,穿刺处有无出血、青紫和瘀斑。关注患者主观感觉,如手指麻木、疼痛剧烈,提示压迫器过紧,如局部渗血,提示压迫器过松或移位,应立即调整。术后2 h逐次放松压迫器压力,观察局部有无渗血,一旦渗血应立即在穿刺点上方加压压迫,密切观察渗血有无增多。(3)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应用抗凝药物,注意用药剂量、速度,监测凝血功能,特别是手术难度高、操作时间长及术后应用替罗非班抗凝者更应密切观察[4]。(4)基础护理:卧床期间协助床上大小便,保持排便通畅,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更换体位动作轻柔。(5)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指导患者家属给予其心理支持,增强疾病康复信心。
1.3 疗效判断 统计两组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出血发生率,作为主要评判依据。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当组间差值符合P<0.05时,则表示为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心脏介入技术迅速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机会,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已广泛开展,但若治疗护理不当,术后仍常出现手术相关血管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出血最常见,不但增加治疗的难度,也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次研究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共发生2例少量局部渗血,而对照组发生3例局部渗血、2例皮下瘀斑、1例前臂血肿,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
由此可见,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减少术后出血风险,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