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改革初探

2019-12-27王娟红王身艳

农产品加工 2019年23期
关键词:营养学双语办学

李 璇,薛 峰,俞 云,王娟红,王身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1]。在新形势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既需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国情,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精通中英2种语言,熟悉中西2种文化,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社会精英人才,为行业精英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在国家及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南京中医药大学于2013年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RMIT”)联合培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于2014年秋季招收了第1批学生,采用“3+1”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即国内3年,在满足学分和英语成绩要求的前提下,赴RMIT学习1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全部课程后,分别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工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应用科学(食品工程与营养)学士学位”证书。该项目于2018年通过了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认证。在办学过程中,双方依据我国教育部对合作办学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求,以RMIT课程体系和我国教育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医药院校)示例”[2]为基础,制定该项目的培养方案。“食品营养学”在双方的课程体系中均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食品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等,是学习后续“营养健康与疾病”的先行课程,而后者是RMIT教师赴学校进行全英文授课课程。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有中文向英文、国内教师向国外教师授课的过渡,“食品营养学”进行了双语课程改革试点。此次课程改革中,教学团队依据RMIT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双语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系列教学材料,并予以实施。此外,还完成了“食品营养学(双语)”教材[3-4]的初稿。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对于其他组织机构进行相关的双语教学改革及合作办学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授课内容及教学方法

参考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核心课程体系(医学类高校)示例[5],该课程为36学时(2学分),其中包括27学时理论讲授和9学时讨论与实践。理论授课内容结合我国“食品营养学”授课要求和RMIT的授课内容,在适应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领域实际情况,适应学生教育和课程建设的具体需要,编制了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主要讲述“食品营养学”基本知识。讨论与实践部分引入了RMIT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小组讨论形式(Tutorial),即制定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热门话题讨论计划,将学生分为10~12人为1个小组,教师先提供需要阅读的英文材料,学生进行10 min阅读后,教师和学生就材料的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以拓展,鼓励积极表达观点,每一小组20 min左右。最后,教师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形成总结,并依据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成绩评定。鉴于英语水平的差异性,材料的选择不宜太过复杂,也可根据学生的水平选用难度不同的教学材料。

“食品营养学”授课内容及学时安排见表1。

表1 “食品营养学”授课内容及学时安排

2 授课教师及团队建设

双语教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授课教师密切相关。项目依托于药学院,此课程虽为新开课,但具备良好的化学、分析、药理等相关背景的师资,而且拥有保健食品研制与报批经验的团队。该课程依托于“食品质量与安全教研室”,吸引学校对课程感兴趣并具有一定相关背景的教师参与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定。针对双语教学的需求,教师团队以具有博士学位、有英语国家留学背景的教师为主。依据上述授课内容,团队教师广泛调研目前国内“食品营养学”教材,认真研读“Understanding Nutrition(Australia and New England Edition)”[3],并组织RMIT教师来华授课教师座谈,对相关的授课内容进行介绍,听取外方教师的意见,汇总多方意见制定教学内容及方法。Tutorial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比较新的形式,与教师开展的讨论有相似之处,但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讨论计划,并且讨论时依据一定的英文材料阅读上,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5]。一方面,团队教师积极参与RMIT来华授课课程的教学活动,学习相应的Tutorial进行方法;另一方面,每年派出1名教师赴RMIT进行为期4周的学习,以便教学团队教师能迅速提高,更加适应双语教学的工作。

“食品营养学”教学团队人员构成见表2。

表2 “食品营养学”教学团队人员构成

该教学团队成员7人,学科背景为中药学和食品科学,均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45岁以下,5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参与RMIT课程交流活动,2人即将赴RMIT进行课程交流,年轻、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积极好学是该团队的特征。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赴RMIT进行为期4周的课程交流为学校教师观摩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对Tutorial的运用具有直接指导意义。比如,在观摩“营养学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价”这一Tutorial中,教师随机分发给小组每个学生来源于期刊杂志、营养学会等专业网站、媒体专家访谈、朋友亲戚交流和广告宣传的不同营养学信息材料[6],每个学生阅读10 min,期间允许低声交流。阅读结束后,每个学生对自己阅读的内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分享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依据内容与学生进行适当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将所读内容归纳为“可信”“不可信”和“不确定”三大类中,鼓励学生对生活中接触到的更多信息来源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评价营养学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基本原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食品营养学”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

由于专业建设入选了“江苏省合作办学示范项目”,“食品营养学”除了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外,还向学院和学校开放,成为公选课。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课堂教学及Tutorial内容各有侧重,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整合下实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

3 授课对象及教学评价

该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二下学期(第四学期)的学生的必修考试课,同时也面向所有本科生开放的任选课。双语学习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课堂中可能会出现学习主动性不足的现象。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如何规划一日三餐等问题引导)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实现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所以,根据授课对象不同,教学评价的方法也不同。由于教学过程中引入RMIT的Tutorial模式,学生在此环节中的表现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必修课成绩评定。最终成绩=平时成绩×50%+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包括课上回答问题情况(20%),6~8次Tutorial完成情况(60%),膳食营养调查报告情况(20%)。试卷有50%~80%为英文题目,所有题目既可英文作答也可中文作答,在答题内容正确的前提下,英文答题给与20%加分直至满分。试卷包括单选题(40%)、多选题(10%)、名词解释与简答(20%)、问答题组成(50%)。

(2) 任选课成绩评定。最终等级=平时成绩×70%+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包括课上回答问题及讨论情况 (30%),6~8次 Tutorial完成情况(50%),膳食营养调查报告情况(20%)。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60%) 和问答题(40%),中文题目,鼓励学生英文作答,在基本答题要点正确的前提下,英文答题给与20%加分直至满分。

4 结语

在“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改革中,以下3个方面因素保证了教学目的的实现:①授课内容“有据可循”。理论讲授内容符合国内国外基本要求,以RMIT“营养学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和学校《食品营养学》教材为基础,Tutorial内容参照RMIT讨论主题,结合我国实际进行。②授课教师“有人可议”。教学团队定期进行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的讨论,每年派出赴RMIT课程培训的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交流,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③授课对象“有话可说”。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指导自身合理膳食的过程,授课对象可能会对双语教学带来的难度有抵触心理,但活泼的授课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双语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中文向英文授课的转化,也是进行双语教学探索的优良平台,在引进合作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我国国情相融合的过程中,增加了合作双方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双向提升。

猜你喜欢

营养学双语办学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漫谈大学生营养学普及
医学院校本科的营养学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运动营养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