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用于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12-27刘钊晨
刘钊晨
(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小儿脑瘫主要是小儿脑部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造成的损伤,会诱发各种非进行性综合症,在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具有很高的发生率。该病在临床上的症状以智力下降、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与腱反射异常等为主,甚至会诱发癫痫[1]。因此,急需要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现选取50例患者进行研究,详情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患儿,男29例、女21例,分组时根据入院时的数字编号,每组25例。观察组年龄10个月-5岁,平均年龄(4.5±0.1)岁;对照组年龄8个月-6岁,平均年龄(4.9±0.5)岁。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纳入标准:全部患儿病情经临床诊断得以确诊,患儿家属知情,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排除标准:继发性癫痫、心肺等器质性病变、皮肤破损或感染者。
1.2 方法 (1)对照组:仅开展常规康复治疗,即翻身、坐位、竖头以及爬行训练。(2)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开展针灸疗法,分别开展头针治疗、体针治疗、上肢治疗。常规消毒相应的部位,用左手食指与拇指对针穴进行适当的按压,治疗时采用提插捻转法,治疗时所采用的针灸针通常为0.25 mm×25 mm,得气后进行持续30 min的留针,每天1次,进行为期10 d的连续治疗,然后间隔1 d后再次进行治疗,共持续6个月[2]。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显效:原始反射、运动协调、上下肢张力、关节活动度均正常;有效:上述指标均获得显著改善;无效:上述指标均未实现[3]。
采用QUEST评定、ADL评分量表来分别评价患者的上肢功能、日常活动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分析,计数资料取率(%),计量资料取均数±标准差(Mean±SD),组间率对比取χ2检验(或t检验),P<0.05具统计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00%(15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9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上肢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UEST、ADL评分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尽管两组评分均有所提高,但是观察组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上肢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的对比(Mean±SD)(n=25)
3 讨论
脑瘫是一种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综合症,与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出现非进行性损伤有关,大多数患儿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不利于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临床上关于这类患儿的治疗以康复治疗为主,以此有助于神经细胞功能更好的代谢,致力于运动功能的快速恢复。
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在中医上隶属于“五迟”“五软”的范畴,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有关。针灸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治疗方式,依据的是经气横向联系理论,凭借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知识可更好地开展临床治疗。针灸治疗以头针、体针为主,头针有助于局部区域神经元供血的有效改善,促进脑细胞功能更好的代谢;然后联合体针可实现对阴阳的有效平衡、经络气血的调理、脏腑的调和;诸多穴位相互呼应,可更好的实现全身气血经络的贯通[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联合康复治疗与针灸取得了较高的总有效率,QUEST、ADL评分显著提高,整体效果明显优于仅开展康复治疗的对照组,P<0.05。说明同时联合两种方式治疗,可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从而促进临床疗效的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联合针灸治疗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效果显著,有助于上肢功能的改善与日常活动能力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