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性
2019-12-27官小军
官小军
(高州市石鼓镇祥山卫生院,广东 高州 525252)
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在各类肠梗阻患者中占25%-40%[1],以往主要采用传统肠梗阻术治疗,该术式可解除粘连,缓解临床症状,但很多患者术后发生了再粘连。近年来小肠内排列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展,在预防和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仅手术成功率较高,同时临床疗效也比较好,因此目前临床上建议采用该术式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小肠内排列术对其进行治疗,现在对其治疗过程与结果进行回顾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以50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之间收治。随机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5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其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66岁,平均年龄为(44.25±3.56)岁;病程在1 d-4 d之间,平均为(2.7±0.6)d,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其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64岁,平均年龄为(44.18±3.47)岁,病程在1 d-5 d之间,平均为(2.9±0.67)d。组间各项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均衡性良好(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肠梗阻手术,对患者实施麻醉后,切口选在左侧经腹直肌,定位梗阻位置后松解粘连,以避免腹膜、肠壁浆膜层等位置再次受到破坏。观察组行小肠内排列术,选择与对照组相同切口,钝性分离粘连肠段,从鼻腔将全小肠减压管置入胃内,触及腹腔胃外侧。从十二指肠与屈式韧带等位置沿小肠内将其排列置盲部位。反复冲洗腹腔,排列小肠,固定鼻部,探查后如无肠管扭转则关腹。术后2周检查恢复情况,如不存在肠梗阻,可拔除全小肠减压管。
1.3 观察指标[2]统计组间各项临床指标,如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各数据均用t检验(计量资料),或行卡方检验(计数资料),分别将其表示为均数±标准差(Mean±SD)、率(%),使用统计学软件为SPSS 20.0,如结果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对比 从本次研究结果(表1)可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组均明显优对照组(P<0.05)。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比较(Mean±SD)
2.2 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治疗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1/25),1例患者出现了腹泻,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0%(7/25),其中有腹泻4例,新发肠粘连3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57,P=0.021)。
3 讨论
在腹部手术中术后粘连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造成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手术才能治疗,然而术后可能再次发生粘连,引发严重的恶性循环。目前该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研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行传统手术与小肠内排列术治疗,治疗后对比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可以看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明显,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与传统手术相比,小肠内排列术用于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更加确切。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肠梗阻导管具有较好的韧性,可保证排列的自然性,不会出现锐角、折叠等问题,因为固定肠管折角时可能会出现锐角,这是造成梗阻的重要原因。手术过程中实施钝性分离过程中,应多注意对肠管的保护,并将支架管固定好,充分游离盲肠,术后早期于小肠管内行减压处理,排列时要避免出现死角,术后要注意反复清洗腹腔,确保清洗彻底,以便降低术后腹腔粘连发生率[3,4],有利于提升临床疗效。
总之,采用小肠内排列术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进行治疗,可获得明显临床疗效,同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将其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